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教师创新实践的三个因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到手段、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新定位,现代社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格意识和开拓视野”,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具有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状况如何呢?最近笔者对所在地区几所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结论是不容乐观的。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等高耗低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腐,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是什么制约了教师的创新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传统意识
  
  传统意识对教师创新实践的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传统的师生关系制约学生自主性学习。在中国,师道尊严在某些教师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它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成了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无形中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讨论,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和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二)传统的知识结构制约着学生开放性学习。传统的观念中,强调教师要“术业有专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课程重视了知识的交叉、综合、渗透。这对于学科型教师来说,必然难以适应学生开放性学习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在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科学、人文等其它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权威意识
  
  权威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权威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对权威的盲从和迷信,必然使教学活动陷入僵化、呆板的局面。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师创新实践的权威意识主要有三方面:教材的权威、教参的权威和教学方法的权威。
  仅以语文学科为例,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优美的名家名篇,它们都是从浩如烟海的文库中精选出来的,无疑是称得上经典的、权威的,教参上相关的资料也都是学科专家潜心研究的成果,当然也是权威的。因此,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由于迷信、盲从,不少教师养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一切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参为主体,“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简化为特殊、简单、机械的认识活动”。
  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课堂上缺乏思维互动,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创新热情的激发、教学艺术的提高依然任重道远。
  总之,教师只有淡化教材、教参和教学方法的权威意识,勇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展示创新能力的场所。
  
  三、应试意识
  
  自恢复高考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就深入人心,尽管国家早就提出了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思想,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仍未衰弱。一位连续五年教高三毕业班的教师这样说:“自以为这几年劳苦功高,每年不就是重复演练相同的套路么?一个类型的题目变着花样做几十遍,一心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哪有心思优化课堂教学?”这仅仅是毕业班教师的一个缩影。
  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多方面的。对教师而言,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界的急功近利的思潮泛滥,有些学校认为教材教法的改革那是非毕业班的事,因为学校明文规定:毕业班学科高考平均分、及格率低于同类学校平均数,评优、晋职全“泡汤”。教师患得患失,缺乏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而言,应试教育只注重群体的发展,忽视了个性的培养。每个教师都希望每一个学生成为各科都非常出色的人才。学生失去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张扬学生個性成了一句空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的形式和内容必然向能力考查方面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改变观念,让学生觉得除了高考这根独木桥外,还有其它的路可走,学校仍是一个充满人文阳光的地方。
  苏霍姆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确,我们教师的内心深处是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能的,只要我们走出误区、排除干扰,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开拓意识的人才。
  王化南,教师,现居贵州天柱。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的天地异常广阔,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的电视,也是我们语文学习者不能忽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注重这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轻松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电视是一扇窗口,打开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动曲折的故事,精彩独到的评论,引人入胜的讲座,幽默风趣的娱乐……我们老师要正确引导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简单化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情绪感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处于高耗低效状态。为此,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同时,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展了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研究,并运用“活动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力争构建起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需要的小学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一、确立活动教学思想    活动教学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种
写作,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怎样搞好作文教学,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近两年来,我所教的班级有70多人次在各种作文大赛中获奖,部分作文在报刊公开发表,下面就略谈一下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作法:    一、加大课外阅读量,写随笔随评    每周设一节阅读课,二节写作课。课内精读,课外泛读,通过熏陶感染,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增强见识,积累语言。写“文章梗概”“读后感”“评论”等,让学生认识提高,情感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 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
一缕霞光从天外射来  每一片树叶都感受到爱的温馨  因为无法描述  它带来的觉悟和惊喜  我开始发现  语言的贫乏与空洞  当霞光点亮万里夜空  我内心的暗影  落叶般四散而去,一种来自时光深处的歌谣  一种来自时光深处的歌谣  神秘而悠远  茫然之下  我借用你神性的光晕  温一壶茶  当茶香透过指缝  看见雪花鸟语交相呈现  温柔缠绵的诗行  绽放成花朵  静夜  有霜的夜晚  叶落窗台  远
《水浒传》这部古典小说主要讲述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以梁山泊为营地,反对朝廷的压迫,群雄起义,一帮有胆有识,身怀绝技的英雄豪杰,聚集在一起共图大业,替天行道。梁山好汉们有智慧和力量与朝廷展开殊死的搏斗,充分显示了每一位好汉们的英雄气概和聪明才智。以及他们惩恶扬善,扶危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性格,这里我想谈谈“青面兽”杨志这个人物。  在智取生辰纲中观众朋友多把目光聚焦在“一瓢酒”上,以为着这是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温亚军是个苦吟派作家。所谓“苦吟”,是说温亚军的写作不以才气见长,也不以喷薄的激情取胜。他写得很认真,也很辛苦,读他的小说,难有酣畅之感,却能在细致的品尝中,体味出作者的匠心,看出精心结撰的好处。这样的作家也许不能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但却能持久,我相信是这样。  温亚军是一个双栖作家,他的取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军旅生活,一是故乡陕西的风土人情。以个人的嗜好,我更喜欢那些乡土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领域。新的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倡导自由表达,真情写作的教学理念。然而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具综合性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作文教学处于理论上地位极高、实践上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学生视写作为苦差事,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要么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要么话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学生个体之间展开相互合作学习而实现共同学习目标,最终使学生个体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教学策略。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加以要求与提倡,自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或者师传生受的单向式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能促进学
夜行者吹着口哨   毛发战栗地走夜路   狼扑上来   把两个前蹄   搭在夜行者肩上   夜行者口哨间歇   复婉转如常   狼跟着下坡   等待夜行者回头   夜行者步伐矫健   口哨为小夜曲   夜行者上坡   将两手抚在狼蹄上   拽狼蹄让其跟上   狼不解   为何夜行者越走越快   夜曲越吹奏越欢乐   夜行者就是不回头   突然夜行者蹲下来   狼四蹄如绽开之翅膀   从夜行者头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