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界站在人类科学的最高峰,就必须重视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善于科学思维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历史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历史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其次,历史老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其三,历史老师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改变枯燥乏味的课本,黑板、粉笔加老师的口授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在五官感觉上得到满足,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老师不是学生领导者,而是指导者,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老师就能够理解中学生时期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无畏精神。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神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鼓励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这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鼓励提问,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第一,要善设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维,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提问要把握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到好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展的想象,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老师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其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中学生处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敢于逆向思维,大胆质疑。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力量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老师喜欢百依百顺,循规蹈矩的学生,喜欢鸦雀无声,或者异口同声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此势必会扼杀一些“不听话”学生的创造火花。相反,如果老师具有民主作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将会利于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五、多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中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表演历史短剧,制作历史图表,开展社会调查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开辟历史聊天室,通过这些活动,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六、实行开放式考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放式考试,它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了学生搜集、利用资料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学历史课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老师要把课堂变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创新之树在历史课堂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五中学)
一、历史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历史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其次,历史老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其三,历史老师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改变枯燥乏味的课本,黑板、粉笔加老师的口授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在五官感觉上得到满足,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老师不是学生领导者,而是指导者,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老师就能够理解中学生时期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无畏精神。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神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鼓励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这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鼓励提问,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第一,要善设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去究源探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维,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提问要把握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及,恰到好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展的想象,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老师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其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中学生处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敢于逆向思维,大胆质疑。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力量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老师喜欢百依百顺,循规蹈矩的学生,喜欢鸦雀无声,或者异口同声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此势必会扼杀一些“不听话”学生的创造火花。相反,如果老师具有民主作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将会利于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五、多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中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表演历史短剧,制作历史图表,开展社会调查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开辟历史聊天室,通过这些活动,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六、实行开放式考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放式考试,它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了学生搜集、利用资料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学历史课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必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老师要把课堂变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创新之树在历史课堂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