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李世济:从“小程砚秋”到“新程派”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nd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8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先生在京逝世,终年83岁。
  她是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义女,被程砚秋认定为程派“执牛耳者”;她不顾劝说,弃医下海,唱红了大江南北;她改剧本、改唱腔,被误解为程派的“叛徒”,却笑纳了带有讽刺意味的“新程派”称号……京剧名家李世济,有着传奇的一生。
  11岁得“小程砚秋”之名
  1933年5月,李世济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京剧,并从此结下一生的不解情缘。“我姨在银行工作,那时候很多银行的职工都很喜欢京剧,我就爱躲在八仙桌底下听,也就四五岁吧。结果我姨没学会,反倒我能一字不差地唱下来。5岁的时候,我已经参加银行里的票房演出了,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11岁那年,李世济在朋友家见到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第一次见面,他就很喜欢我。周围的人都说我长得很像他,比他亲女儿还像,大家就说干脆认作干女儿。第二天,我4点钟放学到家,程砚秋大师已经在家坐着了,还带了认干女儿的见面礼,金镯子、一对银筷子、两个银饭碗。我们是戏迷家庭,我父母非常高兴,当时就叫我磕头,拜干爹,然后确定了父女关系。”
  此后,李世济一直得到程砚秋的亲自传授。“他对我非常宠爱,每天到家来跟我说戏。我们家很讲规矩的,他坐沙发,我只能坐小板凳。但我学得很快、很努力。”程砚秋教戏严厉而认真,李世济学起来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练唱词,离墙一尺远处,对着贴在墙上的宣纸念,直念到口中喷出的热气湿了宣纸;吊嗓子怕影响到邻居,就在自家厕所里架一个酒坛子,对着练,直到头昏眼花、两耳轰鸣为止。3个月后,第一出戏《贺后骂殿》学成,第一次演出,李世济就博得了“小程砚秋”的美名。
  一生未能拜程砚秋为师
  程砚秋为了使她全面掌握京剧表演艺术,请了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为李世济教授身段、表演、武功和昆曲,还请了梅兰芳教她《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经过10多年的勤学苦练,李世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李世济一直未能拜程砚秋为师,这是她一生的遗憾。她清楚地记得程砚秋反对得很坚决:“看我的子女,哪个是干这行的?我这是爱你呀,戏班可是‘大染缸’。”然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李世济有自己的坚持。但无论如何,程砚秋始终无动于衷,他深知梨园行的苦,外面,爱的敬的,分外有光;内里,风雨连连,说话都浸透凄凉。
  1952年,尽管程砚秋反对她弃医从艺,李世济还是毅然决然地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肄业,来到北京自己组建戏班,通过当时的京剧工会进行演出,获得不错的反响。1956年,李世济进入北京京剧团,作为青年演员的她与马连良等大师常常合作演出,得到了不少名师指导。
  之后,程砚秋和李世济以及其他一批当时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新中国的文艺骨干代表被派往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临行前,负责该活动的周恩来无意中得知了李世济多年来的夙愿,向她承诺,等活动结束后他亲自做东,为她和程砚秋主持拜师之礼。
  那次演出非常成功,但李世济的等待却成了空——程砚秋突然病故。“我一生就看到两个人七窍流血,一个是程老师,一个是我的儿子(李世济的儿子在2001年因车祸去世)。那时候没有面巾纸,只有大手绢,我一点点给他擦。”说着,李世济哽咽无声。
其他文献
安顺市委离退局到西秀区调研老干部工作  6月15日,安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吴贤仁一行4人来到西秀区委离退局,就西秀区老干部工作和老年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  西秀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马文东分别从西秀区各级相关部门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西秀区老干部工作暨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情况、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情况、社
期刊
咬定青山不放松  生于1948年的徐先捍,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年少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天能吃饱饭。于是,15岁的徐先捍初中毕业就报考了农校,当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学习农业知识,长大后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户多收粮食,让人们不再挨饿。  1966年,徐先捍从农校毕业,先后在三都县农业局、贵定县农业局、黔南州农科所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矢志不渝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带领团队打造
期刊
六十岁以后,心是一块田,快乐自己种!人活着不是靠身体,而是靠心。心是一块田,靠自己去播种,种善因,故得善果;种恶因,故得恶果。如果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充满生机的心,你就是播下了快乐的种子,就会收获一颗快乐的心。  六十岁以后,不苛求别人,不苛责自己。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人生观。不随意苛求别人,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容待别人。看淡,心情才好,看开,日子才美。 
期刊
5月10日,刘少奇之子刘源身着24年前他在河南工作时穿过的那套西装,向“故乡”河南刘庄捐赠了自己的上将军服(07式上将礼服)。  这已经是刘源退役后第二次捐赠上将军服了。两个月前,他也曾向母校首都师范大学捐赠了上将军服(07式冬常服)。两次捐赠,刘源都写了亲笔信,一封题为《光荣属于母校》,另一封为《光荣属于人民》。用刘源的话说,“军服象征着忠勇、责任、义务与荣誉”。  除了军服,不少将军都曾向故乡
期刊
80多岁的徐大爷夫妇生活较为困难,他们的女儿多年前因病去世,儿子也因为患病长期卧床失去了赡养和照护老人的能力,因此老夫妻俩向孙子提出给付赡养费的要求,但孙子均以父亲在世为理由拒绝了徐大爷夫妇,无奈之下徐大爷向法院提出了诉讼。法院进行调解,老人的要求获得了支持。  代际抚养与赡养,不仅是一种血缘关系,更是一种责任的固化。祖辈们已然老矣,再也没有精力和能力照顾自己,加上没有生活来源而陷入困境,面临着老
期刊
省直  省农委离退办副主任阳世江  这次会议对于从事老干工作多年的一位老同志来说,倍受鼓舞,使我们更加努力用心、用情做好老干工作。  按照永春部长的要求,对今后的老干部工作,我们将及时贯彻传达全国、全省双先表彰大会精神,抓好中办发【2016】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组织老同志参与市、州考察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献计献策;推进“百千万帮扶”工作,组织老专家传授种养技术,力争在技术培训和项目
期刊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退休后依旧非常忙碌的老人,他们没有因退休而停下前行的脚步,他们在利用退休时光,发挥各自的优势,做着有意义的事,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让大家在他们身上体会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魅力。本期人物,我们将视角投向贵州省的老人们,这些活得无比充实、活得精神抖擞的老人,就在你的身边。  贺章华的不足5平米的书房,狭窄、简单、朴素。一进门就能与他的书柜面对面,里面根据不同类别码放着他30年
期刊
六盘水市委离退局看望慰问生病住院老干部  近日,六盘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林书华带领局领导班子成员到市人民医院看望慰问35名生病住院的离退休老干部,向他们送去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问候。慰问组一行和老干部们握手交谈,对老干部们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病情以及每天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情况。老干部们对局领导班子的到来感到非常的高兴,对市委离退局的老干部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高成云)  铜仁市
期刊
“咬住青山不放松,耄耋绣地意从容。拼将老骨付荒岭,誓植牛心万棵松”,这首诗是桐梓县共产党员、退休干部罗光彩对自己20年绿化荒山、护理山林的真实写照。  植一天树容易,造一年树也不难,而20年来风雨植树不息,则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坚定不催的信念。  罗光彩说:“生命不息,栽树不止。”  拼将老骨付荒岭  日历翻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桐梓县直机关工作的罗光彩告老归田。人虽退了,心却没退,环境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终活团”悄然兴起  “终活团”是旅行团的一种,即在旅行中参观火葬场,由专业人士指导如何拍最自然的遗照,如何正面面对死亡等。有些日本老年人的孩子还会和老人一起参加“终活团”旅行,在几天的行程中,一起了解临终前该准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