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走向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2010年高考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复习备考,我校在2010年秋展开了对高考试题的大研讨,从中我也获益不少。以下谈一些在研讨中的心得。
  一、高考历史试题走向
  (一)试题继续保持稳定,难度适中
  1.各部分试题分布比例:中国古代史26%,中国近现代史39%,世界近现代史35%,政治史38%,经济史36%,文化史26%。
  2.题型结构: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主观题:37题单独历史试题32分,39题综合题历史部分20分。
  3.试题难度控制在0.5~0.6之间,选择题难度在增大且题干源于情景,答案需要理解;主观题答案灵活,语言简练至极。
  4.试卷图文并茂,材料多元化突出。
  (二)历史命题趋势
  1.“主题”成为试题的“灵魂”,但注重扩大知识覆盖面
  从高考历史试题来看,重视主题。其表现在:(1)是主题显形化,很多题目开头处将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2)是主题普遍化,不仅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有主题,选择题也有主题。通常作法是由一个主题“统率”2~4个选择题,构成组题。(3)是主题功能强化,一方面用主题使分散的乃至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主题体现题目的思想内涵,提示解题的大方向。总而言之,主题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的“灵魂”。但为扩大知识覆盖面,主题式的选择题将有所弱化。
  2.新型题目破土而出
  (1)方法类试题出现
  以往的历史试题是知识类身体一统天下。近年,在知识类试题之外,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方法类试题。典型的如2006年北京文综卷的“读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题、2007年北京文综卷的“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题等。方法类试题的特点是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应试者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的状况和水平。
  (2)乡土史试题的出现
  获得命题权的省、市区,为体现试题特色,很自然地便命制了一些乡土史试题,无论是大纲下的高考还是课标下的高考均是如此。如属于大纲下高考的2007年四川文综卷“川江号子”题和“变脸”题,属于课标下高考的2007年山东文综卷“山东古今文明发展”题。
  (3)社会史试题的出现
  以往的历史试题,按内容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类试题。近年,出现了一类新的试题——社会史试题。典型的如2007年山东卷“美国社会保障制度”题和四川卷的民生问题。
  (4)情感类试题的出现
  新课程强调历史的价值观教育,即从历史专业内容中提取最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的历史知识。价值观的弘扬是高考命题与新课程的很好结合点。近年高考试题所涉及的重要价值观念有: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共和?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世界主义?等等。以上观念都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历史教学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3.材料解析题的兴盛和问答题的衰微
  材料解析题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试题,近年来发展很快。表现在质上:(1)命题资源由课本扩大为课程资源,引入社会史范式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文字材料、数据材料(表格、曲线、柱状、饼形数据等)、图像材料(漫画、文物、示意图象等))。(2)材料趋于简明,文字无大的障碍。(3)设问趋于合理科学,脱离材料的外延式问题减少,依据或针对材料设问的内涵式问题增多。(4)强调“论从史出”,即结论从对材料的解析中得出,而不是抄录课本的原话。表现在量上:狭义上的材料解析题数量在增大,材料题也在扩展如材料选择题,材料问答题。
  4.选作题的再现
  1979年的历史试题中出现过选作题,此后未出现过,直至2007年再度出现,而且是大范围出现。选作题重现的直接原因是历史新课程在高中开设了选修课。考生高中阶段选择不同的历史学习内容,高考自然应为其留下选作试题的空间。
  5.继续以文明史范式为指导命制试题,但逐渐走向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范式更新时期。随着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的引进,革命史范式的影响明显减弱。范式的更新对高考历史试题走向也产生了影响,体现如下:
  (1)文明史范式影响的扩大
  文明史范式更全面、更深入地影响试题,是现阶段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突出特点。所谓全面影响,一是指文明史范式全面影响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各种题型;二是指文明史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古代文明史和近现代文明史,都成了考查的重要内容。所谓深入影响,主要指一些试题已超越考查文明史常识的水平,深入地对文明史的某一方面进行由表到里、由现象到实质的考查。如考查文明交流,2007年四川文綜37题要求考生通过相关材料的解析,从交流线路、交流内容、阶段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入认识历史上不同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有一定的深度。
  (2)史学范式的初步整合
  史学范式的引入与范式的更新,其直接影响是范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文明史范式为主的综合范式形成。如2007年四川文综卷37题第一问和39题“前苏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题,则把整体史范式、现代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结合起来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历史组
其他文献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公开课、创优课、示范课没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成课。对教师们的要求中也有一条,就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们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蔚然成风。一些教师们甚至热衷到了所有的课都想用上多媒体的程度。在这一番“热”中,我觉得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诚然,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很多优点,具体表现为:能激
目前,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存在学科和生活化两种取向。在教育实践中,生活取向的科学教育往往因为内容选择与教学实施的广泛有余、深入不足,致使幼儿无法从繁杂的外部世界中建构一些科学概念,而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以“做中学”为代表的学科取向的科学教育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一方面强调立足于幼儿的原有概念,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的概念转变,另一方面强调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猜测、实验、交流的过程中
新课程的改革之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各地的课堂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新面貌。但我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特别是作文课堂上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同学等老师一出题目就赶紧鄱出“优秀作文宝典”“考场作文大全”来“临时抱佛脚”;还有的同学竭力要求自己做到“文笔优美”,以致把作文的主题抛之脑后……这样,就使作文成为我们同学的一种极重的心理负担,越怕越不会写,越不会写越怕,
为了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每个学生,要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畅所欲言”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人生最重要阶段。他们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另外,好奇心也强、爱发表不同看法,教师应该了解他们的
[摘 要]“玩学融通”的课程建设理念,是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课程的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墨教学在于传承中国画的知识与技法,培养小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但只单纯教授水墨技法太过枯燥乏味,只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自我发现、求知、探索、解惑、创新,美术教学才会变得生动且有生机。  [关键词]水墨游戏;玩学融通;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
一直以来,我们化学课堂教学都在搞教学方式探索:学校有课题,自己有专题,每学期要写教改论文,教学过程中要写教学反思。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探索呢?在教学方式探索中怎样才能做到这种“基于学生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探索研究”呢?我想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以下三点:  一、必须具备的一种实验精神  按照中国传统的理论就是“格物致知”,朱熹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摘要]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让他们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调动;感官;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3302  智障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课标还提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如何重视默读,让默读与朗读并驾齐驱,给孩子一个宁静的时空去细细品味,默默感受呢?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出问题,课堂上却鸦雀无声。在这种情况下,
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新课标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倾注真性情,这应该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摘 要]“听教学”并非属于语文教学的创新范畴,只是对教学手段的个别强化。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听课”,不仅能给学生创设不一样的学习感受,还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增长点。让学生听诵读、听引导、听发言,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塑造学生的个性认知。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的设计;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