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民间美术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j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蒲公英行动”粤北瑶乡民间美术进课堂项目在清远市连南县大麦山镇上洞小学启动。该项目是“蒲公英行动”项目组在广东长江公益基金会资助下的三年计划:2018-2020年,项目组组织“蒲公英行动”高校志愿者有计划地支持粤北山区的两所村小,通过培养乡村学校美育骨干教师,以及艺术支教、乡村夏令营体验式培训、校园美育环境建设等形式,推动民族地区“非遗”文化进校园、民间美术进课堂,带动乡村学校艺术教育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塑造当地具有艺术教育示范性的学校。一年来,我们以“蒲公英行动”为纽带,在连南上洞小学和油岭小学进行清远瑶族文化融入乡村小学美術教学的实践。清远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也与项目组合作,进行了两次上百人参加的乡村教师培训,推广粤北瑶乡民间美术进课堂的经验。笔者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和当地美术教研员,通过跟进实践教学和项目学校调研,认为该项目的实施,为偏远乡村小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一、从项目学校看乡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


  1. 美术教育的边缘化。在素质教育里,美术教育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还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些乡村学校教师和家长未能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作用,使乡村学校美育失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小学把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作副课,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在农村学生中的开展和发展。通过对连南上洞小学和油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学习兴趣较高,而95%的家长认为美术学不学无所谓,而且认为开设美术课对主科课程有影响。美术课程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良好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学校到教师及家长对美术课的偏见和忽视,导致美术课程在乡村小学的开课率低,教育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 美术教师资源缺乏。由于生源分散且教师编制很少,连南大多数乡村小学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基本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在试点学校几乎一个老师一个班,包揽各个学科课程,同时担任班主任,管理班级。这些教师普遍未受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艺术教育和培训,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知之不多,仅仅凭自身的粗浅功底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无法引领学生进入美妙的艺术殿堂,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技能素养大多处于空白状态。
  3. 美术教育硬件落后。两间试点学校都没有固定的美术教学活动室,美术教学需要的水彩笔、毛笔、墨汁、水粉颜料、油画棒、素描纸等基本绘画材料也无法得到保障;缺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因而无法开展借助此类设备的教育教学。不过,当地特色的瑶族刺绣、腰鼓等传统技艺,从材料、手艺到成品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触发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美育特色的美术课程,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连南瑶族文化和美术教育的关联性


  1. 连南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瑶族文化是清远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如瑶族长鼓舞、瑶族篝火晚会、瑶族婚俗、瑶族刺绣等都是瑶族文化中的精品。目前,连南瑶族自治县作为全国最大最古老的排瑶聚居地,正在进行瑶族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瑶族刺绣》《瑶族长鼓舞》等教材,逐步将瑶族文化艺术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传授,在各层次学校分阶段把学习唱瑶歌、跳长鼓舞、刺绣及瑶族历史文化艺术列入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完善传承体系,推动瑶族文化在下一代中生根发芽。
  2. 美术课堂在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充分表达了各民族文化的风俗、观念以及情感,是一种重要的美术资源,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并传承。在美术教育教学上,可以把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编入学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极为旺盛,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能影响小学生的智商、情商以及思维发展。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有利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学习并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三、“寻、集、习”,将瑶族文化融入美术课堂


  传统民间工艺不仅是百姓生活的艺术写照,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瑶族地区林林总总的传统民间工艺里,瑶族刺绣、瑶族长鼓、剪纸、泥塑是值得每一位瑶族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符号。为了从中挖掘富有地方特色且与美术元素密切相关的教学要素,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及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美育环境创设“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目标,探索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蒲公英行动”,在项目学校开展“寻、集、习”系列活动。
  1. 寻访老艺人,树立文化传承自信。我们选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和长鼓两大传统手艺进行实践探索。第一步通过寻访刺绣、瑶族长鼓老艺人,详尽、全面地了解传统手艺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寻访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以构图巧妙、色彩夺目、图案精美为特点,以表达瑶族人民的生活和爱情为主要内容的连南瑶族服饰刺绣,既是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造型独特,外观精美的瑶族长鼓,以两端鼓面周围用绿色油漆图案作为装饰,既是民间乐器,又是一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寻访老艺人后,我们根据所访内容生成主题活动。第二步,综合前段工作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总结,从而提炼与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元素,整合成课堂教学设计,让瑶族文化走进课堂。第三步则是带领学生再次深入村寨,由志愿者与种子教师参与组织、拓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体验和感受,深化和延伸寻访老艺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村里的民间艺人,深入了解瑶乡文化,发现当地优秀传统技艺之美,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关注,进而达到文化认同。
  2. 收集老物件,挖掘文化传承主动性。在连南瑶族的古老村落,手工刺绣嫁衣、瑶族头饰、手工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在家家户户都留下了深刻而古老的记忆,更体现了老一辈的时代精神。我们通过调研探访和分组学习的合作模式,开展“收集老物件”活动。各小组根据《老物件登记卡》进行信息采集,成员分别负责访问、丈量尺寸、速写速记,最后将采集到的信息、了解到的故事进行展示、分享与交流。通过看、听、摸的多维度体验,师生将心中的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画出来。通过活动式教学,学生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积极询问、仔细观察、小心触摸、认真记录与描绘,在活动中延续瑶族文化的故事与记忆,体验身边老物件的文化气息和瑶族文化的特点。教师们与志愿者齐心协力,积极有效地学习将民间艺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认知本土文化,激发了师生的文化传承主动性,成功探索乡村学校美育方法和途径。
  3. 学习老手艺,体验文化传承之美。志愿者所走访的乡村瑶寨中,随处可见流传至今的老手艺——腰形长鼓、瑶族服饰、瑶族风味的竹编和草编、瑶族刺绣以及太阳伞,它们都承载了历史的技艺和文化。为此,我们组织师生共同到老艺人家中学习葫芦竹编、粽叶蓑衣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老器物的用途,观察它们的造型、材料、质感,观摩老艺人的制作过程,学习了解制作的方法。通过结合当地传统技艺文化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激发责任心和使命感,感受不一样的美术授课方式,保持对于美术课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实践能力。
  师生寻找美、学习美、传承美的连续性课程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教师在与志愿者的互动中发现了美术教学的新空间,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真正做到将美术教学融入瑶族文化生活,将民族艺术带入美术课程,推动乡村学校美术教学不断绽放光彩。“蒲公英行动”粤北瑶乡项目,从寻访、集物到习艺所做的系列设计,为乡村学校民间美术进课堂提供了基本模式。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谢颖媚
其他文献
日本学校的给食制度,无疑是日本教育史上一项极有成效的制度。  日本政府定制给食制度的初衷,是通过学校免费(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的收取,基本等同免费)提供伙食,以吸引穷人家的孩子入学。在长期的探索中,给食制度日趋完善,它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和完善人格中效果凸显,究其根底,关键在于实施过程。  在小学里,学校要求统一配餐,全体学生都在校用餐。这种统一配餐犹如统一着装一样,有效地消除了学生之间明显的贫富差
网上教研、远程视频听课、评课等网络研修活动蓬勃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于教学实践,学生通过网络开展个性化实践与研究,微格教学、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演播室在区内学校被广泛应用,全区5万多名中小学生同步享受名校优质资源……这是肇庆市端州区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端州模式”。  近年来,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策略,以创建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的身心,南师附幼“给孩子一个‘美丽’童年”,构建的“快乐小镇”在“和”“美”协同中,赋予了每一个人在幼儿园管理中的 “发言权”“决策权”,激发了“南风效应”(内在需求),创新了幼儿自主游戏、家园共育模式,共同享受协同教育与成长的幸福感。  让教育回归本质,向教育要质量是南海教育一直坚守的方向。南师附幼在南海区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的办园基础和潜在的发展条件,提出了“以文化
5月23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举行。来自台湾师范大学、佛光大学等22所台湾高校、研究机构和台资企业的50多名校长及专家代表,我省90余所高校230多名代表出席了論坛。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上,王创指出,当前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积极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着力优化教育
“国之立,必有学,是谓国学。”国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安身立命、永续发展的根本理念与行为方式。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国学教育团队(以下简称“广东二师国学教育团队”)在近十年的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面向中小学、突出应用性的特色教研教改之路。以此为基础,2016年他们牵头成立了广东教育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这是广东第一个服务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省级专业学术机构。他们举办了四届共五期“公益岭南国学夏
年初,各部门、单位列出目标任务,根据“三赛”(赛科学发展、赛项目水平、赛责任落实)任务的完成情况,市对责任单位采取亮灯方式进行考评,项目如期完成亮“绿灯”,连续两次“黄灯”则亮“红灯”,“三赛”结果与领导干部的“面子”“票子”“位子”相挂钩,从而赛出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河源市市委书记何忠友谈教育创强  “我们要让不同群体的下一代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限的创强资金既要花在“
为了培养优秀人才、高素質人才,就要改革完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完善办学体制,就需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学模式,形成更加开放、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促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还要完善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共同建立教育治理新格局。
“在教育‘创强’明显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功能场室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揭东区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以来更加注重师资提升和信息化建设,这也是揭东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显著变化。”在分别采访揭阳市揭东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前后两任副局长陈怀深、黄文波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这样表示。陈怀深,揭东区教育局前任副局长,现为揭东区第二中学校长;黄文波,揭东区教育局现任副局长,原为揭东第一中学校长。有
教育部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此次中考改革,在考试科目构成、考试内容、成绩计算等多方面均有变动。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现状。综合改革试点将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
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实施“强师工程”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4月20日,省教育厅在广州召开全省基础教育“强师工程”工作推进会。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创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创在讲话中指出,2017年,各地各校按照有关要求全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教师教育新模式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