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的总量和各学段的分量,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列举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还指出应该阅读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是,据调查显示,初中生经典作品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不是面临升学压力,课业繁重,没有时间阅读;就是把卡通动漫、娱乐杂志、科幻小说等作为阅读主体进行无序低效的阅读。如果硬性地让他们在课外或假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作品,势必造成学生的应付态度,导致浅阅读或伪阅读现象的发生。基于此,如何更好地落实阅读效果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6年“部编本”教材正式的启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提出,宛如一股清风吹遍混沌大地,我顿时茅塞顿开。何不立足语文课堂,把平时教学中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呢?从某种角度说,这是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中,并作为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还能以经典为师,探究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提升写作能力,实现阅读与写作共同提升的双重功效。
结合平时教学,我发现开展读书会是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有效的活动策略。当然,这里的“读书会”不是狭义上的读书分享交流会,而是包括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等要素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下面我就以一次阅读《俗世奇人》的读书会为例谈谈认识。
本次读书会是基于教材《泥人张》《好嘴杨巴》两文的学习,以让学生能领会津味语言的魅力、欣赏活灵活现的天津卫历史人物、津津乐道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为学习目标。
活动内容:《俗世奇人》读书会。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及任务要求:
1.每组推选1-2人讲述故事,并说出推荐理由。
2.每小组认真听讲,打好评分并给出评价意见。
3.活动结束,每人撰写听后感或讲后感,抒写感言,300字左右。
从学生的只字片语中不难发现,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语文课堂上落实整本书阅读,让共读一本书的行为推进学生的个体阅读,兼顾了阅读的教学化与活动化,大大丰富了让学生的阅读世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想到,原来预计1课时的故事会应学生要求硬生生拓展成2课时,后来又增加了一次感言分享会。一个体验唤醒另一个体验,带动了更多学生的互动参与。虽然阅读经典后对人物的概括评价还显稚嫩,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但他们仍是乐此不疲地和同学分享着自己的收获。我想身为教师的快乐就在于此吧!不读书,少读书,就谈不上语文素养的生成与培养。能保证课外阅读的常态化,少上一节语文课文又何妨!新教材减少课文篇目的目的大概就是节省出时间来读书。
读书会开展形式不仅仅只局限于故事分享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等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与精髓,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比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再读读《安徒生童话》,适时安排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课本剧表演;读完《孤独之旅》后,安排阅读《草房子》,撰写读后感,从杜小康这一人物展开,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的成长史,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读《朝花夕拾》,作好思维导图,写出全书内容提要;甚至可以借助戏剧、电影、评书、连环画等手段进行跨界阅读,这些对古典名著阅读更佳。
当然,阅读最忌讳无目的、无序列、无时间保证。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必读与选读书目,通过读书活动的推进,使学生能在任务驱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展示。如我曾在班里开展了语文课前读书展示活动。活动内容围绕每个人的名著阅读情况,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的一位作家”、“我喜欢的一个人物”、“我喜欢的一个情节”、“我喜欢的一句话”等为主题,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读书经验和阅读感受交流。先由一少部分喜欢名著阅读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再慢慢地把全班学生的阅读热情带动起来,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以上只是粗浅的一些做法。真正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体验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有人说,阅读体验是基础,分享体验是手段,引发共鸣作指向,唤醒读书热情和提升读书质量为目标。只要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给予充足的课时,适当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可以尽情展示孩子们最鲜活的生命状态,回归語文最初的美好状态。
2016年“部编本”教材正式的启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提出,宛如一股清风吹遍混沌大地,我顿时茅塞顿开。何不立足语文课堂,把平时教学中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呢?从某种角度说,这是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中,并作为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还能以经典为师,探究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提升写作能力,实现阅读与写作共同提升的双重功效。
结合平时教学,我发现开展读书会是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有效的活动策略。当然,这里的“读书会”不是狭义上的读书分享交流会,而是包括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等要素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下面我就以一次阅读《俗世奇人》的读书会为例谈谈认识。
本次读书会是基于教材《泥人张》《好嘴杨巴》两文的学习,以让学生能领会津味语言的魅力、欣赏活灵活现的天津卫历史人物、津津乐道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为学习目标。
活动内容:《俗世奇人》读书会。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及任务要求:
1.每组推选1-2人讲述故事,并说出推荐理由。
2.每小组认真听讲,打好评分并给出评价意见。
3.活动结束,每人撰写听后感或讲后感,抒写感言,300字左右。
从学生的只字片语中不难发现,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语文课堂上落实整本书阅读,让共读一本书的行为推进学生的个体阅读,兼顾了阅读的教学化与活动化,大大丰富了让学生的阅读世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想到,原来预计1课时的故事会应学生要求硬生生拓展成2课时,后来又增加了一次感言分享会。一个体验唤醒另一个体验,带动了更多学生的互动参与。虽然阅读经典后对人物的概括评价还显稚嫩,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但他们仍是乐此不疲地和同学分享着自己的收获。我想身为教师的快乐就在于此吧!不读书,少读书,就谈不上语文素养的生成与培养。能保证课外阅读的常态化,少上一节语文课文又何妨!新教材减少课文篇目的目的大概就是节省出时间来读书。
读书会开展形式不仅仅只局限于故事分享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等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与精髓,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比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再读读《安徒生童话》,适时安排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课本剧表演;读完《孤独之旅》后,安排阅读《草房子》,撰写读后感,从杜小康这一人物展开,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的成长史,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读《朝花夕拾》,作好思维导图,写出全书内容提要;甚至可以借助戏剧、电影、评书、连环画等手段进行跨界阅读,这些对古典名著阅读更佳。
当然,阅读最忌讳无目的、无序列、无时间保证。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必读与选读书目,通过读书活动的推进,使学生能在任务驱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展示。如我曾在班里开展了语文课前读书展示活动。活动内容围绕每个人的名著阅读情况,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的一位作家”、“我喜欢的一个人物”、“我喜欢的一个情节”、“我喜欢的一句话”等为主题,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读书经验和阅读感受交流。先由一少部分喜欢名著阅读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再慢慢地把全班学生的阅读热情带动起来,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以上只是粗浅的一些做法。真正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体验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有人说,阅读体验是基础,分享体验是手段,引发共鸣作指向,唤醒读书热情和提升读书质量为目标。只要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给予充足的课时,适当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可以尽情展示孩子们最鲜活的生命状态,回归語文最初的美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