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内容,并明确自己的弱势,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侧重,以提升其学习效果。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预习的动力和习惯,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妨采取任务驱动的策略。即在预习之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并且认真地预习,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為构建高效课堂打开良好开端。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预习;任务驱动;策略
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有所加深,并且课堂知识密度过大,这便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而不难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总是抓不住重点,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脚步,甚至不了解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其学习效率自然不甚理想,这便体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数学具有较强的枯燥性和复杂性,学生很难主动进行预习,并且即使预习,一般也达不到太好的效果。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认真、有效地预习,从而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
一.设置课前问题,明确预习方向
预习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其目的是提前熟悉学习内容,并且清楚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但是很多学生把预习理解为浏览课本,并不会投入精力去思考和探究,这样自然达不到太好的效果。而造成学生这种状态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预习的目标,没有思考的动力。所以,考虑到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导航,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知识内容为学生设置难度适当的课前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明确预习方向,我便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1)什么叫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是如何从地板图案中发现这一定理的?
(2)赵爽弦图中蕴藏着什么数学规律?我们如何证明?
(3)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5和12,请问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然后我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预习。而有了问题的指示和任务的压力,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便会格外用心,并且会对课本上的问题、定义、图形认真思考和探索。当学生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以上问题时,便会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二.布置讲课任务,激发预习动力
初中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其学习观念也较为成熟,正处于发展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时期。并且,初中生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喜欢标榜个性、表现自己,同样也愿意表达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才能。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师生互换的策略,为学生布置讲课的任务。这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制造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其预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了给同学们带来精彩生动的课堂,学生便会更加认真详细地预习,并探索将知识讲解清楚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升华课前预习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之前,因为这节课内容难度适中,我便给学生布置讲课的任务。首先我简要介绍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认真预习,同时制作教案或者讲课提纲,并告知学生在上课时我会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讲课。这一任务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初中生而言却十分新鲜,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之后我嘱咐学生认真探索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以此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同时我也会强调,没有得到讲课机会的学生,要对台上讲课的同学做出评价,也可以指出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纰漏。从而增强学生预习的动力,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提问,保证预习效果
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正在慢慢丧失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很少进行思考和判断,在遇到难题时得过且过,不会主动寻求解决之法。抱着这种学习态度,学生很难学好数学。所以在初中数学的预习指导过程中,教师不妨为学生设置提问的任务。因为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才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决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之前,因为这节课知识内容十分繁杂,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精力去思考和摸索,我便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至少三个问题。而为了防止学生糊弄了事,我告诉学生在课上我会对问题进行严格审查,并且要求学生互相答疑解难。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认真预习、认真思考,找出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或者记录自己因某个知识点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树立学生的求知意识。
总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课前任务,以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并强化学生的预习效果,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航.浅谈初中数学的预习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10):60.
[2]甘晓云.初中数学预习指导策略[J].广西教育,2018(17):62-63.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预习;任务驱动;策略
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有所加深,并且课堂知识密度过大,这便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而不难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总是抓不住重点,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脚步,甚至不了解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其学习效率自然不甚理想,这便体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数学具有较强的枯燥性和复杂性,学生很难主动进行预习,并且即使预习,一般也达不到太好的效果。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认真、有效地预习,从而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
一.设置课前问题,明确预习方向
预习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其目的是提前熟悉学习内容,并且清楚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但是很多学生把预习理解为浏览课本,并不会投入精力去思考和探究,这样自然达不到太好的效果。而造成学生这种状态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预习的目标,没有思考的动力。所以,考虑到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导航,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知识内容为学生设置难度适当的课前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明确预习方向,我便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1)什么叫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是如何从地板图案中发现这一定理的?
(2)赵爽弦图中蕴藏着什么数学规律?我们如何证明?
(3)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5和12,请问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然后我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预习。而有了问题的指示和任务的压力,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便会格外用心,并且会对课本上的问题、定义、图形认真思考和探索。当学生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以上问题时,便会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二.布置讲课任务,激发预习动力
初中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其学习观念也较为成熟,正处于发展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时期。并且,初中生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喜欢标榜个性、表现自己,同样也愿意表达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才能。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师生互换的策略,为学生布置讲课的任务。这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制造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其预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了给同学们带来精彩生动的课堂,学生便会更加认真详细地预习,并探索将知识讲解清楚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升华课前预习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之前,因为这节课内容难度适中,我便给学生布置讲课的任务。首先我简要介绍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认真预习,同时制作教案或者讲课提纲,并告知学生在上课时我会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讲课。这一任务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初中生而言却十分新鲜,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之后我嘱咐学生认真探索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以此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同时我也会强调,没有得到讲课机会的学生,要对台上讲课的同学做出评价,也可以指出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纰漏。从而增强学生预习的动力,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提问,保证预习效果
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正在慢慢丧失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很少进行思考和判断,在遇到难题时得过且过,不会主动寻求解决之法。抱着这种学习态度,学生很难学好数学。所以在初中数学的预习指导过程中,教师不妨为学生设置提问的任务。因为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才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决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之前,因为这节课知识内容十分繁杂,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精力去思考和摸索,我便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至少三个问题。而为了防止学生糊弄了事,我告诉学生在课上我会对问题进行严格审查,并且要求学生互相答疑解难。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认真预习、认真思考,找出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或者记录自己因某个知识点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树立学生的求知意识。
总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课前任务,以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并强化学生的预习效果,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航.浅谈初中数学的预习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10):60.
[2]甘晓云.初中数学预习指导策略[J].广西教育,2018(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