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解读和测试评价的冲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新课标”提倡阅读教学的“个性解读”,但是,现行教育制度不允许我们离开中考、高考谈教学。与个性化阅读密切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多样化理解;而另一方面,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考试答案的标准化。教学过程中个性解读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与检测评价中的标准化和精确量化,让一线语文教师陷入两难境地。
  
  一、现象:解读不被认可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落实,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解答困难。这些困难有些由于学生本身对试题和文本的解读失误及表达的欠妥,也有些来源于试题及答案的欠缺,还有些源于学生对文本或对生活的解读不被教师群体认可。如果向纵深考虑,不难发现我们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个性解读”还有很多做得不完善的地方,致使在考试中遇到尴尬,这样的冲突会成为个性解读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瓶颈。
  考试时,学生常常因为对题目的理解超出了命题者或阅卷者的预设而失分,甚至不得分,这可能是“冤案”,也可能是恰如其分的“惩戒”。
  如文言文《马价十倍》:一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没有把骏马卖掉,然后前去拜见伯乐,以一天的报酬为交换条件,要求他看着马转个圈,临走时再回头看一眼。伯乐果真同意并这样做了,马价立刻暴涨。
  考试题目是: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生1:骏马因伯乐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生2:那些买马者,因为伯乐的关注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完全没有主见。我们不能迷信权威,凡事要自己实地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3:像伯乐这样的权威人士,为“一朝之贾”,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去而顾之”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是以牺牲权威的可信度为代价的。当今社会上,这种所谓的权威很多,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原则,实际徒有虚名。
  生4:卖马人善于玩弄权术,耍滑头对待消费者,没有诚信,不可取。当今社会,这样的商人很多,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生5: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也需要非常手段。卖马者卖的是骏马,但是无人赏识卖不出去,也无缘遇上伯乐,因此只好自己上门请伯乐,他用“一朝之贾”换来了“马价十倍”,虽然做法有点“小人”,但还是值得的。只要对别人无害,我们有时也可以使用一点手段和计谋来获得成功。
  前三者的解读,符合传统文化的常理,也符合命题者的解读期待;而后两者不同,答题者对卖马者的行为进行了解读,对生活进行了普遍的关照和个性分析,但却超出了教师的期待范畴。记得阅卷时,笔者第一感觉是“错”。然而,在评讲时学生之间展开了争辩,理越争越明。仔细琢磨之下,发现生5的回答确实符合“解文、知人、论世、察己”的解读原则,判其为错是“冤案”;然而,在中考或高考中,这种“冤案”得以平反的几率又有多少呢!而生4的回答则是对文本的曲解,判其为错是恰如其分的“惩戒”。
  
  二、追究:阅读教学中个性解读的失误
  
  学生考试时解读失误,虽然说与学生本身的理解力有较大的关系;但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也难辞其咎,因为我们所提倡的个性解读也有失之偏颇之处。
  (一)重情感轻言语
  目前的公开课,似乎少关注情感就不算“新课程”,没有课外拓展就不算“新课程”。于是,“想象”飞舞,“新解”盛行,至于是否合理,是否必要,则无人思考,导致一些语文课看似热热闹闹,却无多少实际效果。究根问底,新语文课程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教育文明”,它应有可咀嚼的意蕴。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凸显出通过言语透视生命、通过言语发展生命这样的基本主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要通过说读写思的言语实践来进行和完成,力避“浮”在言语之上的空泛化。
  (二)重发散轻聚合
  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但是并不能排斥聚合性思维。很多公开课有一种误区:发散是大方向、是时髦,于是满堂众说纷纭,结果是,“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见解都有道理”“设计都很有创意”,散向四面八方,甚至到了“谈聚色变”的地步。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教师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倾诉和交流搭建平台,在交流和争论中,有些不合理的解读甚至是错误的解读,就应该纠偏,学生在同质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中形成相对正确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注重发散思维的解读过程,也有可能形成聚合的思维结果。
  (三)重褒扬轻匡正
  课堂教学的即时性评价经历了一个折线推进的运动轨迹。评价的言语表达,由“错了”“不对”等简单粗暴的否定,转为“太棒了”“太好了”之类笼统的褒扬。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一些学生偏颇地认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偏颇地认为“过程重于结果”,只要自己动了脑筋,就能成功。学生的个性解读有可能很有道理,既尊重文本又尊重现实;也有可能有所偏颇,脱离文本或脱离现实;也有可能思想的内核很有价值,但语言外壳还缺乏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或条理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解读式阅读教学时的有效评价,应是精当地指出其在解读内容上或者解读语言的表述上不够严密和完善的地方,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为有效的个性解读做好方向性引领。
  
  三、应对:把握原点,掌控半径
  
  正是由于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存在重情感轻言语、重发散轻聚合、重褒扬轻匡正的错误倾向,所以我们的学生只注重“我的感悟”,而不关注感悟的合理性和怎样规范表达“我的感悟”。在个性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准确、规范表达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答题技术性指导,在过程中关照结果。
  (一)由文本的内容把握解读的原点
  一个开放性问题,都有其文本的内容原点,是针对文本的某部分、或某方面的内容提问的;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题(题本《生命中碧伞红灯》)14题。
  “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全第⑩自然段的内容,注意与上下文的有机联系。”(3分)
  ……
  ⑩“给自己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你的生命将_______。”“给生活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那时候,满世界将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就解读的原点而言,首先是文本中“碧伞红灯”的本义,其次是上文所表达的它与生命的关系,再次是下文的句式。离开文本原点,无论是内容上的还是形式上的,都会成为断线的风筝,栽跟头。我们来看评分标准:“不设统一答案。(内容符合题目要求,2分;语言与上下文合理连贯,1分。共3分)示例:因此而绚丽多彩,情趣盎然,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芳香。”虽然不设标准答案,但是答案的有效信息都来源于文本:“绚丽多彩”“情趣盎然”来源于题本的第②自然段,“充满智慧”来源于第⑧自然段,“创造的芳香”来源于第⑨自然段;语言表达的范式来源于本自然段。
  因此,无论是考试还是课堂讨论,我们都不要让个性解读架空,我们要将思考的起点确定在文本上,不能离开文本空谈自己的理解,也不能离开文本要求来任意想象。找到问题的原点,也就找到了思维的起点,也就找到了个性解读的原点。
  (二)由题干的要求掌控个性张扬的半径
  题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提示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与题共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就是以文本为原点,以题干要求为半径的圆形剧场。
  请看2008年南通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题(题本《抽打心中的樱桃花》)19题。
  阅读课文《错过》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站台!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做这样的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题本和链接材料之间的关系。文本的中心论点在第⑨自然段:“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链接材料的第①自然段写人生要有明确的目标,第②自然段写要乐观面对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作的舍弃。可见文本和链接材料为同一话题“人生的取舍”。因此,应该以“人生的取舍”为原点,两则材料的关系为半径,展开发散性思维;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两则材料的信息叠加,让学生在材料的原点作奋飞状。
  很遗憾,作自由翱翔的学生因解读不被认可而大量失分;而未作所谓解读,只是照搬原句的学生反而喜获丰收。请看来自通州市阅卷场上的学生答题及得分情况:
  生1,人生当中有很多我们贪恋的,但是我们要学会舍弃,把握其中最关键最美好的,在终点收获更加丰富的给予和回报。(得3分)
  生2,适当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给予和回报。(得2分)
  生3,正确对待人生的得与失,失去有时是为了得到更重要的东西,而得到也未必是最后的需要,因此要乐观对待错过与收获。(得1分)
  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三种解读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甚至高度赞扬,因为他们分别从三个角度谈了阅读感悟或人生启迪。生1侧重于适当取舍;生2侧重于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舍弃;生3侧重于乐观地对待失去。他们都是围绕人生的取舍来谈的,文本的中心论点就是“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链接材料的关键词也是“错过”“人生的终点”。(换句话说也是失与得、舍与取的关系)
  然而,中考阅卷时执行的标准是“心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得2分,“学会主动‘适当的放弃’”得2分,谈及取舍只得1分。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心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放弃,不就是阐明了人生为什么要有所取舍和怎样取舍吗?所以生1和生2的回答应该是在两则材料的关系半径中的,可以得全分;而生3谈乐观地对待失去,则超出了这一题干解读半径,属于另起炉灶的误解,失分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说——就考试答题而言,这个“半径”似乎比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更短一些。
  当然,就测试而言,命题者、阅卷者要由成绩的裁判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人微言轻的一般教师,当然无法左右命题者与判卷者;所以,只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考试时的解读与一般的课堂解读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为了不致陷入“冤案”,不要“太个性化”!
  
  李华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通州。本文编校:洪鸣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教学理念和实践一新耳日,洋溢的生机如和风乍至,吹皱一池春水:但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比如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主体真正参与认知、探索、研究以至获得全面发展,可在具体实践中,个体是鲜明的存在,有着不同的差异,尤其是知识认知、能力提升和情感塑造等方面存在智力和非智力上的差异,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质呢?  再者,在课程设置上,
陈忠实,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7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鹿》《家之脉》《原下的日子》等。短篇小说《信任》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长城》文学奖,报
语文姓什么?语文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国外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诸如此类的研究和探讨,无论怎么热闹和激烈。对于普通的、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教自己的书,让别人去说吧!”或许仍是他们最无奈也是最“唯一”的选择。  然而,真正能够“教自己的书”、教出语文的味道和感觉来,真正让自己的学生喜欢语文并且有终身学习的可能,几乎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既是境界,达至岂易!来点并不虚无的胜利法吧,套用“每
2021年上半年(截止6月23日,以下皆同),上证指数小涨2.68%,沪深300下跌1.23%。创业板与科创50则分别上涨11.89%和10.14%,科创类个股表现抢眼。上半年分为明显的三段行情:以春节(2月18日)为分界点,节前抱团白马股和新能源产业链等板块演绎了跨年行情。春节后抱团白马股和新能源板块则大幅调整,幅度较大,且速度极快。顺周期和低估值板块顺势崛起。从3月下旬开始,随着年报和一季报的
对世界文坛影响最大  据英国文学杂志《瓦撒非利》在多国作家中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在过去25年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小说《百年孤独》。“瓦撒非利”是斯瓦希里语,意为“文化游子”。该刊于9月25日迎来创刊25周年,为此向各大陆的25位作家发去问卷,《百年孤独》独得三人垂青,并且是唯一一部被两人以上选中的作品。凭借《午夜的孩子》和《撒旦诗篇》。萨尔曼·拉什迪一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对比展开。通过这些对比展开的情节。读者不仅能够全面地把握住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而且能准确把握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从而深入理解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抓住了这些“改变”,就抓住了品读这篇小说的关键。  一,陈奂生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改变。  过去的陈奂生,是有名的“漏斗户主”,然而,在“1978年决分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囤
一次题为“一个关于我的故事”的作文课上,虽然就“谋篇布局”“选材剪材”“立意”等方面在上课时就作了交待,但一个班的作文批阅下来,还是暴露出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①选材陈旧。“一个关于我的故事”,原以为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会”百花齐放”,甚至不乏感人之作,结果学生写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什么第一次学炒菜,爸爸教“我”学骑车,深夜母亲送“我”就医,等等,让人渎来,昧同嚼蜡。这些似曾相识的素材,毫无新鲜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合理转型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基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读书欲望,激活教师群体的生命潜能,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本文就语文学科例谈语文教师课程智慧的获取与专业化发展:    首先要会“读”。    语文教师在拥有本专业学识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现任年级的教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
写作常规是在行文中力求避免语法错误,即语言表达中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得当,语意连贯,味感相符,表意准确和语序规范等等。但中学课本里所选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随处可见——违背常规思维造成事理不通却又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感觉错位、张冠李戴、褒贬颠倒、悖离常规、白字表意等等。笔者把这些看成是作家们在写作中有意犯的错误。也正是这些“有意错误”,使文章顿辟新境,顿添新味。    一、感觉错位,柳暗花明    感觉错
儿子上初三了。  初三是以前的称呼,现在改称九年级了。面临中考,这是人生的第一道坎儿。考得好,进入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门槛,做父母的自然脸上有光。九年级的教师是初中最优秀的骨干,他们经验丰富,能力超强,尤其富于牺牲精神。起早贪黑已是习以为常,不必再提。他们连中午也不休息,派三个老师轮流到教室站岗(其实每天都在讲课,我一直搞不懂哪儿那么多要讲的)。早中晚三顿饭。学生从离开教室到再回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