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全家福”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张“全家福”是1978年春节。那年女儿7岁,儿子4岁。当时最值得庆贺的事情是我们终于住进了企盼已久的新房!照片上的我一改过去只穿蓝、灰色衣服的惯例,穿着结婚以来买的第一件新衣服,绛紫色改良西装。刚过而立之年,我却是满脸沧桑。
  自1970年结婚后,我和丈夫节衣缩食,攒钱盖房。当时我们住在3间黑又矮的北屋里,窗户上一块玻璃也没有,冬天糊着毛头纸,夏天糊着蚊帐布。椽子都露着楂,房顶上有些地方裂开了缝,只好用瓦片遮盖。遇到雨天,我在单位就忐忑不安,生怕屋漏房塌。一个三屉桌,两个坐柜是我们全部的家具。
  
  


  第二张“全家福”是1987年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照的。
  说来惭愧,两个孩子小时候,从未给过他们一分零用钱。一次母亲给了8岁的女儿5角钱,她只花了2角,买了3个本和2分钱的猴皮筋……儿子有病住进医院,他却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病了,妈才会给我买好吃的!”
  日子在改革开放后越过越好了。我们先后购置了缝纫机、黑白电视机、洗衣机……
  1987年暑假女儿考高中,此时老母亲已是78岁。我俩商量带老人和孩子到北京旅游一趟,算是对老人及孩子的一点补偿吧!儿子听说要去北京,高兴得直蹦高。
  在天安门前,一家人照了第二张彩色“全家福”。照片上的我脸上写满了愉悦,烫着短发、穿着裙子、高跟皮凉鞋。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比10年前还显得年轻、精神!
  
  


  2007年初,正值我和老伴60周岁,老伴生日那天,我们照了第三张“全家福”。巧的是,7岁的外孙,4岁的孙女都分别和1978年时的女儿、儿子同龄。
  30年,弹指一挥间。转眼,我和老伴都退休了,我俩的工资翻了几番,前几年,我们又把老平房翻盖成近300平米的二层小楼,就连电视机也各屋摆一台。我俩也学时尚,每人一部手机,还买了台电脑,上老年大學,心里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欣慰!
其他文献
  
期刊
我是一名从事幼教工作40多年的普通教师,退休后又被返聘,62岁才离开工作岗位。为了能使退休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我报名参加了北京京教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画。  入学后,我遇到了名师陈志良教授,同时也结识了一批好的同学。陈老师热心开朗,在他细致认真的教导下,我从一树一石一点一滴学起,从入学前的什么都不懂,到初步掌握了浓墨、淡墨、焦墨、湿墨等知识和技法,并学会了欣賞。  我学绘画的心得就是笨鸟先飞,一定要勤动
期刊
天津成立一家“快乐单身老人俱樂部”,10多天就有200多人来报名。在所有报名征婚的老人中,八旬以上的超过了30人,而且是男女参半,最长者甚至达到88岁。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香港慈华爱助会天津分会的蒋玉华先生说,他们规定报名者在60岁以上。如果把这个“门槛”放宽的话,报名者会更多。单身老人俱乐部的成立是希望通过给独身老年人提供一个交友的平台,彼此通过参加各种活动,理性全面地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丁少亮)
期刊
德国出书披露希特勒家族多白痴  德国著名家谱专家拉尔夫·扬近日出书披露希特勒家族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扬博士大量走访,找到了与希特勒有密切血缘关系的3300人,最后成功编制出了较为详细的希特勒家谱。这份家谱概述了从1571年至今641名希特勒亲属的履历。他在书中说:“他(希特勒)梦想创造新的优等人种,但自己却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除了他的父亲外,他的祖先中任何人都不曾离开过奥地利偏远林区50平方公里
期刊
记得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这些故去的兵团战友属于后者。    一    我刚返京上大学时,常收到战友来信,每次总是异常兴奋地打开阅读。1975年期末考试,我正在教室温习功课,同学送来一封好朋友杰德的来信,看着看着,我愣住了,她告诉我一个坏消息:同一火车赴北大荒的同学孙燕生自杀了。燕生离去决心极大,把雷管捆在肚子上,用绳子套在脖子上,吊挂在树上……  燕生的父母是
期刊
我曾是“北大荒”知青,对那里的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减反增,真想什么时候再回去看看那养育了自己7年的第二故乡。  1998年,正值我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0周年纪念,一些知青倡议包了一辆专列,组织大家回“北大荒”看看,当然火车票是自己掏腰包。女儿当时正好是高一暑假,也乐得与我一同返乡。  想不到黑龙江当地的报纸提前登出了所有回乡知青的名单,我们在哈尔滨火车站下车,竟见到了那么多熟悉的知青面孔。我从1
期刊
林总乘鸾将远行,  未留下  片言只语,  曷匆匆!  唯几案文稿,  烟丝缕缕;  两间陋室,  户牖结蓬。  嶺表千寻冰雪胆,  素心一片月华明。    最难忘,  南国浩淼烟波里,  故乡恋情。  梦望江澄练,  玉树葱茏;  白帆迎鸥,  碧湾宁静。  沧海珠明心作笔,  文坛书奋血呕成。  看凤鸣鹤舞水天际,  是归程。  2007年1月28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科技日报》原社长
期刊
至今,我和丁炳昌已经做了35年恩爱夫妻,共同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公平地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夫唱妇随”,也不是“女尊男卑”,我们俩是比翼双飞。用一句世俗的话说,就是“交椅”轮流坐吧。    那个沉默寡言、又常常出乎意料的人    我读大学时是出了名的“一支笔、一张嘴”,对于一般的男生是绝对看不上的。因此,当穿着一身土布衣衫沉默寡言的丁炳昌出现在我们班上时,丝毫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甚至很久都
期刊
退休之后,有了闲情逸致,迷上了石头。对奇石、美石情有独钟。特别是晶莹剔透、意蕴万千的雨花石,更为我所爱。南京夫子庙、清凉山和雨花台都辟有奇石市场,每逢双休日,这三个地方就特别热闹,花雨缤纷,美不胜收。  美妙的石头,点缀了我的晚年风景。  闲暇时,有人去淘房,有人去淘书,我则喜欢去淘石。热天一瓶水,雨天一把伞,穿梭于五光十色之间。石看八面,靠知性、眼力和缘分去发现蕴含意境和奥妙的石头,那些让人心动
期刊
在“五七干校”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盐碱湖上没有路    那时,我兼职“五七干校”政治教员,按说境遇要比其他人优越得多。我可以不必像那些学员一样,因怕沦为批斗的靶子而忧心忡忡,我还可以以备课等种种缘由借故不参加诸如铲趟锄地等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尽管如此,表面的平静却掩盖不了我内心的空虚和烦躁,因为这里的环境之劣太让人心寒了。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滩上,十余间灰暗的“干打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