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ge228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魏尔伦的诗歌——《秋歌》的两个不同译本为例进行分析,尤其关注了魏尔伦诗学的最大特色—“音乐性”是否能在中译本中得以体现,我们发现,诗歌的“不可译性”在文学翻译中难以避免,但译者们可以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呈现诗歌不可言说的美妙。
  关键词:诗歌翻译 不可译性 魏尔伦的音乐性
  法国诗人魏尔伦(Paul Verlaine),一直以其诗歌中无处不在的“音乐性”而闻名于文学界,他的代表作《Chanson d′automne》(中译为《秋歌》)因其诗歌内部曼妙的旋律和简单明了而受到中国诗人们的关注。先后有周吾、田汉、王独清、覃子豪、许渊冲、罗洛、郑克鲁等对其进行了中译。我们选择了《秋歌》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魏尔伦诗歌中的“音乐性”很难完全用中文表达出来,两位译者都进行了合理的“再创造”。
  一、魏尔伦的《Chanson d′automne》
  《Chanson d′automne》是魏尔伦诗集《Poèmes saturniens》(《土星诗集》)第三篇章“悲伤景致”中的第五首诗歌,原文如下:
  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ons
  De l′automne
  Blessent mon coeur
  D′une langueur
  Monotone.
  Tout suffocant
  Et blême, quand
  Sonne l′heure,
  Je me souviens
  Des jours anciens
  Et je pleure
  Et je m′en vais
  Au vent mauvais
  Qui m′emporte
  Deà, delà,
  Pareil à la
  Feuille morte.
  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视为魏尔伦的代表作,因为“整首诗用词简单,结构分明,诗句中饱含音乐和旋律,如同摇篮曲一般。”在魏尔伦诗歌《l′art poétique》中,魏尔伦曾透露出自己的诗歌创作的关注点—De la musique avant toute chose.(音乐高于一切),在这首《秋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魏尔伦在追求诗句的“音乐性”:《秋歌》全诗使用短句和简单词,这正好与当时的流行民歌相一致,但这又与当时的传统诗歌极为不一致;诗歌中第一节使用了大量的鼻化音,比如:sanglots,longs,violon,automne显现出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冷,增添了诗句内部的韵律感,des violons de l′automne(秋天的小提琴),开篇中的这个意象也让人联想到音乐。此外,这首诗共分3节,每节6句诗,诗的韵律采用了AAB的形式,这在当时也是颠覆了法国传统诗歌的押韵方式,颇为自由。全诗的每节诗都是由3个音节构成,3个音节循环往复,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内心的某种不安和孤寂。《秋歌》这首诗浸满了诗人的忧伤:秋天总是让人伤怀,萧瑟的秋天把诗人内在的孤独心境和外在风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句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死去的叶子一般”。《秋歌》所描述的风景,不再单纯只是风景,它隐藏了诗人内心里最无以名状的情绪。
  二、《秋歌》的两个中译本
  《秋歌》是魏尔伦诗歌里最早传入中国并得到翻译的诗歌。最早翻译《秋歌》的是周吾①,之后还有多人相继翻译了此诗。本文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这两个译本的译者分别是田汉和郑克鲁。
  (一)田汉的译本
  秋歌(田汉译)
  秋天里,
  懷珴璘,
  长咽声,
  孤调的,
  没精神,
  听钟声,
  息为窒,
  色为灰,
  思往事,
  不胜悲,
  泪双垂。
  凤冷冷,
  吹我魂,
  无定栖,
  如落葉,
  之飘零,
  东复西。
  在魏尔伦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田汉曾写过一篇短文《可怜的侣离雁-Pauvre Lelian》②来把中国诗人苏曼殊和魏尔伦进行对比,田汉认为,受李商隐影响,苏曼殊的七言绝句总是透着忧伤,这也正是田汉从魏尔伦诗歌中所读到的。从田汉的译本中,我们发现:他放弃了魏尔伦原诗的韵,采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从形式上,他保留了魏诗句中的三个音节(中文译本为三个汉字),但在翻译时,对诗句的顺序做了调整,比如Je me souviens, des jours anciens, et je pleure(思往事,不胜悲,泪双垂。)除此之外,田的译诗中出现了一些颇为现代的词,比如Blessent mon coeur(伤我心),d′une langueur(没精神)。
  (二)郑克鲁的译本
  秋歌(郑克鲁译)
  萧瑟秋天(an),
  提琴幽咽(an)
  声声情(ing),
  单调颓丧(ang),
  深深刺伤(ang)
  我的心(in)
  一切闷人(en),
  苍白,钟声(eng),
  多忧郁(u)
  我回想起(i)
  往昔的日子(i),
  泪如雨(u)。
  行走匆匆(ong)
  任凭阴风(eng)
  卷我到(ao)
  四处漂泊(o),
  此情宛若(o)   枯叶飘(ao)。
  从译文看,这个译本保留了魏尔伦原诗的节奏组形式4/4/3,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诗的押韵规律,比如Deà, delà –(a), pareil à la –(a), feuille morte—(e) 对应着:四处漂泊(o), 此情宛若(o),枯叶飘(ao)。为了保留魏尔伦的诗情,郑克鲁在译本中加了一些词,比如:萧瑟秋天(de l′automne), 深深刺伤(blessent mon coeur),泪如雨(et je pleure)等,从这些词中,我们能感受到秋天的忧伤和诗人此时孤独无依的心情。
  读完个译本之后,我们能够看到:在某种程度上,魏尔伦诗歌中的“音乐性”丢失了,比如原诗中最能体现萧瑟秋天的鼻化元音节奏组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ons/De l′automne 在汉译诗中均未能体现出来。因为中文并不是一种能依靠词的发音就能表现情感的语言(拟声词除外),所以当我们听到中文中的鼻音时,我们并不能立刻想到秋天的景象。此外,音乐的特性导致了翻译的不对等,因为音乐的构成比语言更加复杂。
  三、总结:诗歌的“不可译性”
  一般来说,诗歌的译者往往都是诗人,诗歌的翻译如同创造诗歌一样,它需要想象,也需要美感,正如Jakobson 所言:“在诗歌文本中,语言的诗歌作用是最重要的。” ③ 即:在翻译诗歌时,我们有必要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诗歌形式来传达语言作用。Joachim du Bellay(1522-1560),“七星诗社”的伟大诗人之一,也曾强调过,每种语言都有其不可言明之处,这种“不可言明”是很容易在翻译中被忽视被忘记的,这也是诗歌“不可译”的重要原因。在跨文化背景以及跨文本背景下,诗歌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难:首先,是诗歌形式上的“不可译”,也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诗体很难保持一致:与中文诗歌不同,法文诗歌的诗体相对比较稳定;其次,是诗歌“音乐性”的“不可译”,“音乐性”是法文诗歌的结晶,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音乐性”和韵脚的“和谐性”,甚至法文诗歌中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内在的“音乐性”和流动的美感;最后,是诗情的“不可译”,这是由民族差异、美学差异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所以,我們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但是诗歌的嬗变是可能的(la transmutation est possible, selon Jakobson)。翻译诗歌并不在于重视语言上的类比,而在于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一种迁移: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迁移,无论是字词上的,还是情感上的。所以,诗歌的翻译需要“再创造”,需要“再书写”,以此来更好地表现出“源语”的诗情。
  注释
  ① 周无(周太玄),译.秋歌[J].少年中国,921-3-15,2(9).
  ② 田汉.可怜的侣离雁-Pauvre Lelian [J].创造季刊,1922-8-25,1(2).
  ③ Roman Jakobson, Essai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22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20世纪初的弗雷格所建立的弗雷德逻辑体系中,仅重视逻辑本身的存粹性而排斥人的心理性,想要将人的心理从逻辑学中完全的排除出去,但是即使在弗雷格主义盛行的20世纪初,亦有重视心理学的直观主义逻辑存在,本文旨在从乔姆斯基的心理主义语言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蔡曙山的认知科学的五层级理论几个方面,反驳弗雷格主义将心理从逻辑学中完全排除出去的主张,认为逻辑学没有办法独立于心理学存在,只有在心理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何以从细节践行文化建设?何以使社区规划别出心裁——秉承历史、烛照未来?何以使道路标识成为一道风景线?本文从文化挖掘与创意设计出发,以上海市杨浦区长白社区项目改造为例,立足道路命名环节,突出创意设计的文化内涵,探讨“语言景观”最优设计策略,使城市社区再造与文化价值传递形成
期刊
摘 要:人格权能否独立成篇一直是民法典制定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是随着人格权立法的不断发展,人格权的主体范围在日益扩大,人格权的客体内容也日趋复杂。“特殊主体”是基于法律人格的主体与客体的演变而提出的概念,对特殊主体的人格权益进行保护,不仅是一般的人格权保护,而是对特殊主体有特定的保护。现代法律中的人格有由抽象人格向具体人格转变的趋势及必要性。笔者建议在民法典中将人格权独立成篇,并将特
期刊
摘 要:“诗无达诂”之下的《诗经》主流诠释体系大致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汉派”,另一类是“宋派”。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汉派”与“宋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二者在《诗经》诠释历史中的意义。  关键词:诗无达诂 汉派 宋派  “诗无达诂”作为一个《诗经》诠释命题,最初由西汉儒者董仲舒提出,从此深刻影响着《诗经》的诠释历史。它的意思是,《诗经》没有确切的解释。从相对微观层面上来理解,即对《詩经》诠释
期刊
摘 要: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中,但关于经典的定义与经典化的要素始终没有确切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描述而非定性的方式谈论经典似乎更为合适。本文以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被忽视与后来被重新发现为例,通过对作品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对作品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副文本”、获奖情况等因素,大众批评与批评家批评对作品影响等,探讨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因素,并试图在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
期刊
摘 要:笔者在大型清装剧黄梅戏《大清贤相》中饰演宰相张廷玉之妻严氏,那么如何将严氏塑造成一个充满真挚情感、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一代贤臣的妻子形象是笔者排演这部戏的关键。剧本从头到尾始终贯穿一个“情”字,因此必须详尽地研究分析角色和剧中人物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角色、走进角色、创造出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情” 分析角色 人物关系 人物形象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新近创新排演的大型清装剧《大
期刊
摘 要:由莫言的《红高粱》开创了“我奶奶”这一人称叙事的先河后,当代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即将逝去的“奶奶”一代树碑立传。这个矗立在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丰碑中,记录了“奶奶”一代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带领家族战胜各种天灾人祸、将生活的航船驶向彼岸的平凡而伟大的丰功伟绩,歌颂了她们坚韧、宽容、智慧的优秀品德。  关键词:奶奶形象 坚韧 宽容 智慧  莫言的《红高粱》塑造了“我奶
期刊
摘 要:鲁迅的父权批判和父爱重构思想,围绕去“恩”取“爱”的中心,强调“幼者为本位”,发展出了新的人性价值观,表现了思想家鲁迅对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家庭伦常的彻底批判,以及对新式父子关系重建、儿童本位教育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鲁迅 父权批判 父爱重构 儿童本位  鲁迅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尤其对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鲁迅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本文意旨是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①一文出发
期刊
摘 要:古典诗词英译困难重重,古诗格律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因素。许渊冲在大量翻译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提出译诗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目标,是古典诗词翻译努力的方向。以许渊冲译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和《十六字令·其一》为例,译文完美地传达了原作意义,保留了原作格律音韵及形式上的特点,“三美”是指导古典诗词翻译,衡量译作质量的一个标杆。  关键词:古典诗词 翻译 三美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
期刊
摘 要: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是根据美国知名女作家哈珀·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白人律师芬奇为一名被指控为强奸犯的黑人汤姆辩护但却最终败诉的故事。在当时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下,无论从历史还是理论的角度来看,黑人的悲剧命运都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杀死一只知更鸟 种族歧视 历史来源 理论来源  一、引言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在1960年发表的一部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