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主人公弗罗利与“动物”表象浅析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crasher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缅甸岁月》中,以缅甸的热带丛林为舞台背景,频频出现了跟野生动物有关的描写。对这些动物的比喻手法与细节之处的描写,与小说的结构与标题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 《缅甸岁月》 动物 殖民主义
  乔治·奥威尔1903年生于印度,伊顿公学毕业后他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他将在缅甸这5年的艰苦经历巧妙地织入到《缅甸岁月》中。20世纪国际文化界最有影响的马尔科姆·马格里奇指出:“《缅甸岁月》与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以英印殖民地为背景的上乘之作”。但是奥威尔远比福斯特激愤,描写了在英国殖民者的支配下当地人与英国人之间的矛盾。
  《缅甸岁月》以缅甸的热带丛林为舞台背景,马、海龟、螽斯(一种农林害虫)、鳄鱼,蛇、狗、猫、鸽子、水牛、豹子等动物和昆虫在小说中频频出现。奥威尔把英国人和缅甸人比作是多种多样的动物,例如,俯首帖耳结实的森林监视官马克斯韦尔像一匹拉车的小马,传统而高尚的英国绅士麦克格雷先生像一只滑稽的海龟,拉克斯汀太太有着一双蝾螈一般纤细的手,在欧洲人教堂看更的印度人老玛图像只蚱蜢,地方法官吴柏金像鳄鱼一样狡猾、残忍、暴虐,弗罗利的情人玛赫拉梅像一只允许别人抚摸它的猫咪……
  本论文旨在指出作者并不是对这些动物进行单纯的比喻和描写,而是与小说的结构与标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小说中关于对“狗”和“水牛”的比喻与片段描写,探究这些动物的出现对小说结局起到怎样的暗示作用。
  一、关于狗的描写
  把弗罗利比作野狗,在他人生中重要的事件中,跟水牛、鸽子、豹子这些动物有紧密的关联。弗罗利是35岁左右的英国木材商,他和其他英国人一样无所事事、空虚寂寞,只能整天在欧洲人俱乐部里饮酒买醉来打发无聊时光。小时候在公立学校的教育背景和多年来流浪异国他乡的经历造就了他孤僻内向的性情,并对英国殖民体制心怀不满,因与维拉斯瓦密医生为友而在欧洲同伴中人缘不佳。弗罗利有一个花了300卢比买来的缅甸情人玛赫拉梅,但是两人并无感情。
  在文中一般把缅甸人特别是下人都比喻做狗,而把白人中比作狗的只有弗罗利。例如,拉克斯汀太太在评论当地人管家时说“他就像狗一样爱着我们”;领班是一个黝黑矮胖的达罗毗荼人,长着一双小狗一般水汪汪的眼睛,瞳孔的黄色的;情妇玛赫拉梅说你又无来由地把我像狗一样赶出家门……他不敢看她,像一只吊死狗那样一脸苍白无助地站在那儿;那两个欧亚混血儿悄悄地凑近弗罗利身边,把他包夹住,就像两只想和他玩游戏的小狗。
  强调当地人对白人的顺从和隶属性的时候,常常出现“狗”的比喻手法。因为维拉斯瓦密医生一直以有弗罗利这位白人朋友感到自豪,并以为跟弗罗利成为朋友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医生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他摘下眼镜,那双黑漆漆水汪汪的眼睛就像拾物犬的眼睛一样”。
  把弗罗利比作狗,应该是因为他是在缅甸当地的白人老爷中最接地气的。意味深长的是弗罗利把自己比作是一条有价值的杂种狗,“那天晚上弗罗利还是睡不着。那些杂种狗一直在对着月亮吠个不停—那只是一轮新月,到了午夜就差不多西沉了,但那些狗在炎热的白昼睡了一整天,开始了吠月大合唱”,“他靠在凉台的木柱上,仔细地瞄准那只狗,然后他感觉到硬橡胶做成的枪托抵着自己赤裸的肩膀,心里畏缩着”。他在心里念自嘲道“狗杂碎,没有骨气的狗杂碎。你这个卑鄙无耻,游手好闲、酗酒无度、狼狈为奸、思前想后、自怜自伤的狗杂碎。”在这里,“狗杂碎”有自嘲自己是胆小鬼的意思。这一切是因为在这天发生了一件事,麦克格雷格被中伤污蔑,白人埃里斯和威斯特菲尔德一口咬定维拉斯瓦密医生就是幕后黑手。虽然在弗罗利内心里是维护他的医生朋友的,但是最终他没有半分勇气提出拒绝,还是在那份侮辱自己朋友的公告上签了名,为此弗罗利对自己的卑劣行为心存愧疚。如果他当面维护维拉斯瓦密医生的话,他会招来白人社会的反感,陷入与白人社会敌对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要避免与白人们的争论就会背叛维拉斯瓦密医生。是遵从白人老爷们的意思,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与维拉斯瓦密医生的友谊,对于弗罗利来说是一种苦不堪言的选择。正因如此,弗罗利自嘲“在英国本土很难想象这种情形。在英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当每一个白人都只是专制体制的一个齿轮时,甚至根本没有友谊可言。”奥威尔作为帝国警察的一员,反映出那些英国白人老爷对当地人固执己见、政治上的的专制统治。
  弗罗利将自己称为“杂种狗”叹息的场面,是因为他对当地人产生的共鸣和同情,还有他隐藏起来的对英国殖民地统治的愤怒和厌恶。根据文中杂种狗的情节片段,体现出了弗罗利对维拉斯瓦密医生的友情的价值、无情、屈辱感、罪恶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弗罗利回到凉台,举起步枪,略略畏缩了一下,朝那只土狗开了一枪……那只狗惊叫一声,跑到五十码开外坐了下来,又开始有节奏地吠个不停。”在当地人和白人之间左右为难,以白人为伍的弗罗利痛骂自己是“杂种狗”,朝着流浪狗开枪的场面,为小说最后弗罗利朝自己开枪自杀埋下了伏笔。
  弗罗利在决定自杀前先是开枪打死了自己的爱犬弗洛,对此,曾有学者认为弗罗利的这一动作是因为弗罗利对现实世界和对生活的绝望做出了妥协。爱犬弗罗的名字作为弗罗利名字的一部分,可见,弗罗其实是另一个弗罗利。弗罗利无论去哪里,都会带着他的爱犬。弗罗作为弗罗利的分身,文中描写到“弗罗遇到东方人它总是吠个不停,但是它喜欢欧洲人的味道。”弗罗利表面上隱藏着的对本地人暧昧、偏见、不信任、焦躁不安的心情,通过弗罗起到了表现的作用。弗罗利在即将死的的那一刻,对白人所持有的偏见、卑劣、精神上的软弱应该抹灭了吧。
  二、关于水牛的描写
  以水牛为媒介,弗罗利与伊丽莎白·拉克斯汀初次见面。有一天早晨,从屋后的丛林里传来了一个英国女人惊慌失措的尖叫声,弗罗利朝着丛林里走去。“弗罗利拨开灌木丛一路冲过去,水坑里有个英国女人脸蛋吓得苍白,畏缩着靠在一丛灌木上,一头大水牛正用它那新月形的牛角恐吓着她。”这个英国女人就是伊丽莎白。在弗罗利看来,这些水牛“其实不会伤人,它们的角都是朝后长的,根本伤害不了你,并且它们都是很蠢的畜生,只有在护犊的时候假装战斗”,但是在伊丽莎白看来却是“那些畜生太可怕了!他们是什么动物?我还以为死定了,多么可怕的动物!他们到底是什么东西?”实际上,与水牛的新月形的角呼应的是弗罗利“他左边脸颊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呈不规则的新月形从眼睛一直延伸到嘴角边。”美国学者雷内·韦勒克认为,象征可以看做甲对乙事物的暗示。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是寓无形于有形,寓隐喻于明示,寓朦胧于清晰,寓抽象于具体,寓感性符号于还原作家的本意所指,旨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加读者的情感体验力,从而到达言语交流的彼岸,实现文本艺术从熟悉到陌生的审美咀嚼。文中,弗罗利融入不了的殖民地生活,他新月形的胎记象征着弗罗利的孤独感和疏远感,对缅甸进行统治的罪恶感、厌恶感。当弗罗利从灌木丛中救出伊丽莎白的时候,伊丽莎白把弗罗利当成了英雄,他脸上的新月形胎记并没有引起伊丽莎白的注意。也是因为这个新月形的胎记,在灌木丛中并不显眼。接着,在灌木丛中初次见面的两人迅速地变得亲密起来,弗罗利并不知道伊丽莎白实际上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轻薄的女性,一心想着向她求婚,因为要是能和她结婚的话,就能从孤独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以有新月形牛角的水牛为媒介,两人的初次见面,两人脱离了现实生活,徐缓地向悲惨的节结局走去。从在灌木丛中的水牛的新月形牛角感到无比厌恶害怕的伊丽莎白,可以预见她同样会厌恶弗罗利脸上新月形胎记,归队到白人阶级社会中。对于伊丽莎白,弗罗利脸上那新月形的胎记同水牛新月形的牛角一样,暗示了未来的结局同样也是令人厌恶的。
  文中对狗的比喻,跟水牛相关联的片段,生动的刻画了弗罗利和白人队伍对立,换言之,弗罗利对英国殖民政策感到厌烦,对“白人绅士”的伪善感到强烈的厌恶感,对当地人的亲近与共命运,同当地人们一起站在了反帝国主义的立场。
  以上,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对狗、水牛的比喻和描写片段,为后来弗罗利自杀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那么,奥威尔写作《缅甸岁月》是为何意?弗罗利,不能消除欧洲理想的平等思想与现实殖民地生活中的差距与不平等的矛盾,痛苦地欺瞒着自己,在殖民地的生活走到了尽头。虽然失恋是导致自杀的直接原因,自己的软弱绝望,不得不自杀。通过对自杀后没有任何抢救措施的弗罗利,奥威尔向广大读者刻画出他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的愤怒与嫌恶,进一步对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和为虎作伥表达了个人的屈辱感和罪恶感。文中弗罗利的苦恼、叹息,也正是在缅甸的当了5年帝国警察官的奥威尔的切身感受。奥威尔在缅甸当帝国警察官的这5年里,因为压迫和统治着当地人,道德心和同情心被深深的藏在在心底深处。殖民政府体制内的身份让他目睹了殖民统治的残暴和贪婪,在奥威尔的杂文《射象》中也有细致的描写。
  【参考文献】
  [1] 乔治·奥威尔著,陈超译.缅甸岁月(中文版)[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8
  作者简介:赵韵洁(1988—),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缅甸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外文化碰撞频繁,国内文化大环境里不断涌现出一些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唯心史观出发,对我国的历史进行主观、片面和歪曲的解读,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混乱影响。它本质上不属于文化思潮,而是披着学术外衣的政治思潮,它的扭曲的观点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此,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唯物史观的作用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入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节奏的加快,与现实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危害行为也纷至杳来,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更多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源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伪装性和匿名性,越来越多的人将互联网当作了情绪发泄之所。路西法效应在互联网世界中得到了经典的重现,然而,互联网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附属世界”,不应当允许没有监管的危害行为肆无忌惮横行。随着网络世界的扩大和网民数量的上升,网络暴力现象在网络
期刊
【摘 要】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会产生社会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不安定。具有何种的特征的聚众事件可以被认定为是群体性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中如何认定相关人员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具有极强的讨论辨析意义。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刑法 刑事政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不同的时期群体性事件所表现出的特征以及发生原因都有很大区别,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缺乏一个统一的定
期刊
【摘 要】 当旅游业被确定为经济支柱产业在各地加以大力发展的时候,其不再是独立于国家和地方政治、社会文化范畴之外的单纯经济实践,而是同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交织互动的载体。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旅游学教材提供了旅行和旅游历史概况,而回顾历史对旅游所做的贡献之一是对诸如日记,官方记录,报告和新闻报道等第二手资料的利用。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旅游人类学也是近代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是利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旅游过程
期刊
【摘 要】 病态的心理特征是相对于健全的心理特征的,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中,病态灵魂和健全的心态呢,最终都要和皈依联系起来,分析病态灵魂的特征就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書本内容,简单对病态灵魂的特征做出分析,并试着分析病态灵魂和健全的心态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 病态灵魂 健全的心态 皈依  我今天所做的,其结果将是如何呢?  明天我该做什么?我一生的结果会是什么?  为什么我该活着?
期刊
【摘 要】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战后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作家,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司马以亚洲历史文化取材的著述颇丰,儒教作为谈及东亚文化不可回避的话题也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被论及。本文试从司马辽太郎的作品《从长安到北京》和《这个国家的形象》入手分析其儒教认识。  【关键词】 司马辽太郎 儒教认识 “司马史观” 朱子学  司马辽太郎(1923-1996)本名福田定一,1923年生于大阪市,19
期刊
【摘 要】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军事方面的天才造诣和人格魅力使他赢得了敌我双方的一致敬佩,英国人称他为“沙漠之狐”。本文暂搁政治于一侧,简要分析他性格当中体现出的骑士形象:骁勇善战;炽热专一的爱人;反对希特勒的犹太屠杀政策。  【关键词】 隆美尔 沙漠之狐 纳粹德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是唯一一个敌我双方都推崇的德军将领。他官至德国陆军元帅,指挥过北非战役、诺曼底战役等
期刊
【摘 要】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大正时期作家中具有“中国情趣”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便接触汉文学的谷崎对中国抱有浪漫奇异的幻想,而两次的中国旅行则将谷崎从单纯的浪漫主义幻想的世界里拉扯出来,使其认识到了真实的中国。第二次的中国旅行更是促使谷崎放弃了自身的“中国趣味”,转而将目光投向“日本趣味”。毋庸置疑,谷崎是一位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作家,然而自从日本学者西原大辅发布著作《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
期刊
【摘 要】 针对校园卡资源闲置、使用繁琐的问题,本项目致力于研究校园一卡通的功能完善。使其结合移动支付、AR、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新型技术,并结合智能门锁系统应用,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便于师生校内外各种用途的使用。  【关键词】 AR 大数据 物联网 系统设计  进一步升级校园卡的使用,便捷同学们的校内校外生活。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校园卡用法烦琐,导致其资源的浪费,促使我们想到利用“物联网+校园卡”
期刊
【摘 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师岗位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教师进修学校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这些学校的发展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教师进修学校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其往往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进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对此,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在诸多重要举措之中,财务内控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本文着重阐述了当前时期下我国教师进修学校构建财务内控体系的具体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