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道中的“以人为本”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各级各类媒体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人,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抗震救灾活动,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尊严与荣誉,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和生存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通过新闻报道来激发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关键词】地震报道 以人为本
  
  汶川大地震曾是媒体报道的焦点话题。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在世间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性的,人是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一切工作的最终的落脚点。在新闻报道中,“以人为本”就意味着将报道重心放在人上,关注民众的生命安危,关注民众的思想情感,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
  “5·12”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害。灾难发生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组织了强有力的救援活动。“以人为本”是此次救援活动的一大突出特点,党中央和国务院强调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的生命。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反复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后,也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倾尽全力清理废墟,拯救生命,竭尽所能地帮助灾区人民解决食品、医药、居住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以人为本”同样也是媒体在地震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各级各类媒体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人,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抗震救灾活动,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尊严与荣誉,并且通过新闻报道来激发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具体而言,地震灾害中,新闻媒体的人本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爱生命,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传达人的真情实感
  面对地震灾害中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新闻媒体在报道中牢牢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报道观念,始终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放在在第一位,关注群众的生命安全、关注群众的困难与疾苦,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新闻媒体突出报道了救援队伍在废墟中拯救生命的过程。电视记者将镜头聚焦于掩埋在废墟下的人,表现他们对生命的渴望,表现他们的勇敢与坚强。他们还将镜头聚焦于在废墟中救援的队伍,表现救援者奋不顾身、渴望拯救生命的崇高精神。一些记者不仅仅扮演着历史记录者的角色,甚至自己也加入到了救援者的行列,他们和掩埋在废墟中的人们谈话,鼓励他们坚持,为他们提供饮料,帮助救援队伍抬担架。一个生命被成功地从废墟中拯救出来,现场一片掌声和欢呼声,这一切也被记者的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相信许多人看了这些画面都会激动不已,同时也会深深地体会到新闻媒体对生命的尊重!在这次集中、多样且持续的报道中,尊重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得到了一致的好评,激发起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心,凝聚了民众的力量。
  新闻媒体在此次的采访报道活动中,充分表现出了对灾区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对他们那种乐观、勇敢、坚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救灾队伍那种舍己救人精神的崇高敬意。四川电视台的一位女主持人,在主持抗震救灾的新闻节目中,当说到一位叫做“陈坚”的小伙子被压在废墟中仍然非常坚强、乐观,但被救出后却不幸死亡时,禁不住泪流满面,痛哭失声,那场面感人极了。也许有人说,作为一名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做有些失态,但这的的确确真实地反映了这名主持人对不幸遇难的同胞的深切同情。记者时常冒着余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能给生命带来的威胁,深入灾区,报道灾情,和受灾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关心他们的居住和饮食条件,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与思想状况,安慰他们,疏导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阴影。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他们战胜灾难,这些都真实地体现了新闻记者对灾区人民真挚的同情与关心。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被埋在废墟中的小女孩思雨仍然唱着“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刚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手臂骨折的小男孩郎铮向武警战士行了军礼;一位小伙子向埋在废墟中的女友求婚、劫后余生的一对夫妻相拥而泣……这些场景,一方面表现了灾区人民面对灾难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媒体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媒体的人本意识。
  
  2、新闻报道着力反映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媒体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灾区群众在食品、饮水、住房、医疗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并且迅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渠道将这些信息传递出去,引导外界将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许多伤病员被安排到全国各地医治,新闻媒体也对他们的治疗和恢复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孩子们是建设新家园的未来生力军,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媒体报道了学生恢复上学的情况,高三学生参加高考的准备情况以及被安排到外地学习的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与精神状况。这些都体现出媒体记者对灾区人民切身利益的高度关注,对灾区人民诚挚的感情和关怀。新闻媒体的报道,对灾区人民及时获得必需的生存帮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媒体还特别关注灾区人民自力更生,恢复生产的活动。媒体为灾区人民提供抗震救灾的必要知识和信息,为灾区人民提供贷款和就业等方面重要信息,为灾区人民提供产、供、销的信息,帮助他们获得生产资料,提醒他们抢收抢种,帮助他们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有一则电视新闻就是报道灾区某地的农民抢收樱桃,并将其迅速销售到外地,从而获得了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金。这条新闻同时也呼吁外地的商家多到灾区收购农产品,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
  此外,媒体还竭尽所能,为灾区人民提供急需的帮助。灾难发生后,许多人失去了亲友的音讯,非常渴望联系上亲友。帮助人民群众寻找在灾难中失去联系的亲友,成为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各种类型的媒体在这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网络媒体由于其海量的信息存储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搜索,成为群众寻亲的便捷途径。新浪、搜狐、网易、百度等知名网站,都陆续开出专区,为人们提供寻亲帮助。
  
  3、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尊重了公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新闻媒体尊重了公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及时、客观、准确地对灾情进行报道,帮助公众及时了解有关地震的各种信息,让公众了解地震给自己带来了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威胁,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使自己及家人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更好地生存下去,充分体现了媒体对公众知情权和生存权的尊重。
  当今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已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快速、客观、精确的新闻信息的传播让社会的个体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生存现状,由此制定个人相应的生存对策,通过平衡自己和社会及自然的关系等,从而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特别是在事关人生死存亡的地震灾害面前,真实与客观的信息对于面临生死抉择的每一个人来说,意义之巨大是不用言喻的。
  此次地震波及范围非常广泛,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他们渴望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伤亡情况、救援活动的进展以及地震的活动趋势,以便作出积极的应对。这个时候往往也是谣言滋生和传播的“黄金期”,各种各样的猜测、谣言、小道消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在震区周边的一些城市,几乎都有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在传播,许多人都在猜测是否还有更大的灾害要发生,一些人或许还会从同事、亲友甚至是陌生人那里得到还有大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这些猜测、谣言和小道消息足以让人恐慌、惴惴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不能得到权威、科学的信息指导,恐慌情绪极有可能蔓延,极有可能导致大的社会动荡,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危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
  此时,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用自己权威的声音来安定每一个人的情绪,他们迅速、及时、全面地发布了有关地震的各种权威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知道地震的成因,地震带的位置,余震发生范围及可能持续的时间,对消解流言、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在地震带周边地区的民众,正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不在地震带上,且通过媒体了解到余震的发生将呈现有起伏的递减趋势的时候,他们的恐慌情绪才得以逐渐平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也才得以保证。
  
  4、通过新闻报道与公关活动来凝聚力量,激发人民群众战胜灾害的勇气和决心
  新闻媒体的以人为本,不能仅仅满足于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表达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也不能认为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就完成任务,而是还要依据党和政府的指导,通过新闻报道活动,来调动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在战胜自然灾害这一过程中的巨大的能动作用。这也是新闻报道中“以人为本”意识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这一次,全国各地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投入到抗灾救灾中来,新闻媒体及时的报道是功不可没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报道之及时充分,超过以往。以往最为敏感的死亡人数,这次也实时报道。电视、视频传出的那一幅幅或惨烈或动人的画面,更为直观地将真实情况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前所未有地激起了人们对灾民的同情、对救援者的敬佩和感动、对执政者举措的高度赞扬。海内外的同胞,都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大力支援灾区。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数日内,捐款就超过200亿元。许多志愿者都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奔赴灾区,自发地参与抗震救灾活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
  此外,一些媒体还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为抗震救灾募集资金。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天灾无情,人有情感,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宣传文化界最大的募捐活动,场内场外共设置了15个捐款箱,当晚单笔最高捐款额为1.3亿元,社会各界共捐款15.14亿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媒体在汶川地震中所表现出的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危的高度责任心,对灾区人民的鼓励和帮助,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好评,拉近了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很好地体现了媒体的权威性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表明新闻媒体正在自觉地实践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在灾害报道中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表现也为以后的灾害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例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李矗 《新闻报道要高扬“以人为本”旗帜》来源: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
  5/2973305.html
  ②陈力丹 《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和对传媒未来的影响》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9403
  701009nxw.html
  ③林新《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和个体》来源:《新闻界》 2006年第6期
  ④张志勇 贾林男《汶川大地震30天祭》来源:民生中国网-中华工商时报www.cbt.com.cn 2008年6月12日
  ⑤《“爱的奉献”募款15亿》来源: 南方农村报 2008年5月20日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编者按】去年以来,安徽日报“热点透视”栏目以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正在着手解决或积极关注的重大问题、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在第一时间进行权威解读、深度剖析和正确引导,更加关注民生,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注重创新,创品牌创佳绩,推出了一批好稿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广受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好评。省委宣传部《宣传工作》今年第2期刊文介绍该栏目。  安徽日报注重加强对社会热点难
虽然柏林墙的倒塌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在这个新的“泛欧洲”里到底将有一种怎样的跨国关系仍然很不明朗。而且,“泛欧洲”形式的一体化在政治上是否可行也还是个未解的谜。政治
本刊讯日前,记者从省质监局获悉,今年陕西省将探索建立全省企业标准追赶超越排行榜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制度,改革企业采标产品标志备案制度,制定地方标准60项。
本刊讯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建成六大支撐保障和应用服务体系(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大数据、应用服务、安全与维护、标准规范)和全区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形成全区安全生产“一套标准、一个数据库、一张网、一张图、一张表、一盘棋”的格局。  
当前陕西全省上下如火如荼全面落实“追赶超越”战略部署任务,企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应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企业发展这一中心,贴近实际,准确定位,积极创新,充分发挥其助力造势、鼓劲加油、凝心聚力的作用,为企业追赶超越、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引导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永恒的主题。只有紧紧围绕中心,自
科学家指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约7秒就有一次。不过这些地震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地
<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物流业的发展,而物流活动日益频繁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严重。因而,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把减少环境污染作为首要考虑,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
2007年9月28日,安徽第一份时尚类报纸《今日生活报》(以下简称《今报》)正式创刊,结束了安徽一直没有本土时尚类报纸的历史。《今报》创刊后发展迅速,不仅迅速覆盖了省城,占领了合
在“县不办报”的今天,市级党报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市级党报同时也有压力,压力在于可读性需要提高,压力还在于随着“市不管县”改革的推行,市级党报的发行必将受到冲击。因此,如何提升市级党报的竞争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这方面的路子很多,经营好言论、以言论引领报纸不失为重要而有效的一条。    一、市级党报离不开言论支持    能够准确反映言论重要性的表述有很多。例如,言论是报纸的旗帜,言论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