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沃土·小丰收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aiyizhizailiu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奔流》月刊60周年大庆,我必须写点东西。
  我二十多岁时,是个文学青年,也有点成绩,否则不会在当时任北京空军政治部创作员。但苍天不公——我患了链霉素中毒眩晕症。不能上凳子,不能攀梯子,不能游泳,能上山但下山晕。我病休了,一休三十年。当然,这三十年,我虽有疾,但还能干我力所能及的事。譬如给军区空军、军委空军、总政编书。担任信兴石材石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但我心里总揣一个作家梦,大作家梦。真的,在梦中,我的小说上刊物、出书可不是一次两次,说一百次,打不住!前年,我六十五周岁了,怱见心脏不好,装了起博噐。我紧张了——毛主席随时都可能命令我去当他的警卫员。我决定:不当老板了,不赚钱了,钱多少是够?我要写书了,我要出书了,我要当作家当大作家了。否则对不起培养、期待我能写出好作品的工程兵战友。对不起任命我为北京军区空軍政治部创作员的首长们! 我离开老家伏牛山驱车来到河南省省会郑州《奔流》编辑部。一个大眼睛圆圆脸形像俊俏的女编辑接见了我。她是小说编辑,姓柴。我讲了自己的想法。她说,我们《奔流》马上要在郏县办“奔流作家研修班”。您有文学功底,生活经历丰富,参加吧……
  我参加了。我是老母猪拱进萝卜窑吃不饱不走的家伙。我连续参加了郏县、雎县、焦作三个研修班。可了不得了,我可长见识了。
  “写你熟悉的生活吧。”
  “把感动了你的东西写出来,再去感动别人。”
  “把有意思的东西雕塑成有意义的东西。”
  “把你六年的工程兵生活,十年商旅生涯,写出来就是好作品。”
  “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照照你的生活,你就有冲动了,有发现了,有什么写了。”
  “不走大路,走小路。”这是乔叶女士说的。
  “认知照亮生活。”大作家李佩甫先生讲得太精辟了。
  十月社会主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中国人醒了,中华民族醒了。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中国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了。三次“奔流作家研修班”告诉李希信:该怎样重新拾笔、怎样重新进行文学创作。我有自信了。我有动力了。我用《奔流作家研修班》老师张富领、郑旺盛、白银花、柴静雯、张可和那些给我上课的文学大师李佩甫、乔叶、单占生、李炳银、王剑冰、陈启文、李静宜、大解给我的武噐,纵马挥刀驰骋疆场了。我出小成果了一一去年《奔流》七期、十期,今年《奔流》四期,上我三篇拙作。今年八月《奔流》丛书《李希信中篇小说选》又出版了。是《奔流》舵手张富领先生题字,常务舵手郑旺盛先生作序。现在,我的第二本书《李希信影视剧本选》正在《河南文艺出版社》进行设计、排版,估计春节前能上架。我还想请有知遇之恩的張富领、郑旺盛老师题字、作序呢。
  祝《奔流》杂志风鹏正举。
  祝《奔流》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作品优秀。
其他文献
2014年10月20日,纯文学期刊《奔流》复刊暨奔流文学网上线启动仪式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一仪式。  仪式结束后,我兴高采烈地走出会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信口说出要写篇题为《奔流在我心中》的稿子。张富领总编似乎听到了,冲我颔首一笑,鼓励的眼神至今浮现在我眼前。文友郇岩确乎是听到了,她快人快语道:好啊,快写,写好发奔流杂志社编辑部邮箱。  奔流杂志社编辑部,对我来说是多么久远而又亲切的
期刊
想着要在《奔流》60周年的时候说些什么,首先想到的却是3年前《奔流》复刊时写的稿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想至今,点点滴滴。果然,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是60年间所有奔流编辑和奔流作家一日一日搭建起来的,我们都怀着感恩而炙热地心不停的呼唤着它的名字——《奔流》!  那时候,面对这个慢慢苏醒的巨人,于我而言只能质朴地从一个苛刻的读者做起,说起来多少有些汗颜,如今3年的时光过去了,《奔流》给予我的
期刊
没有一丁点儿套近乎的意思,我和《奔流》杂志的渊源到现在,掐指算来,已有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来,一提起《奔流》杂志,我心头就百感交集,惆悵莫名。  话还要从上世纪1982年说起,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父亲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乡那时还叫人民公社。一天,父亲去公社开会,公社邮递员让带回了一提包报纸和一沓村里人的信件。趁父亲吃饭,我好奇打开提包,发现了报纸里夹着的一本《奔流》杂志。三翻两看,竟被杂志的
期刊
2015年的金秋10月,喜事连连,我刚在名扬全国的文学月刊《奔流》发表了小说,又有一篇小说在编辑部等待编辑审阅时,接到《奔流》编辑部主任白银花的电话,通知我参加当年12月上旬在河南省郟县举办的《奔流》作家改稿班。喜讯传来,使我激动得彻夜难眠。  这个被学员们称为“黄埔军校”一期的作家改稿班,是中囯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巨擘张富领社长在全国的首创。他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培养省内外大批作者,率领他的編辑
期刊
适逢全国著名大型文学期刊《奔流》创刊60周年之际,对《奔流》的崇敬之意,对《奔流》杂志社社长张富领先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  《奔流》1957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一个甲子。60年的路程殊为不易,然却创造了诸多辉煌。这期间,发表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包括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以及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发现、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其中不少文学大家名人,他们从这里起步,进而脱颖而出,登堂入室,
期刊
1980年春,我17岁,因身体的变故我辍学在家求医治病,转眼过了一年多,跑遍了省内外有名的医院,用遍了中西医开的丸丹膏药,药锅熬烂好几个,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由轻到重、由低热变高烧、由局部疼变全身疼、四肢由正常变畸形,其痛苦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欲哭无泪,想死不能,整天躺在床上除了说话思维正常外,简直就是个“活僵尸”,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全靠家人照顾。足足有大半年的时间,我每分每
期刊
“多一个文学朋友”。这是参加2016年初夏时节奔流作家研修班时,散文大师王剑冰给我的题词。  王剑冰先生在中国散文界大名鼎鼎。我,一个学习散文写作的无名小卒。论文学历程,闯入散文领域短短三四年,说文学水平,仅仅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剑冰老师是文学森林里的一株参天大树,高不可攀。我是文学绿茵中的一棵低矮小草,默默无闻。所以,王剑冰先生赠言给我,尤其令我感动。  我曾经在《巴山蜀水军营梦》一文中写道:
期刊
我听到很多资深的写作者说过,文学期刊公布的公共邮箱都是虚设的,根本没有人看,不认识编辑想发表几乎不可能,打死我也不肯相信——事实上告诉我这是无稽之谈、蛊惑人心,对编辑和作者都是一种侮辱。  在《奔流》第四次研修班之前,《奔流》编辑部一个人我也不认识,每次投稿投的都是《奔流》的公共邮箱。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文学爱好者,又是一个农民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一直默默地坚持写作,但投稿无数次的石沉大海让我十
期刊
《奔流》流淌着一支岁月的歌。36年前在大学图书馆里我第一次读到《奔流》时,内心产生了一种崇拜与敬仰之情,里面的每一篇小说、散文,每一首诗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从头至尾讀个彻底。那时候,每月一期的《奔流》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文章的作者就是我崇拜的对象。与班里同学谈论文学时都说,谁要是能在《奔流》上发表一篇作品,那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参加工作后,我在多年从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写了不少政研论文,对
期刊
相识《奔流》,缘于文学;钟情《奔流》,因由写作。  2015年初夏的一天上午,我接到南阳市《躬耕》文学杂志副主编宋云奇老师的电话,说他和《奔流》杂志的副主编熊元善,一起来内乡作客。宋老师是位南阳有名气的作家,又是一位资深的文学刊物编辑。由于文学之缘,我和他相识多年;也感恩他多年来,编发我不少散文作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当即表示:在内乡恭候。  十一时许,在办公室里,我与宋云奇、熊元善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