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而言,虽然比赛项目每一年都有所调整,但作为体现先进制造业的数控类赛项一直是历届大赛的重头戏。河南省每年都选派优秀选手上阵,参加数控类比赛,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我省与先进省市相比尚存在差距和不足,下面笔者针对我省数控类专业参加国赛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我省取得的成绩以及好的做法
1.取得的成绩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示的中职组数控类赛项成绩及参赛学校的记录,我省的获奖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中西部省份位居前列。我省9年的成绩统计如表1,各省市获得国赛一等奖的统计如表2。
2.好的做法
早在2005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就审时度势,以超前的眼光举办了全省中职学校教师数控技能比赛(包括数控车、数控铣)。当时全国数控技术专业逐步兴起,我省正处在数控专业师资短缺、设备更是奇缺的起步阶段,但仍有近50名教师选手踊跃参加。在比赛的推动下,各学校加快数控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实训设施的建设工作,学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可以说这次比赛有效推动了我省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
从2007年起,我省把每年一次的学生数控技能比赛常态化、制度化,并在全国大赛前适时举办选拔赛,全省中职学校参赛积极性高涨,有效地推动了我省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教哺赛、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
在国赛的选拔与训练过程中,以下做法对成绩的取得起到积极作用:一是我省按国赛方案进行省赛和选拔赛,不仅消除了技术层面的差异,还以省赛带动了国赛的训练;二是各参赛学校对国赛重视,选手、指导教师努力训练,一些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点评;三是教育管理部门精心组织、积极督导,激励机制得力,调动了学校参与的积极性。
二、与先进省市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省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最明显的是二、三等奖多,一等奖少;数控车成绩较好,而数控铣成绩较差。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1.选拔与训练方面
①集训时间较短。我省一般是在国赛前1~2个月确定参赛选手后开始进入实质性训练阶段,一些先进省市的学校提前一年多就把选手准备好,并按国赛标准有计划地不间断训练,在备战时间上我省已经处于被动。
②指导教师各自为战。我省参加国赛的选手由选手所在学校负责训练,因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教练团队水平参差不齐,训练不合理,视野不够宽,对大赛要求理解不够,影响到训练效果。
③选手应变能力不强。国赛提前2~3周公布样题供选手训练,正式赛题有30%的变化,这要求选手有临场应变能力,以适应零件加工工艺的变化;我省选手这方面表现欠佳,不过这也是多数中职选手的通病。
④不能适应国赛的新变化。2014年后我省的数控车成绩有所波动,一个重要原因是数控车国赛专家组调整了比赛内容和方法,其中实操部分更贴近生产实际,如独立赛件的小结构密集,加工精度较高,看似形状上无高难度结构,但时间较紧,选手会做却不一定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做出来的要素也不一定能得分;特别是增加批量赛件这个新赛点,要求同一种件每个选手加工3件,每件的24个评分项目(6项外观评判要素、18个检测量项目)完全正确才视为合格。表3为2016年国赛批量赛件合格率统计,可见3件全合格的选手只有5.7%,而3件全不合格的达62.9%,这其中有1/3的选手因操作速度慢没时间加工批量赛件,还有2/3的选手虽加工出来但经评分不合格,批量赛件得不到分就会与一等奖无缘。在2016年省选拔赛中,十几位选手只加工出1个合格件。
2.机床工具方面
①机床与国赛不同步。数控技术属于投资较大的专业,我省参赛学校的机床与国赛难以保持同步,条件好的学校在2~3年后与国赛赶齐或比较接近,条件差的学校一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要依靠学生临场的应变来适应,成绩也会打折扣。
②数控铣起步晚、基础薄。因数控铣床成本高,我省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是从数控车床起步的。在师资、设备、学生数量等方面数控铣一直落后于数控车,每年参加省赛的选手明显少于数控车,这也是数控铣赛项成绩不如数控车的一个原因。
③使用工具与先进省市有差距。除机床外,先进省市使用的高效刀具、量具、卡具、工具箱等节约了加工和辅助时间。例如,先进省市选手使用的精准、高效数显量具,对测量技巧要求低,用时短,能直接读数且精准,而我省选手使用的传统量具对测量技巧要求高,耗时长,按刻度读数且最后一位是估算值,这不仅仅浪费了测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出现的极小测量误差可能导致失分。再如,外省选手使用的多层工具箱不仅拿取和放回高效、省时,且保证了工具摆放整洁,不会因此而失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资金外,还有心理因素在作怪,这是因为数控类赛项花费很大,指导教师总是想少花钱办成事,担心投入太大却没能在国赛中拿到好成绩不好向学校交代,所以边观望、边投入,想等选手水平提高以后再投入,这样不仅在机床和工具方面与先进省市产生了差距,也不能全力以赴、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影响到选手水平的提高。
三、对以后参赛工作的建议
1.学校选拔与训练
①选拔工作。首先要做好本专业的正常教学工作,好苗子是从日常教学中发现和选拔出来的;其次要基于学生潜能开发的三要素——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考察选拔;再次,选手要吃苦耐劳,训练是枯燥的,考验着选手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②教练工作。国赛方案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如内容从单一“实操”到“理论+实操”,编程方法由手工到自动,赛件材料从钢到铝合金,工具由赛场统一配备到选手自带,评分方法和标准更接近生产实际等。应组建教练团队,研究大赛纲领性文件,跟上国赛的新变化,还应积极与先进的省份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学习。有必要请一些企业、行业专家,国赛专家、裁判进行指导,如有条件应带选手到外校及企业进行拉练式训练。 ③训练工作。训练要做到选手技能与心理并重、实操与理论并重、操作速度与加工质量并重。
第一,实际比赛中发现一些选手输在心理素质上,而他们的技能水平并不差。所以在平常训练中,要注意选手心态的调整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例如,即使在比赛过程中总加工零件出了错或意外断刀等,也不能慌乱,更不要放弃,要认真完成剩余的加工并让失分减到最小,这才是最佳的心理状态。
第二,理论是技能的依据,技能是理论的体现,两者密不可分。这里所说的理论既包括理论知识部分,是大赛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入学后的正常教学中开始抓起,在大赛训练期进行强化;也包括与实操相关的理论,对赛件加工有指导作用,例如,加工零件时如出现问题,应引导选手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从中找出解决方法,这是培养选手工艺适应能力的一个好途径。
第三,训练中操作速度的提升应逐步进行,应以保证零件质量为前提,决不能一味求快而忽视零件的质量。让选手到生产岗位上去顶岗是树立质量意识的好方法。
④设备工具。承办学校有主场优势,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我们要保证训练设备与大赛同步,按先进省市水平配备工具。
⑤赛场注意事项。赛场上选手一定要看懂图纸和要求后再去做,2016年发现理论正式赛题已经修改,部分选手仍按公示的样题去做;搞懂加工工艺后再去做,避免出现工序颠倒使下一步加工无法进行;看懂评分标准后再去做,因时间紧张不能全部完成加工时,要衡量得与失,找有把握的做,找得分多的要素去做。
⑥关注世界技能大赛。2011年我国首次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其数控赛项的特点是赛件加工质量要求极高,而赛件形状复杂度和操作速度要求适中。2014年以后国赛逐步向世界大赛看齐,强调质量第一,所以关注并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对国赛的训练有极大的作用。
2.教育管理部门
①选拔工作宜早不宜迟。按国赛方案进行选拔,尽早确定我省国赛选手,给国赛集训留下充分的时间。
②组建教练团队,开展拉练式训练。由全省有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组建教练团队,对国赛选手进行集中训练指导。不断轮换场地进行拉练式训练、测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举办“教练培训班”。目前参加国赛的选手基本上是在几所学校间轮换,而很多学校对参加国赛有很强的愿望,苦于本校教练水平、方法有限,即使有好苗子也冲不出省赛。如能在省内举办“教练培训班”,聘请国赛专家、裁判、企业行业专家等对各校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练,就能普遍提高我省参赛学生的水平,扩大选拔的范围,更有利于国赛选手的挑选。
④力保强项、加强弱项。在保持强项优势的同时,更要关注弱项发展,分析弱项落后的原因,评估弱项目前的水平,找出有潜力的弱项作为提升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扶持,可以找几个赛项作为试点先行。
⑤对赛项分类,区别管理。2016年中职组有12个专业类、44个分赛项,各赛项的投入差异很大,例如,数控车、数控铣不仅设备投入大,且训练中消耗也大,如按照与国赛同步、与先进省市同步配备机床和工具,现有的奖励入不敷出。建议根据投入的多少对赛项简单分类,在管理以及奖励上有所区别,合理分配有限的奖励资金。另外加大对选手和教练的精神奖励,放宽奖励资金使用限制,让选手和教练得到实惠。
⑥技能大赛全员化。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比赛要有普适性,要完善顶层设计,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关注个体、面向全体,由目前少数学生的活动变为全体中职学生都能够参加的比赛活动,由目前个人赛绩变为全员都有成绩。我省从今年起已经有了好的开端。
(责编 王鹏飞)
一、我省取得的成绩以及好的做法
1.取得的成绩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示的中职组数控类赛项成绩及参赛学校的记录,我省的获奖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中西部省份位居前列。我省9年的成绩统计如表1,各省市获得国赛一等奖的统计如表2。
2.好的做法
早在2005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就审时度势,以超前的眼光举办了全省中职学校教师数控技能比赛(包括数控车、数控铣)。当时全国数控技术专业逐步兴起,我省正处在数控专业师资短缺、设备更是奇缺的起步阶段,但仍有近50名教师选手踊跃参加。在比赛的推动下,各学校加快数控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实训设施的建设工作,学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可以说这次比赛有效推动了我省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
从2007年起,我省把每年一次的学生数控技能比赛常态化、制度化,并在全国大赛前适时举办选拔赛,全省中职学校参赛积极性高涨,有效地推动了我省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教哺赛、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
在国赛的选拔与训练过程中,以下做法对成绩的取得起到积极作用:一是我省按国赛方案进行省赛和选拔赛,不仅消除了技术层面的差异,还以省赛带动了国赛的训练;二是各参赛学校对国赛重视,选手、指导教师努力训练,一些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点评;三是教育管理部门精心组织、积极督导,激励机制得力,调动了学校参与的积极性。
二、与先进省市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省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最明显的是二、三等奖多,一等奖少;数控车成绩较好,而数控铣成绩较差。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1.选拔与训练方面
①集训时间较短。我省一般是在国赛前1~2个月确定参赛选手后开始进入实质性训练阶段,一些先进省市的学校提前一年多就把选手准备好,并按国赛标准有计划地不间断训练,在备战时间上我省已经处于被动。
②指导教师各自为战。我省参加国赛的选手由选手所在学校负责训练,因各校条件差异较大,教练团队水平参差不齐,训练不合理,视野不够宽,对大赛要求理解不够,影响到训练效果。
③选手应变能力不强。国赛提前2~3周公布样题供选手训练,正式赛题有30%的变化,这要求选手有临场应变能力,以适应零件加工工艺的变化;我省选手这方面表现欠佳,不过这也是多数中职选手的通病。
④不能适应国赛的新变化。2014年后我省的数控车成绩有所波动,一个重要原因是数控车国赛专家组调整了比赛内容和方法,其中实操部分更贴近生产实际,如独立赛件的小结构密集,加工精度较高,看似形状上无高难度结构,但时间较紧,选手会做却不一定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做出来的要素也不一定能得分;特别是增加批量赛件这个新赛点,要求同一种件每个选手加工3件,每件的24个评分项目(6项外观评判要素、18个检测量项目)完全正确才视为合格。表3为2016年国赛批量赛件合格率统计,可见3件全合格的选手只有5.7%,而3件全不合格的达62.9%,这其中有1/3的选手因操作速度慢没时间加工批量赛件,还有2/3的选手虽加工出来但经评分不合格,批量赛件得不到分就会与一等奖无缘。在2016年省选拔赛中,十几位选手只加工出1个合格件。
2.机床工具方面
①机床与国赛不同步。数控技术属于投资较大的专业,我省参赛学校的机床与国赛难以保持同步,条件好的学校在2~3年后与国赛赶齐或比较接近,条件差的学校一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要依靠学生临场的应变来适应,成绩也会打折扣。
②数控铣起步晚、基础薄。因数控铣床成本高,我省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是从数控车床起步的。在师资、设备、学生数量等方面数控铣一直落后于数控车,每年参加省赛的选手明显少于数控车,这也是数控铣赛项成绩不如数控车的一个原因。
③使用工具与先进省市有差距。除机床外,先进省市使用的高效刀具、量具、卡具、工具箱等节约了加工和辅助时间。例如,先进省市选手使用的精准、高效数显量具,对测量技巧要求低,用时短,能直接读数且精准,而我省选手使用的传统量具对测量技巧要求高,耗时长,按刻度读数且最后一位是估算值,这不仅仅浪费了测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出现的极小测量误差可能导致失分。再如,外省选手使用的多层工具箱不仅拿取和放回高效、省时,且保证了工具摆放整洁,不会因此而失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资金外,还有心理因素在作怪,这是因为数控类赛项花费很大,指导教师总是想少花钱办成事,担心投入太大却没能在国赛中拿到好成绩不好向学校交代,所以边观望、边投入,想等选手水平提高以后再投入,这样不仅在机床和工具方面与先进省市产生了差距,也不能全力以赴、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影响到选手水平的提高。
三、对以后参赛工作的建议
1.学校选拔与训练
①选拔工作。首先要做好本专业的正常教学工作,好苗子是从日常教学中发现和选拔出来的;其次要基于学生潜能开发的三要素——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考察选拔;再次,选手要吃苦耐劳,训练是枯燥的,考验着选手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②教练工作。国赛方案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如内容从单一“实操”到“理论+实操”,编程方法由手工到自动,赛件材料从钢到铝合金,工具由赛场统一配备到选手自带,评分方法和标准更接近生产实际等。应组建教练团队,研究大赛纲领性文件,跟上国赛的新变化,还应积极与先进的省份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学习。有必要请一些企业、行业专家,国赛专家、裁判进行指导,如有条件应带选手到外校及企业进行拉练式训练。 ③训练工作。训练要做到选手技能与心理并重、实操与理论并重、操作速度与加工质量并重。
第一,实际比赛中发现一些选手输在心理素质上,而他们的技能水平并不差。所以在平常训练中,要注意选手心态的调整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例如,即使在比赛过程中总加工零件出了错或意外断刀等,也不能慌乱,更不要放弃,要认真完成剩余的加工并让失分减到最小,这才是最佳的心理状态。
第二,理论是技能的依据,技能是理论的体现,两者密不可分。这里所说的理论既包括理论知识部分,是大赛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入学后的正常教学中开始抓起,在大赛训练期进行强化;也包括与实操相关的理论,对赛件加工有指导作用,例如,加工零件时如出现问题,应引导选手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从中找出解决方法,这是培养选手工艺适应能力的一个好途径。
第三,训练中操作速度的提升应逐步进行,应以保证零件质量为前提,决不能一味求快而忽视零件的质量。让选手到生产岗位上去顶岗是树立质量意识的好方法。
④设备工具。承办学校有主场优势,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我们要保证训练设备与大赛同步,按先进省市水平配备工具。
⑤赛场注意事项。赛场上选手一定要看懂图纸和要求后再去做,2016年发现理论正式赛题已经修改,部分选手仍按公示的样题去做;搞懂加工工艺后再去做,避免出现工序颠倒使下一步加工无法进行;看懂评分标准后再去做,因时间紧张不能全部完成加工时,要衡量得与失,找有把握的做,找得分多的要素去做。
⑥关注世界技能大赛。2011年我国首次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其数控赛项的特点是赛件加工质量要求极高,而赛件形状复杂度和操作速度要求适中。2014年以后国赛逐步向世界大赛看齐,强调质量第一,所以关注并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对国赛的训练有极大的作用。
2.教育管理部门
①选拔工作宜早不宜迟。按国赛方案进行选拔,尽早确定我省国赛选手,给国赛集训留下充分的时间。
②组建教练团队,开展拉练式训练。由全省有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组建教练团队,对国赛选手进行集中训练指导。不断轮换场地进行拉练式训练、测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举办“教练培训班”。目前参加国赛的选手基本上是在几所学校间轮换,而很多学校对参加国赛有很强的愿望,苦于本校教练水平、方法有限,即使有好苗子也冲不出省赛。如能在省内举办“教练培训班”,聘请国赛专家、裁判、企业行业专家等对各校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练,就能普遍提高我省参赛学生的水平,扩大选拔的范围,更有利于国赛选手的挑选。
④力保强项、加强弱项。在保持强项优势的同时,更要关注弱项发展,分析弱项落后的原因,评估弱项目前的水平,找出有潜力的弱项作为提升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扶持,可以找几个赛项作为试点先行。
⑤对赛项分类,区别管理。2016年中职组有12个专业类、44个分赛项,各赛项的投入差异很大,例如,数控车、数控铣不仅设备投入大,且训练中消耗也大,如按照与国赛同步、与先进省市同步配备机床和工具,现有的奖励入不敷出。建议根据投入的多少对赛项简单分类,在管理以及奖励上有所区别,合理分配有限的奖励资金。另外加大对选手和教练的精神奖励,放宽奖励资金使用限制,让选手和教练得到实惠。
⑥技能大赛全员化。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比赛要有普适性,要完善顶层设计,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关注个体、面向全体,由目前少数学生的活动变为全体中职学生都能够参加的比赛活动,由目前个人赛绩变为全员都有成绩。我省从今年起已经有了好的开端。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