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葛亮太伟大了!”参观完武侯祠,徐曌对我说。我见她一脸虔诚,也庄重地说道:“是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我们学了《出师表》,又读了《三国演义》,在召开“话说三国”读书分享会的前夕,我带领同学们去成都武侯祠参观之后的对话。
“但是,老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诸葛亮啊!”“对啊!诸葛亮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他的一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听后,徐曌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她来找我:“老师,我想写一篇文章,写写诸葛亮。”“好啊,怎么写?”我赞许道,同时提出疑问。
第三天,她拿出了两套方案:一是用第三人称,全方位评述诸葛亮;二是用第一人称,她本人穿越去遇见诸葛亮。我告诉她,第一套方案略为死板,不容易写活、写好;第二套方案与当下最时髦的宫廷剧“撞车”,有穿凿附会的嫌疑。“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我看着她,慢慢地说道。
第二个星期,她又来找我。眼眸明澈,显得有些激动。“老师,那天在武侯祠参观的时候,我看见了诸葛亮生前使用的羽扇,它静静地躺在展览橱柜里,见证了升沉荣辱,穿越了历史流光。我想以羽扇为第一人称来写。”“好,”我赞赏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思,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老师,你教我怎样可以把它写得更好。”她一脸真诚与期盼。“这是事情的关键,想到写什么和怎样写,这只是创意,要将‘怎样’写具体,才能让创意落地。要让这一次的写作落地,就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赋予羽扇生命,如何借写羽扇来写活诸葛亮?”
接下来,我们俩一起探讨这个创意。在文学作品中,很多物品都有人的感情,红豆能相思,花鸟解人意。要借写羽扇来写诸葛亮,这可以叫作“移情于物”,简单地说,就是将人的情感移到一个非人类的东西上。要移情于物,一是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里赋予了“云彩”以生命。二是使无情事物有情化,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使没有感情的“花”有了感情,还有了个性。
如何移情于物?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移情”后的物品既体现了“我”的情感,又不失去物之本色。“老师,你说的移情于物和托物言志、物品自述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赞赏道,“简而言之,‘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爱莲说》等文章;物品自述只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使物品的特点更为人知,如《一只钢笔的自述》;而移情于物则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物品之中,物我合一,如你的构思,就是想借羽扇来抒发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老师,我这叫作‘借扇还魂’!”她调皮地笑了,我也笑了。
“写这样的文章,在结构上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文章的切入点,让切入更巧妙、自然;二是文章的精彩点,抓住移情的重要细节进行描摹,凸现文章的亮点;三是文章的回味点,不是为写物而写物,而应当以物写人,以物移情。只有这样,才能让物品现身说话,让情节历历在目,让情感生动形象。”
“谢谢老师,我知道怎么写啦。”她兴高采烈地离开了,一蹦一跳的。两个星期后,在“话说三国”读书分享会上,这篇文章的得票最高,被评为“最佳创意作文”奖。
一把羽扇尘封千年的记忆
不奢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触碰那段尘封的历史,我只是一把羽扇,一把普通却又不平凡的羽扇。
——题记
从来到主人手中,至今已是隔世,不用记,也不想回忆,因为我的记忆中还有太多需要记住的东西……
那时的卧龙岗,潺潺流水环绕在并不高的群山之间,树木丛生,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还有一簇簇高过人头的灌木丛。百鸟啼鸣,蜂飞蝶舞,却亦无法打破这儿的清幽与静寂。主人的床头堆积了各种各样的兵书和史书,它们似山一样高,与外面并不高的群山相映成趣。
在主人手中,帷幄之间,与这些书籍共同陪伴主人度过了悠长的岁月,那淡淡的书香沁人心脾。伴着我的,还有春天的花香,夏天的雨滴,秋天的月华,冬天的飘雪,让我沉醉。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而又让人留恋的。自从一个叫刘备的人三次诚心拜访,请主人出山后,我们的生活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世人将这一段故事美其名曰:三顾茅庐。
其实,我完全相信主人的才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尽管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出山后,主人指挥的第一次战役便大获全胜。之后火烧新野,令曹军元气大伤;舌战群儒,尽显其能言善辩之本色;草船借箭,见其神机妙算;巧布八阵图,尽显卓越才能;七擒七纵孟获,足见其有勇有谋,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哪一件不使我骄傲,哪一件又不使我欣欣然呢?
当魏兵压境,主人在城头焚香操琴时,我和其他的守城官兵一样,心里万分紧张。主人看似神定气闲,其实内心亦不免有些忧虑,我感受到他握住我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但主人就是主人,一直从容镇定,笑容可掬,见魏军远去后,主人方抚掌大笑,我和所有的人一道如释重负。这真是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际啊!
有谁知道这辉煌的背后所藏匿的艰辛与苦苦的思索:主人白天出谋划策,晚上还研究兵法。兀兀穷年,沥尽一生心血,忠心报国。我还是像当初一样自信,可主人摇动我时不再如从前那么自如,那么轻松,一种不祥的预感突然袭上心头。终于摇醒了那个原本自信的我,第一次,我感到了无助和担心……
果然,主人病倒了。我不安地躺在桌子上,一连六天,主人没再碰我,好像是在用祈禳之法增加寿命,为国家在尽自己的最后一分力。我的心稍稍平静了些。可是魏延的闯入打灭了那盏灯,同时也打灭了大家心中的希望,我对他恨之入骨,真想一剑刺死他,但我毕竟是一把扇子,一把普普通通的扇子,此时此刻,我无能为力。
主人最终是走了,走之前还不忘利用木人给蜀军铺后路。后人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这些依然无法挽留住主人那脆弱的生命。
看着夜空中划下的一颗朗朗明星,我知道:我的心死了,永远地死了!但在我心中,将一直深深地铭刻着主人的名字——诸葛亮。
今天,静静地躺在成都武侯祠的我,被玻璃框和绸缎装裱得几近完美,可是我还是不屑一顾。傻傻地等待主人再次摇动我,可事过境迁,近两千年的时光里,我始终被尘封着,尘封了我所有的期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当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于我的面前,吟咏着这千古传诵的佳句时,我忽然泪流满面,那曾经的一幕一幕就这样恣意地出现在我已经幻灭的记忆里。
有谁知道,曾经有一把深情的羽扇,曾经有一段尘封的记忆……
用自己不可追悔的节拍缔造了自己近乎完美的一生,粲然在我原本晦暗的世界里。虽然难以把握,转瞬即逝,却让我铭记了一生。
同学们在评价时,说到本文有三大特点:一是选材巧,借诸葛亮生前使用过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羽扇”来叙事、抒情;二是叙事真,将历史真实和细节真实巧妙地融入到一起,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三是情感深,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又移情于物、物我合一,使整个文章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眷念之情、感怀之思和崇敬之叹。
当然,“移情”离不开历史,离不开联想,更离不开比拟手法的使用。“移情于物”写历史,能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后来,还有同学用此方法作文,以“赤兔”的口吻写关羽,以“丈八蛇矛”的自述写张飞……
“但是,老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诸葛亮啊!”“对啊!诸葛亮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他的一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听后,徐曌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她来找我:“老师,我想写一篇文章,写写诸葛亮。”“好啊,怎么写?”我赞许道,同时提出疑问。
第三天,她拿出了两套方案:一是用第三人称,全方位评述诸葛亮;二是用第一人称,她本人穿越去遇见诸葛亮。我告诉她,第一套方案略为死板,不容易写活、写好;第二套方案与当下最时髦的宫廷剧“撞车”,有穿凿附会的嫌疑。“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我看着她,慢慢地说道。
第二个星期,她又来找我。眼眸明澈,显得有些激动。“老师,那天在武侯祠参观的时候,我看见了诸葛亮生前使用的羽扇,它静静地躺在展览橱柜里,见证了升沉荣辱,穿越了历史流光。我想以羽扇为第一人称来写。”“好,”我赞赏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思,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老师,你教我怎样可以把它写得更好。”她一脸真诚与期盼。“这是事情的关键,想到写什么和怎样写,这只是创意,要将‘怎样’写具体,才能让创意落地。要让这一次的写作落地,就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赋予羽扇生命,如何借写羽扇来写活诸葛亮?”
接下来,我们俩一起探讨这个创意。在文学作品中,很多物品都有人的感情,红豆能相思,花鸟解人意。要借写羽扇来写诸葛亮,这可以叫作“移情于物”,简单地说,就是将人的情感移到一个非人类的东西上。要移情于物,一是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里赋予了“云彩”以生命。二是使无情事物有情化,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使没有感情的“花”有了感情,还有了个性。
如何移情于物?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移情”后的物品既体现了“我”的情感,又不失去物之本色。“老师,你说的移情于物和托物言志、物品自述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赞赏道,“简而言之,‘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爱莲说》等文章;物品自述只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使物品的特点更为人知,如《一只钢笔的自述》;而移情于物则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物品之中,物我合一,如你的构思,就是想借羽扇来抒发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老师,我这叫作‘借扇还魂’!”她调皮地笑了,我也笑了。
“写这样的文章,在结构上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文章的切入点,让切入更巧妙、自然;二是文章的精彩点,抓住移情的重要细节进行描摹,凸现文章的亮点;三是文章的回味点,不是为写物而写物,而应当以物写人,以物移情。只有这样,才能让物品现身说话,让情节历历在目,让情感生动形象。”
“谢谢老师,我知道怎么写啦。”她兴高采烈地离开了,一蹦一跳的。两个星期后,在“话说三国”读书分享会上,这篇文章的得票最高,被评为“最佳创意作文”奖。
一把羽扇尘封千年的记忆
不奢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触碰那段尘封的历史,我只是一把羽扇,一把普通却又不平凡的羽扇。
——题记
从来到主人手中,至今已是隔世,不用记,也不想回忆,因为我的记忆中还有太多需要记住的东西……
那时的卧龙岗,潺潺流水环绕在并不高的群山之间,树木丛生,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还有一簇簇高过人头的灌木丛。百鸟啼鸣,蜂飞蝶舞,却亦无法打破这儿的清幽与静寂。主人的床头堆积了各种各样的兵书和史书,它们似山一样高,与外面并不高的群山相映成趣。
在主人手中,帷幄之间,与这些书籍共同陪伴主人度过了悠长的岁月,那淡淡的书香沁人心脾。伴着我的,还有春天的花香,夏天的雨滴,秋天的月华,冬天的飘雪,让我沉醉。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而又让人留恋的。自从一个叫刘备的人三次诚心拜访,请主人出山后,我们的生活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世人将这一段故事美其名曰:三顾茅庐。
其实,我完全相信主人的才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尽管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出山后,主人指挥的第一次战役便大获全胜。之后火烧新野,令曹军元气大伤;舌战群儒,尽显其能言善辩之本色;草船借箭,见其神机妙算;巧布八阵图,尽显卓越才能;七擒七纵孟获,足见其有勇有谋,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哪一件不使我骄傲,哪一件又不使我欣欣然呢?
当魏兵压境,主人在城头焚香操琴时,我和其他的守城官兵一样,心里万分紧张。主人看似神定气闲,其实内心亦不免有些忧虑,我感受到他握住我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但主人就是主人,一直从容镇定,笑容可掬,见魏军远去后,主人方抚掌大笑,我和所有的人一道如释重负。这真是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际啊!
有谁知道这辉煌的背后所藏匿的艰辛与苦苦的思索:主人白天出谋划策,晚上还研究兵法。兀兀穷年,沥尽一生心血,忠心报国。我还是像当初一样自信,可主人摇动我时不再如从前那么自如,那么轻松,一种不祥的预感突然袭上心头。终于摇醒了那个原本自信的我,第一次,我感到了无助和担心……
果然,主人病倒了。我不安地躺在桌子上,一连六天,主人没再碰我,好像是在用祈禳之法增加寿命,为国家在尽自己的最后一分力。我的心稍稍平静了些。可是魏延的闯入打灭了那盏灯,同时也打灭了大家心中的希望,我对他恨之入骨,真想一剑刺死他,但我毕竟是一把扇子,一把普普通通的扇子,此时此刻,我无能为力。
主人最终是走了,走之前还不忘利用木人给蜀军铺后路。后人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这些依然无法挽留住主人那脆弱的生命。
看着夜空中划下的一颗朗朗明星,我知道:我的心死了,永远地死了!但在我心中,将一直深深地铭刻着主人的名字——诸葛亮。
今天,静静地躺在成都武侯祠的我,被玻璃框和绸缎装裱得几近完美,可是我还是不屑一顾。傻傻地等待主人再次摇动我,可事过境迁,近两千年的时光里,我始终被尘封着,尘封了我所有的期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当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于我的面前,吟咏着这千古传诵的佳句时,我忽然泪流满面,那曾经的一幕一幕就这样恣意地出现在我已经幻灭的记忆里。
有谁知道,曾经有一把深情的羽扇,曾经有一段尘封的记忆……
用自己不可追悔的节拍缔造了自己近乎完美的一生,粲然在我原本晦暗的世界里。虽然难以把握,转瞬即逝,却让我铭记了一生。
同学们在评价时,说到本文有三大特点:一是选材巧,借诸葛亮生前使用过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羽扇”来叙事、抒情;二是叙事真,将历史真实和细节真实巧妙地融入到一起,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三是情感深,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又移情于物、物我合一,使整个文章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眷念之情、感怀之思和崇敬之叹。
当然,“移情”离不开历史,离不开联想,更离不开比拟手法的使用。“移情于物”写历史,能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后来,还有同学用此方法作文,以“赤兔”的口吻写关羽,以“丈八蛇矛”的自述写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