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对此问题作如下的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划、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创设新奇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有多重”时,我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我先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师: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称体重)师: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秤?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们进行问题的交流。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盘秤、天平、电子秤、磅秤等。最后,我介绍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师: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进一步解释: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质量。)师: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我通过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创设情景,去启迪和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大胆探索。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例如应用题:“某厂6月份计划生产3930台机器,实际生产了4800台,平均每天多生产了多少台?”同学们的列式是4800÷30-3930÷30。我在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同,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互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答出了另一种解法:可以先求6月份实际生产的机器比计划生产多多少台,然后再平均到6月份的30天中,列式是:(4800-3930)÷30。太好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呀!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高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三、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人人准备好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或纸盒。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就追问:“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一对一对的数共6个面。在学生认识了相对面,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一次“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尺量一量,有的干脆剪下相对的面比一比等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利用可拆卸的教具进行验证,相对两个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想象。
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积极地推进、使创新教育不断地深入、从而走向成功。
一、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划、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创设新奇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有多重”时,我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我先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师: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称体重)师: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秤?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们进行问题的交流。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盘秤、天平、电子秤、磅秤等。最后,我介绍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师: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进一步解释: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质量。)师: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我通过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创设情景,去启迪和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大胆探索。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例如应用题:“某厂6月份计划生产3930台机器,实际生产了4800台,平均每天多生产了多少台?”同学们的列式是4800÷30-3930÷30。我在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同,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互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答出了另一种解法:可以先求6月份实际生产的机器比计划生产多多少台,然后再平均到6月份的30天中,列式是:(4800-3930)÷30。太好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呀!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高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三、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人人准备好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或纸盒。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就追问:“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一对一对的数共6个面。在学生认识了相对面,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一次“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尺量一量,有的干脆剪下相对的面比一比等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利用可拆卸的教具进行验证,相对两个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想象。
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积极地推进、使创新教育不断地深入、从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