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问题例谈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译汉比之汉译英,表面上容易些,实则更容易出错,其原因无外乎译者汉语能力不济、翻译技巧匮乏、受制于语言负迁移三种。
  关键词: 英译汉;汉语能力;语言迁移;翻译技巧
  翻译要做到工工整整、字字熨帖不是没有可能,却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共识。汉译英要把每个汉字都对译过去,其难自不消说;英译汉是拿汉语做文章,表面上看是容易一些,手边有一半英汉字典,翻译几个句子,当然不在话下。然而往往栽跟头的多在后者,就其原因,要么译者汉语能力不济,要么拘役语言迁移,要么翻译技巧阙如。谓予不信,请看示例。
  一、译者汉语能力不济
  翻译当然涉及两种语言能力。对英语原句的理解有时也许没有问题,但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合格的汉语翻译。
  例1. The lazy and bungling person can adopt a set of opinions which prove to his satisfaction that “the grapes are sour”.
  译文1:懒惰的人和工作中错误百出的人会欣然接受一套能令他满意地证明“葡萄是酸的”的观念。
  译文2:懒惰之人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人会欣然接受“葡萄是酸的”的观念。
  读到译文1中的“工作中错误百出的”,不用说就知道,译者手上正有一本英汉字典,因为它恰好是“bungling”的汉语翻译,译者这样不费功夫地拿来就用,其实是预设了“懒惰”并非一种工作状态。老把事情搞砸是工作中的问题,懒懒散散不是工作中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译文1显然是要误导读者的。再有,“欣然”对应 “to his satisfaction”固然是个不错的翻译,但是后面又来一个“令他满意地”就显得多余了,意思重复不说,读起来也格格嘣嘣的。
  例2. obviously then,an insect that lives on wheat can build up its population to much higher levels on a farm devoted to wheat than on one in which wheat is intermingled with other crops to which the insect is not adapted.
  译文1:那么,很显然,以小麦为食的昆虫,在专种麦子的农田里要比在麦子与其它不适合这种昆虫生长的农作物混种的农田里,繁殖速度要快得多。
  译文2:那么很显然,以小麦为食的昆虫,在专种麦子的农田里,比起麦子与其它农作物(不适合这种昆虫生长的农作物)混种的农田里,繁殖速度要快得多。
  比起译文2,译文1似乎用词更经济,语气更紧凑,然而读起来很不顺畅,疙里疙瘩,又长又硬,似乎要扭断脖子。其实,汉语还是以简短为好,容忍不了如此之长的定语修饰词。译文2虽然不是最完美的翻译,但要通达的多,意思也更明了,其成功之处正在于冗长的定语被拆解了,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译者拘役于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常有的事儿,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会不自觉地迁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如果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会对语言学习有益;如果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会对语言学习有害。做英汉翻译,如果不多加注意并克服语言负迁移,说出来的话往往英语不像英语,汉语不像汉语,成为一种“四不像”的语言。
  例3. It is found that many a man who in childhood was hostile to his father,in after life is always prejudiced against whatever opinions his father used to express. And conversely in the case of one who has pleasant recollections of his father,his mother,a teacher perhaps,or some other person who played a big part in his early life.
  译文1:人们发现不少孩提时期对父亲怀有敌意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总是对其父以往常表述的观念都持有偏见。而与之相反的一种情况则存在于对他父亲、母亲、老师,或对其早期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其他人又美好的回忆。
  译文2:人们发现,许多人童年时对父亲有敌意,到了后来,但凡父亲说什么,他们都会有偏见。然而,如果他对那些童年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比如父亲、母亲、老师或其他人)有美好回忆时,情况则正好相反。
  粗粗一看,译文1简直不知所云,使劲儿读上两遍仍不解其意。还是译文2来得爽快,层次清晰,意思明确。这段话包含两个句子,第一句可以顺译,即按照原文的词序翻译;第二句不妨逆译,也就是逆着原文的词序来处理。译文2正是这样来做的,翻译时要不拘一格,摆脱英文表达习惯的束缚,不只是追求语言形式的忠实,而更重要地是保证内容忠实前提下的表达通顺。译文1恰恰搞颠倒了,第一句是逆译,第二句是顺译,结果两个句子都没译好。
  例4. What keen satisfaction we find in belittling the opinions,or attacking the opinions,of somebody of whom we are jealous,or of somebody against whom we bear a grudge!
  译文1: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贬低或攻击那些令我们嫉妒或令我们怀恨在心的那些人的观念当中,得到如此大的快感和满足。   译文2:当我们嫉妒或怨恨某个人时,我们发现去贬低或攻击他们的观点真是大快人心!
  译文1“在……中”的中间有长长的一串词,显然是拘泥于英文的所有格结构和定语从句了,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既无“快感”,也无“满足”,倒真的要让我们怀恨在心!
  三、译者翻译技巧阙如
  做翻译,长难句是避不开的坎儿,再加上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标点符号,往往会使本来复杂的句子看起来更其“繁芜”,这时候,翻译技巧总是少不了的。
  例5. Putting it broadly,we should always suspect any of our opinions when we recognize that our happiness depends,directly or indirectly,upon our continuing to hold them — when we might lose anything,material or otherwise,by changing our opinion.
  译文1:一般说来,每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幸福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能否继续保留某些观点——如果改变这些观点,我们有可能失去一切,物质或非物质的——我们就要怀疑这些观点是否正确。
  译文2:一般来说,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幸福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坚持某些观念的时候,也就是说,放弃它们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切,不管是物质的抑或是非物质的,那么,我们就该怀疑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了。
  译文2比译文1好,尽管译文1也准确且比较通顺地完成了翻译。然而,就英汉两种语言的外在表现而言,英语比汉语更讲究形式,译文1囿于原文的破折号,没有处理得当。其实,这里的破折号从原文语境来看,是进一步解释说明的,和汉语的“也就是说”、“换言之”正相比符。若像译文1那样将破折号照原样迻译过来,反倒不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了。可见,译文2的成功实则是技巧使然。
  例6. I’m not sure why it should be so beautiful; I don’t have the vocabulary to describe its appeal. But there it was the city at night,viewed from what was meant to be an escape from it,shimmering.
  译文1: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会这么美。我也想不出恰当的词来形容它的吸引力。但是,从这个原本就是为了逃避它的喧嚣的地方望着它,这夜色中的纽约,就亭亭玉立在那里,闪闪发光。
  译文2:美的难以置信,美的无以言表。就像今晚,从这个原本是为逃避它的喧嚣的地方望着它,夜色中的纽约城哟,在柔和的灯光中摇曳,真是美极了!
  这是个不易翻译的句子。原文写得很美。译文1只译了“意”,其中的“味儿”荡然无存。处理这样的句子,不仅要译“意”,还要译“意境”,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头两小句原文用分号断开,意思是并列,不妨使用汉语四字格来对译,读起来容易上口,且不失韵味。这还不算难。最难的要数最后一词“shimmering”的翻译,译文1译为“闪闪发光”,似乎太亮了,不能再现夜色朦胧中的城市之美。译文2干脆将“shimmering”的内在含义整个儿译了出来,不仅非常巧妙,还恰恰暗合了其时其景的况味,显得薀意更加绵长隽永,境物更加婀娜多姿。这,不得不说是神来之笔。
  [注释]
  ①文章例句均采自《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杨立民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译文1多采自《现代大学英语教师用书》(精读4)(杨立民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个别译文系学生习作;译文2均为本文作者所译。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450044)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阶段的英语口语学习与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有着巨大的差异。一方面,大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愿望十分强烈,而另外一方面,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却严重低于他们的读写能力。为解决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难这个瓶颈,研究者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统计法等多种手段力图分析心理因素对口语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与语言教学关系密切。心理学研究帮助语言教育者分析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从而找到能够促进语言学习
期刊
摘要:近几年,中国国防费高速增长,因此,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军费“爆炸性增长”,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制造于我不利的负面国际舆论环境。本文从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分别论证了我国国防开支规模高速增长的合理性。  关键词:国防支出;主成分分析;合理性  一、理论基础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车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道路交通量的迅速扩大。我国在近几年开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和桥梁可以说是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但是有的公路和桥梁因为年数已多可能会出现老旧、破损的情况,只有尽快的解决公路桥梁的问题,确保能够以后修建的桥梁公路的使用年限能够加长,旧的公路、桥梁能够好好的养护从而也能够延长寿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摘要: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文化中许多的传统武术正在不断的消失,传承传统武术成为延续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得以保留并能延续至今的基本方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师徒传承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武术传承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应辩证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学校、社会应各尽其责,为武术的继承与传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
期刊
摘要:陈建裕先生曾在1998年发表的《研究综述》中,分专题总结了《玉篇》的研究资料,但仍有缺漏,加之距今已久。本文在其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搜集《玉篇》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并分类对其述略,最后得出《玉篇》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关键词:原本《玉篇》;文献综述;研究不足  南朝梁陈之际的顾野王奉敕编纂的《玉篇》,是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在中国语言文字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等方法,对洛阳孟津中学体育课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方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目标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技术达标效果显著,能提高中学生运动技术水平;2)目标驱动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运动兴趣有积极影响;3)目标驱动教学实验中教师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同度较高,对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目标驱动;现状;体育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的运动特点及健身价值,结合现代健康教育的目的,阐述了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保健体育;健康教育;高校体育;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它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导引健身功法等内容作为强身健体、保健康复、
期刊
摘要:社会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影响重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劣状况密不可分。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增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具体优化措施有观念创新:宽容与鼓励并举,培养好奇与创新;体制创新:开放、竞争与法制;环境创新:人文与体制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从而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文化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  马克思恩
期刊
摘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传承和弘扬红歌精神。因为红色歌曲具有以下特征:鲜明的政治性与时代性;突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广泛的实践性与大众性;深刻的教育性与传承性等几个基本特征。  关键词:红色歌曲;民族精神;基本特征  红色歌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划时代的产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激发我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在全面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路上,我们应不断传唱红色歌曲
期刊
摘要:后现代主义大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是与女权运动、黑人运动以及反越战运动相伴而生的。本文通过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几项基本特征的具体分析,深入剖析后现代主义的诸如相对主义、反普遍主义的本质特征,借此得出一些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几点有意义的评价。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反普遍主义  后现代主义大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是与女权运动、黑人运动以及反越战运动相伴而生的。在当时那种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