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记那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阅读领航人的培训活动,在这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了张学青老师。讲台上的她,衣着朴素,秀发披肩,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她的那节示范课在歌曲《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中开始,一股温情由此弥漫开来。为什么要给六年级的孩子讲《红点点绿点点》这么幼稚的绘本?简单直白的文字内容如何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带着这些困惑,我开始认真观察张老师的课堂,从中找到了最好的答案。她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节文学课,更是一节给毕业季的孩子们上的做人的学问课,她教会了大家如何去看待友谊,去对待一些无法避免的分离。于是,因为精彩,张老师像一束光走进了我的内心。到了年底,我进入了泰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十分慷慨,在第一次集中学习时就给我们带来了惊喜——那就是张学青老师的专著:《给孩子上文学课》。“愿我们如春燕般给孩子带来春的暖意。”扉页上的赠言,传递着张老师手指和心灵的温度。我捧在手中,不禁想起张老师课上的妙语:“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此话果然不假。
“即便是我们这些专业做文学批评的人,也会在她的讲解和引导下一时失去自己而进入她的解析氛围,心悦诚服地走上她引领的路径去看遍地的风景。”曹文轩在书序中的这段话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着张老师去看风景,捧起书之后就再不忍放下。直到深夜,在柔和的灯光下我结束了这场文字之旅,不由随手记下氤氲在心中的美好,以作分享。
一、立足在文体视角下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欣赏散文还是童话、小说、图画书和诗歌,张学青老师都能自由自在地带领她的学生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仰或俯、或进或出地选择各种各样的角度——有些角度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去眺望,去细察,让她的学生们沉浸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欣赏快意之中。”这段话中一连出现了五种文体,每一种文体的作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教学方法自然也各不相同。可是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对不同的文体,教学流程却都是基本一致的,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张学青老师用她的智慧给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条通往不同文体的教学路径。她主张散文要教出散文的味道,教师既要让学生出声地读好散文,还要研读散文,抓散文的“神”和“形”。在朗读中,在推敲词句甚至是标点的感觉中,品出散文的“味”。她的童话教学有“三宝”:听与讲;分角色和表演;想象与对话。张老师认为小说的阅读是让孩子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从主人公的身上获得启迪,发展出间接经验来。她在教学小说时会安排“思辨性”的话题,跟学生讨论小说家悬置的道德判断。张老师让孩子在聆听中感受图画书的魅力,她认为教学图画书时,要让孩子一遍遍反复阅读图画书,然后在写和绘的过程中引发深层次的阅读愉悦。对于不同的文体,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觉得这是在文体视角下的“适合的教育”,也是我们今后在指导阅读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的。
二、立足在儿童视角下的活动设计
我们常常谈儿童视角,可什么是儿童视角?在概念上我们真的是很模糊的。因为我们往往看不到真正的儿童,我们是站着的。所以我认为儿童视角就是站到儿童中去,放下身段。张老师眼里是有儿童的,她的活动设计无不是贴着孩子而进行的。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她设计了一份“阅读学习单”。上面有一行字:文章写“儿童的多”,有一条线索贯穿,那就是作者的行踪。阅读课文中写“儿童的多”的语段,找出相应的地点,填入下图的括号里。这份“学习单”还配有生动的图画,一眼看去更像一张游览图,它能帮助孩子较快地理清课文。我相信无论是哪个孩子拿到这样的阅读单都是喜悦的、兴奋的,有谁会拒绝这么有意思的阅读单呢?《夏洛的网》这本书我曾经陪女儿读过,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活动:“谁是你的夏洛,你又是谁的夏洛?”教室里开始静默,张老师平和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以启发学生,友谊的美好留在了所有学生的心里。《西游记》读书交流会的起始环节是“考考谁是‘西游通’”,很是有趣。这些关于《西游记》的题目来自学生也回到学生中去,出什么和答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再读《西游记》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将是积极的、主动的。儿童视角说到底是儿童立场问题,你心里装着儿童,你就能真正发现儿童,了解儿童。张老师的阅读活动设计处处贴着学生,自然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三、立足在教师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于丹在《论语心得》里有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于老师的解释是:人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也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这句话用在教师身上同样适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既要有蹲下身子陪伴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抬头探路的本领,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总是能体现一种高度。在《我是白痴》读书交流会上,她问学生:“主人公是个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写彭铁男的遭遇?”从这个问题中,我看到她深层次的文本解读:所谓“残疾”,无非就是一种局限,就像你想看不能看,我想走不能走。其实,健全的人也有他们的局限——他们想飞而不能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困苦和磨难,生命便是超越局限、克服困难从而感受幸福的过程。在教学《红点点绿点点》时,张老师提出:两条毛毛虫的相遇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呢?经过一番讨论,张老师说:“当你念念不忘的时候,那些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都是久别重逢。”一个哲理就如同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内心。文本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自己與文本相遇的一个过程。文本解读最妙的状态是深入浅出,与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张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带来的是学生的拔节生长。
张学青老师很谦虚,说自己八年成一书,走得很慢。但是大家都知道:匆匆忙忙怎能欣赏到最美的风光?感谢张学青老师将文学的美好、教育的美好,以《给孩子上文学课》这本书的样式呈现给了我们。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
“即便是我们这些专业做文学批评的人,也会在她的讲解和引导下一时失去自己而进入她的解析氛围,心悦诚服地走上她引领的路径去看遍地的风景。”曹文轩在书序中的这段话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着张老师去看风景,捧起书之后就再不忍放下。直到深夜,在柔和的灯光下我结束了这场文字之旅,不由随手记下氤氲在心中的美好,以作分享。
一、立足在文体视角下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欣赏散文还是童话、小说、图画书和诗歌,张学青老师都能自由自在地带领她的学生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仰或俯、或进或出地选择各种各样的角度——有些角度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去眺望,去细察,让她的学生们沉浸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欣赏快意之中。”这段话中一连出现了五种文体,每一种文体的作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教学方法自然也各不相同。可是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对不同的文体,教学流程却都是基本一致的,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张学青老师用她的智慧给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条通往不同文体的教学路径。她主张散文要教出散文的味道,教师既要让学生出声地读好散文,还要研读散文,抓散文的“神”和“形”。在朗读中,在推敲词句甚至是标点的感觉中,品出散文的“味”。她的童话教学有“三宝”:听与讲;分角色和表演;想象与对话。张老师认为小说的阅读是让孩子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从主人公的身上获得启迪,发展出间接经验来。她在教学小说时会安排“思辨性”的话题,跟学生讨论小说家悬置的道德判断。张老师让孩子在聆听中感受图画书的魅力,她认为教学图画书时,要让孩子一遍遍反复阅读图画书,然后在写和绘的过程中引发深层次的阅读愉悦。对于不同的文体,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觉得这是在文体视角下的“适合的教育”,也是我们今后在指导阅读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的。
二、立足在儿童视角下的活动设计
我们常常谈儿童视角,可什么是儿童视角?在概念上我们真的是很模糊的。因为我们往往看不到真正的儿童,我们是站着的。所以我认为儿童视角就是站到儿童中去,放下身段。张老师眼里是有儿童的,她的活动设计无不是贴着孩子而进行的。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她设计了一份“阅读学习单”。上面有一行字:文章写“儿童的多”,有一条线索贯穿,那就是作者的行踪。阅读课文中写“儿童的多”的语段,找出相应的地点,填入下图的括号里。这份“学习单”还配有生动的图画,一眼看去更像一张游览图,它能帮助孩子较快地理清课文。我相信无论是哪个孩子拿到这样的阅读单都是喜悦的、兴奋的,有谁会拒绝这么有意思的阅读单呢?《夏洛的网》这本书我曾经陪女儿读过,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活动:“谁是你的夏洛,你又是谁的夏洛?”教室里开始静默,张老师平和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以启发学生,友谊的美好留在了所有学生的心里。《西游记》读书交流会的起始环节是“考考谁是‘西游通’”,很是有趣。这些关于《西游记》的题目来自学生也回到学生中去,出什么和答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再读《西游记》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将是积极的、主动的。儿童视角说到底是儿童立场问题,你心里装着儿童,你就能真正发现儿童,了解儿童。张老师的阅读活动设计处处贴着学生,自然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三、立足在教师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于丹在《论语心得》里有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于老师的解释是:人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也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这句话用在教师身上同样适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既要有蹲下身子陪伴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抬头探路的本领,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总是能体现一种高度。在《我是白痴》读书交流会上,她问学生:“主人公是个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写彭铁男的遭遇?”从这个问题中,我看到她深层次的文本解读:所谓“残疾”,无非就是一种局限,就像你想看不能看,我想走不能走。其实,健全的人也有他们的局限——他们想飞而不能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困苦和磨难,生命便是超越局限、克服困难从而感受幸福的过程。在教学《红点点绿点点》时,张老师提出:两条毛毛虫的相遇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呢?经过一番讨论,张老师说:“当你念念不忘的时候,那些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都是久别重逢。”一个哲理就如同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内心。文本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自己與文本相遇的一个过程。文本解读最妙的状态是深入浅出,与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张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带来的是学生的拔节生长。
张学青老师很谦虚,说自己八年成一书,走得很慢。但是大家都知道:匆匆忙忙怎能欣赏到最美的风光?感谢张学青老师将文学的美好、教育的美好,以《给孩子上文学课》这本书的样式呈现给了我们。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