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曾经在美国居住过的人都有过一个社会安全号码,这个由九位数字组成的号码所代表的其实就是一个个人账户。通常一提到个人账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和金钱有关的,如银行存款、房屋贷款等。这些账户清楚地记载着账户持有人放进了多少钱或者取出了多少钱,而社会安全号码对一个人的意义远远不限于金钱和财务方面。在美国,当孩子一出生,社会工作者或者医生都会提供相关的小册子,详细解释社会安全号码的作用并督促家长为孩子申请这个号码。
首先,有了这个号码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福利和救助。例如有些州向儿童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险,你只需向有关机构提供儿童的社会安全号码,以及你自己的有效收入证明,就能得到批准。而且只要有这个号码,就可以通过全美联网的数据库更好地追踪该儿童的健康状况,而不论其随家长搬到什么地方。
其次,一个人必须有他的社会安全号码才能领取工资。 雇主一般要向国税局报告每一个受薪者从该雇主处取得的全部收入,而受薪者自己也有义务每年向国税局和自己所居住的州申报个人所得税。就税务而言,社会安全号码是唯一的个人识别号码。
另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有了社会安全号码才能享受 “信用”,个人信用在美国这样的信用消费社会几乎是生存的需要。大到买房买车,小到在超市购物,几乎都采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等信用工具,而很少用现金交易。而个人信用记录像一串珠子,靠社会安全号码这根线来连接。
此外,社会安全号码也被有关机构用于纪录个人有关行为(例如犯罪或违规)、发放有关证件(例如车船执照、驾驶证)等。在没有户口和个人档案制度的美国,它也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的工具。
最初,美国的社会安全号码是应社会保障系统的需要而产生的。今天,在美国有工作收入的人,上至总统、国会议员,下至普通的自由职业者和受薪雇员,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定期将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贡献给社会保障系统。当大多数受薪者每双周或每月收到他们的工资支票时,他们会发现这部分贡献已经被扣除。与一般金钱账户不同,扣除的金额不是存在本人的名下,而是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放入社会保障系统。1950年以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投入社保系统的钱只占毛收入额的2%(即雇员和雇主各缴纳1%),而目前,这一比率高达15.30% ,即由雇员和他的雇主各缴纳其所得毛收入的7.65%(如果是自由职业者,则缴纳其毛收入的15.30%),年收入超过89000美元的部分则无须再缴纳。社会保障系统像个循环储水的大池,放进去的钱几乎同时又发放给了目前领取社会福利的人。后者每人领取社会保障支付的数额按照一个复杂的公式计算,且自1975年起,该数额还依照消费物价指数逐年向上调整。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是南北战争退养金,用来资助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的遗孀和孤儿,以及因参加战争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而由公司为员工设立的退休金制度早在1882年就出现在美国,但是由于雇员流动性等原因,公司退休制度从来就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美国的社会保障系统诞生于1935年,当时许多人因为经济大萧条而失去生计,特别是半数以上的老年人生活无着,亟需救济。各州纷纷立法成立救济系统,但很多是徒有其名,有些还成为地方政治甚至种族歧视的工具。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呼声中,国会制订了《社会保障法案》并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由此创立了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制度。最初这一制度仅仅是一个“受薪者退休福利计划”,几年以后,国会修改法律把退休福利发放对象扩大到因故早逝的受薪者的未亡人以及退休者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社会保障法案》的覆盖范围从一开始就不限于退休保障,它还包括全国性的失业补偿计划、联邦支助各州的健康和社会福利项目的计划,以及支助抚养儿童的计划。
尽管有了制度的架构,在创设之初却没有一笔“初始”资金来支持这一个庞大的社会福利计划。因此这一制度便采用了特别的设计:由目前工作的人以纳税方式提供基金,向有需要的人支付福利,如此自我维持,永远地循环下去。
在其诞生以来的近七十年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和补充。1956年,社会保障制度扩展到病残救济,受益对象覆盖了虽未届退休年龄但却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在1956年和1961年通过的法律修正案则允许女性和男性选择提早退休,而在1965年,当时的约翰逊总统签署医疗服务法案,为美国几乎所有65岁或以上的老人提供健康保险。1972年,社保福利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延到孤寡老人,同时规定了退休福利的最低标准,并将医疗服务保险的提供范围扩大到患某些慢性疾病的人,对延迟退休的人也加入了日后增加其退休福利的具体规定。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法令,将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公职人员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不仅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消长,也凸显出主流价值观念。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与美国契约”法令,取消因吸毒或酗酒所丧失工作能力者的申请和取得病残救济的资格。同年生效的另一项法令则对申领抚养儿童补助的人加上申领期限限制及如有能力必须工作的要求。
1999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另一项重要法令,规定对于失去工作能力者提供再就业培训和求职辅导,以及一系列保障他们权益的措施。该法令被看作是20年来病残救济计划中一项最重要的改变,将计划的重心从提供福利保障转到使病残者重获工作能力并鼓励其重回工作岗位。
迄今为止,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基本上还是符合人们最初对这一制度能够“自我维持"的期望的。但是一些严重的问题可能会在未来浮现出来。
首先是人口学变化带来的压力。按照社会保障制度最初的设计构想,每一代退休人口都依靠当前在工作的人救济。在1935年,向社会保障系统“贡献”的工作人口远多于“享受”福利救济的人口,也就是较多的人养较少的人。二战后,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新生人口激增,史称婴儿潮。从现在起几年之后,数以百万计的“婴儿潮一代”将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这将使工作和退休人口比例发生急剧变化。不难设想,若干年后,日益庞大的退休人口对于相对较少的工作人口来说将是愈加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人们的预期寿命也普遍延长了。如果以开始享受退休福利的法定年龄65岁为界线,人们退休前的“工作寿命”与退休后的“享受寿命”的比值越来越小,又从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
不仅如此,也有人已经开始怀疑社会保障系统有足够资金长久维持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在绝大多数年份里,社保资金还是收支平衡,或进大于出,其余额部分被投资到联邦政府公债,这等同于政府自己借钱给自己。将来,当“婴儿潮”一代陆续加入退休大军,社保基金变得出大于进时,就需要大量兑现这些公债以取得足够的支付资金。到那时联邦政府可能不得不依赖增加税收来偿还这些公债。与强制性的社会保障系统相比,一些人倒更看好任意性的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后者享受延后纳税的好处,在投资渠道和操作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因而有人认为,就今天的普通受薪者个人来说,把同样的钱放入社会保障系统以便将来退休后享受社会保障福利,不如把该笔钱放到个人退休储蓄计划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为将来做准备。有人甚至主张让社保系统脱离联邦政府,对其实行商业化经营。
今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从事为社会保障系统所涵盖的工作,每七人中就有一个在领取某种社会保障福利,所以这一制度涉及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它的话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经常引起争论的焦点之一。小布什入主白宫以来,多次申明其寻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心。他于2001年5月成立了加强社会保障总统委员会,为其社会保障政策出谋划策。没有人知道这个庞大的社会保障系统将来会是什么样,但是它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至今还在运转,为几代美国人的生活提供保障,其经验对我们无疑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有了这个号码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福利和救助。例如有些州向儿童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险,你只需向有关机构提供儿童的社会安全号码,以及你自己的有效收入证明,就能得到批准。而且只要有这个号码,就可以通过全美联网的数据库更好地追踪该儿童的健康状况,而不论其随家长搬到什么地方。
其次,一个人必须有他的社会安全号码才能领取工资。 雇主一般要向国税局报告每一个受薪者从该雇主处取得的全部收入,而受薪者自己也有义务每年向国税局和自己所居住的州申报个人所得税。就税务而言,社会安全号码是唯一的个人识别号码。
另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有了社会安全号码才能享受 “信用”,个人信用在美国这样的信用消费社会几乎是生存的需要。大到买房买车,小到在超市购物,几乎都采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等信用工具,而很少用现金交易。而个人信用记录像一串珠子,靠社会安全号码这根线来连接。
此外,社会安全号码也被有关机构用于纪录个人有关行为(例如犯罪或违规)、发放有关证件(例如车船执照、驾驶证)等。在没有户口和个人档案制度的美国,它也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的工具。
最初,美国的社会安全号码是应社会保障系统的需要而产生的。今天,在美国有工作收入的人,上至总统、国会议员,下至普通的自由职业者和受薪雇员,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定期将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贡献给社会保障系统。当大多数受薪者每双周或每月收到他们的工资支票时,他们会发现这部分贡献已经被扣除。与一般金钱账户不同,扣除的金额不是存在本人的名下,而是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放入社会保障系统。1950年以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投入社保系统的钱只占毛收入额的2%(即雇员和雇主各缴纳1%),而目前,这一比率高达15.30% ,即由雇员和他的雇主各缴纳其所得毛收入的7.65%(如果是自由职业者,则缴纳其毛收入的15.30%),年收入超过89000美元的部分则无须再缴纳。社会保障系统像个循环储水的大池,放进去的钱几乎同时又发放给了目前领取社会福利的人。后者每人领取社会保障支付的数额按照一个复杂的公式计算,且自1975年起,该数额还依照消费物价指数逐年向上调整。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是南北战争退养金,用来资助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的遗孀和孤儿,以及因参加战争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而由公司为员工设立的退休金制度早在1882年就出现在美国,但是由于雇员流动性等原因,公司退休制度从来就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美国的社会保障系统诞生于1935年,当时许多人因为经济大萧条而失去生计,特别是半数以上的老年人生活无着,亟需救济。各州纷纷立法成立救济系统,但很多是徒有其名,有些还成为地方政治甚至种族歧视的工具。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呼声中,国会制订了《社会保障法案》并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由此创立了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制度。最初这一制度仅仅是一个“受薪者退休福利计划”,几年以后,国会修改法律把退休福利发放对象扩大到因故早逝的受薪者的未亡人以及退休者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社会保障法案》的覆盖范围从一开始就不限于退休保障,它还包括全国性的失业补偿计划、联邦支助各州的健康和社会福利项目的计划,以及支助抚养儿童的计划。
尽管有了制度的架构,在创设之初却没有一笔“初始”资金来支持这一个庞大的社会福利计划。因此这一制度便采用了特别的设计:由目前工作的人以纳税方式提供基金,向有需要的人支付福利,如此自我维持,永远地循环下去。
在其诞生以来的近七十年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和补充。1956年,社会保障制度扩展到病残救济,受益对象覆盖了虽未届退休年龄但却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在1956年和1961年通过的法律修正案则允许女性和男性选择提早退休,而在1965年,当时的约翰逊总统签署医疗服务法案,为美国几乎所有65岁或以上的老人提供健康保险。1972年,社保福利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延到孤寡老人,同时规定了退休福利的最低标准,并将医疗服务保险的提供范围扩大到患某些慢性疾病的人,对延迟退休的人也加入了日后增加其退休福利的具体规定。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法令,将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公职人员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不仅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消长,也凸显出主流价值观念。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与美国契约”法令,取消因吸毒或酗酒所丧失工作能力者的申请和取得病残救济的资格。同年生效的另一项法令则对申领抚养儿童补助的人加上申领期限限制及如有能力必须工作的要求。
1999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另一项重要法令,规定对于失去工作能力者提供再就业培训和求职辅导,以及一系列保障他们权益的措施。该法令被看作是20年来病残救济计划中一项最重要的改变,将计划的重心从提供福利保障转到使病残者重获工作能力并鼓励其重回工作岗位。
迄今为止,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基本上还是符合人们最初对这一制度能够“自我维持"的期望的。但是一些严重的问题可能会在未来浮现出来。
首先是人口学变化带来的压力。按照社会保障制度最初的设计构想,每一代退休人口都依靠当前在工作的人救济。在1935年,向社会保障系统“贡献”的工作人口远多于“享受”福利救济的人口,也就是较多的人养较少的人。二战后,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新生人口激增,史称婴儿潮。从现在起几年之后,数以百万计的“婴儿潮一代”将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这将使工作和退休人口比例发生急剧变化。不难设想,若干年后,日益庞大的退休人口对于相对较少的工作人口来说将是愈加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人们的预期寿命也普遍延长了。如果以开始享受退休福利的法定年龄65岁为界线,人们退休前的“工作寿命”与退休后的“享受寿命”的比值越来越小,又从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
不仅如此,也有人已经开始怀疑社会保障系统有足够资金长久维持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在绝大多数年份里,社保资金还是收支平衡,或进大于出,其余额部分被投资到联邦政府公债,这等同于政府自己借钱给自己。将来,当“婴儿潮”一代陆续加入退休大军,社保基金变得出大于进时,就需要大量兑现这些公债以取得足够的支付资金。到那时联邦政府可能不得不依赖增加税收来偿还这些公债。与强制性的社会保障系统相比,一些人倒更看好任意性的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后者享受延后纳税的好处,在投资渠道和操作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因而有人认为,就今天的普通受薪者个人来说,把同样的钱放入社会保障系统以便将来退休后享受社会保障福利,不如把该笔钱放到个人退休储蓄计划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为将来做准备。有人甚至主张让社保系统脱离联邦政府,对其实行商业化经营。
今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从事为社会保障系统所涵盖的工作,每七人中就有一个在领取某种社会保障福利,所以这一制度涉及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它的话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经常引起争论的焦点之一。小布什入主白宫以来,多次申明其寻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心。他于2001年5月成立了加强社会保障总统委员会,为其社会保障政策出谋划策。没有人知道这个庞大的社会保障系统将来会是什么样,但是它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至今还在运转,为几代美国人的生活提供保障,其经验对我们无疑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