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本处理的“加法”与“减法”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y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是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文本是一个重要课题。处理文本时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对文本的驾驭水平等不同情况。对文本处理的方式主要体现为两种,即添加和缩减文本,也可以称之为文本处理中的“加法”与“减法”。
  一、文本处理中的“加法”
  文本处理中的“加法”是指对文本的内容做出适当的添加、拓展或是联想、想象,以促进学生深入文本,延续学习行为。文本处理中常用的“加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外向内的添加,常用的有这样几种形式
  第一,类比式或比较式的添加法。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兴趣,顺利引入新课或是拓展学习内容,往往会做些类比式的添加。比如教学《春》一课时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喜爱之情。这样的“加法”也常用在课的结尾部分以进行拓展迁移。这种类比式的添加具有引趣、温故、激情等多种作用。
  此外,还可以做比较式添加。这种比较有整体上的也有局部上的。前者比如,为深入认识某位作家而把他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第二,加入教师自己的经历感受或是一些创作。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处理文本中加入一些自己的经历感受和创作,可以表达见解,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如李镇西老师教学《冬天》一课时在一生回答问题后说“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啊!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
  李老师的这段话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也一定程度上传达出学生的心声。这样的添加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
  第三,加入评价语。加入他人对课文中人物或是作品的评价既可以作为对文本特点的一个印证,更可以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推手。如窦桂梅老师在《晏子使楚》课中加入了外交官对晏子口才的评价“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这句评价激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晏子的了解,而且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第四,加入音乐,图画等资料。这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方法。如加入背景音乐,加入课文有关内容的直观画面,这些可以起到如渲染气氛,感染情绪,激发兴趣等多种作用。
  以上绝大多数是从外加入现有的资料来丰富文本的内容,还有一种添加是深入地推敲、挖掘文本自身的内容。比如,在文本的空白处做补充。文学语言具有含蓄性的特点,言简义丰。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那些文本的空白处,体会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比如,《最后一课》高潮部分的教学,为深入理解人物,体验情感,老师可以启发学生:韩麦尔先生想说些什么?那是怎样难以名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心头汹涌着?请你设想一下,说出韩麦尔先生没有说出的话。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自然走入文本,走入人物。再如,运用联想与想象添加。运用联想与想象,再现文字内容的具象,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比如,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给诗句内容配上合适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二、文本处理中的“减法”
  文本处理中的“减法”是指在教学中找到一个可以起到统摄文本的抓手,可以统领全文的活动,把对文本的解读化为具体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带动学生对文本全部或局部的理解,做到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第一,提问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针对文本的重难点设计问题,以问题带动对全篇的阅读,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有的老师在《变色龙》一课教学中提问: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变化的?朗读课文的6-27自然段,找出相应的语句。教者以这个问题指向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起到很好的驾驭文本的作用。
  第二,研读文题、重新拟题或是概述、讲述文本内容。文章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简洁概括,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研读或是重拟文题,能极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概述或讲述文本的内容同样能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把握文本。
  第三,填写表格。用表格的形式来变形处理文本的内容,使文本内容得到直观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比如,有的老师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总结出课文是围绕“变”来写的,并要学生读课文,完成相关表格。依据表格,学生可以很快地梳理清文中不同人物的变化,为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形象和体会写法做好铺垫。
  第四,梳理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对于有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提示,由学生来理清文本的层次,这样可以很快地梳理清课文的情节内容。比如,《羚羊木雕》一课,可以“木雕”为中心词,理清文章层次:“追问木雕”“回忆木雕”“要回木雕”这三个大的层次。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先给出示范,而后由学生补充。
  第五,赏析活动。赏析活动可以引起对文本多个方面的理解与揣摩。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那树》一课时,在前面已对文意进行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要学生阅读第9-11段,提示学生从内容、情感、修辞、关键词语等角度进行赏析。多侧面的赏析必然会带动学生再次深入品读原文,加深体会和理解。
  第六,以实践活动作为处理文本的形式。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由参与、体验、内化到理解、掌握、巩固、应用。如陈钟梁老师在处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自愿组成若干小组,有历史组、地理组、诗词组、新闻组、录制组,各组分别做研究性预习准备,然后课堂展示。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每种方法都要与解读的文本范围和具体内容相适应。文本解读中的“加法”和“减法”都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文本处理中的“加法”多体现为促进教学展开的助推器,文本处理中的“减法”则多是教学中的(阶段性)目的,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教学方向正确、前进动力强劲,使文本、学生、教师能紧密地有机融合。在教材处理中要有效运用“加法”和“减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实现教材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姚周寨中学(066000)
其他文献
EPC总承包与施工总承包是两种不同的项目管理形式。当前,国内在住建部领导下的现行工程管理体系中,对EPC项目的合同管理,各地区、各行业更多的是沿用了施工总承包合同的样本
9月20日,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在长春隆重召开。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发表重要讲话,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主持会议。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做法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在热闹之余却出现了新的问题。《春》上成画图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上成知识竞答课,语文课上成练习课,学生代替老师等等现象都出现在课堂上。在课堂改革中,是不是为了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就应该自动地完全地“下岗”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余映源先生曾指出:“学习就是建构,所谓的‘建构’永远是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只不过好的
摘 要: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地方企业输送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地方企业对引进人才的要求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基于调查样本分析,重点研究中小型企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学历、能力等各方面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182-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不仅是国
《故乡》写于1921年1月,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的生活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以
新时代要求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更高的教学质量。虽然各高校纷纷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但是各中心的使命和功能定位一直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高校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