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北京市教委已经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改进意见”)旨在推进全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等问题。“改进意见”中提出:“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通过讲故事、阅读连环画等形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针对于高段阅读教学,“改进意见”中指出:“要注意篇章整体阅读,品读重点段落,基本理解作品内涵。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加强方法指导,推荐并配备中、长篇文章及适宜的多体裁文学名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主题为“初识鲁迅”,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课文,分别从鲁迅的作品、亲人眼中的鲁迅、百姓眼中的鲁迅、作家眼中的鲁迅不同角度选材,使学生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形成初步认识,为中学进一步探究鲁迅的文学思想价值奠定基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记叙文,以孩子的视角记录下鲁迅生前的四件小事,歌颂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通过前测,我产生了两个想法:首先,文章行文线索清晰,选材典型,用好这个例子,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品质,更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化、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其次,课文语言质朴,看似不难理解,但其间有不少周晔当时“难以理解”的事情,而这恰恰是与作者年龄相仿的学生们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伯父只是一个作家,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伯父的鼻子真的是碰壁撞扁的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说?”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学习这篇课文绝不能就课论课,而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将文本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恰好从开学初,孩子们已经阅读了《鲁迅传》(许寿裳著),《呐喊》《野草》《朝花夕拾》等鲁迅经典文学作品集,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这些阅读积淀就可以派上用场,以文互文,促进理解。于是,我对学生们说,针对这篇课文中的疑问,你们可以尝试在与鲁迅相关的作品中寻找答案。
课堂上,我抛出了学生质疑时提出的关键问题“伯父只是一个作家,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默读整篇课文,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接着,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一件小事,结合课外阅读中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交流。
片段一:课外阅读突破了学习难点。
在“笑谈碰壁”这部分中,鲁迅先生对周晔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是文中的难句,运用了借喻的手法,直指社会的黑暗及鲁迅先生不屈、顽强的斗争精神。课堂上,学生结合《鲁迅传》和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片段二:课外阅读深化了文章主题。
在“关心女佣”这部分中,学生结合女佣阿三回忆中的“半夜三更写文章”“劝我多休息”,体会出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含义。课外阅读的再次引入,则深化了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到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的有效促进,孩子们以文本为依托,在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细细品味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了课外阅读,在课文的关键处,主题的提升处,学生的愤悱处大做文章,激活知识储备,引发积极思考,从而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课内与课外相互参照,搭建桥梁,形成对话,深入解读文本,深刻品评人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碰触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群文的互读、照应,走近了一个人物,由一个人物触摸到他的思想,由他的思想感受到一个时代。通过课上的交流,资料的补充,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不再抽象化,更加立体、深刻、丰满,对文本的认识不再局面性,更加全面、理性、深入。
课前的充分阅读,课上的有机结合,更加激发起学生课后探究的浓厚兴趣,孩子们继续阅读鲁迅作品,尝试撰写了研究报告,其中包括《鲁迅的简要研究》《如何读懂鲁迅的作品》《鲁迅写作风格初探》《鲁迅的作品为何犀利且具有讽刺意味》等。
我一直认为,课外阅读不是课堂之外的阅读,而是课本之外的阅读,要用正规的语文课时来教课本之外的东西,拉大语文教学的框架。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教师更要加以重视,既要鼓励课下大量阅读,也要在课堂中结合课文,精心设计,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巧妙地调动起来,促进课内学习,进一步延伸课外学习,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语文首先是文学的,尤其是新课标指导下的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文学经典,在阅读实践与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生命的质量和高度,实现新课标背景下的大语文教学。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主题为“初识鲁迅”,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课文,分别从鲁迅的作品、亲人眼中的鲁迅、百姓眼中的鲁迅、作家眼中的鲁迅不同角度选材,使学生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形成初步认识,为中学进一步探究鲁迅的文学思想价值奠定基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记叙文,以孩子的视角记录下鲁迅生前的四件小事,歌颂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通过前测,我产生了两个想法:首先,文章行文线索清晰,选材典型,用好这个例子,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品质,更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化、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其次,课文语言质朴,看似不难理解,但其间有不少周晔当时“难以理解”的事情,而这恰恰是与作者年龄相仿的学生们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伯父只是一个作家,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伯父的鼻子真的是碰壁撞扁的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说?”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学习这篇课文绝不能就课论课,而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将文本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恰好从开学初,孩子们已经阅读了《鲁迅传》(许寿裳著),《呐喊》《野草》《朝花夕拾》等鲁迅经典文学作品集,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这些阅读积淀就可以派上用场,以文互文,促进理解。于是,我对学生们说,针对这篇课文中的疑问,你们可以尝试在与鲁迅相关的作品中寻找答案。
课堂上,我抛出了学生质疑时提出的关键问题“伯父只是一个作家,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默读整篇课文,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接着,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一件小事,结合课外阅读中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交流。
片段一:课外阅读突破了学习难点。
在“笑谈碰壁”这部分中,鲁迅先生对周晔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是文中的难句,运用了借喻的手法,直指社会的黑暗及鲁迅先生不屈、顽强的斗争精神。课堂上,学生结合《鲁迅传》和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片段二:课外阅读深化了文章主题。
在“关心女佣”这部分中,学生结合女佣阿三回忆中的“半夜三更写文章”“劝我多休息”,体会出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含义。课外阅读的再次引入,则深化了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到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的有效促进,孩子们以文本为依托,在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细细品味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了课外阅读,在课文的关键处,主题的提升处,学生的愤悱处大做文章,激活知识储备,引发积极思考,从而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课内与课外相互参照,搭建桥梁,形成对话,深入解读文本,深刻品评人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碰触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群文的互读、照应,走近了一个人物,由一个人物触摸到他的思想,由他的思想感受到一个时代。通过课上的交流,资料的补充,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不再抽象化,更加立体、深刻、丰满,对文本的认识不再局面性,更加全面、理性、深入。
课前的充分阅读,课上的有机结合,更加激发起学生课后探究的浓厚兴趣,孩子们继续阅读鲁迅作品,尝试撰写了研究报告,其中包括《鲁迅的简要研究》《如何读懂鲁迅的作品》《鲁迅写作风格初探》《鲁迅的作品为何犀利且具有讽刺意味》等。
我一直认为,课外阅读不是课堂之外的阅读,而是课本之外的阅读,要用正规的语文课时来教课本之外的东西,拉大语文教学的框架。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教师更要加以重视,既要鼓励课下大量阅读,也要在课堂中结合课文,精心设计,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巧妙地调动起来,促进课内学习,进一步延伸课外学习,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语文首先是文学的,尤其是新课标指导下的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文学经典,在阅读实践与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生命的质量和高度,实现新课标背景下的大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