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死亡后的随想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文友问我,你怎么老写那些沉重的战争话题,是走不出自身的阴影吗?我回答,是,也不全是。我是个性情中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怀旧感与日俱增,无论是白天看电视,抑或夜晚的睡梦,潜意识自禁不自禁地总回到南疆亚热带的高山密林中,那血与火的画面,山坡上一抔抔黄土掩埋的弟兄,勾起我无尽的思念……
  1979年3月2日夜晚,凌厉的山风裹着雨丝下个不停,黑濛濛的夜空伸手不见五指。我军进攻谅山的战斗正酣,指挥所奉命向前推进,我带着一辆卡车负责收容撤线的电话兵,被加入战斗的预备队阻于公路后边,直到凌晨3点才到达目的地。一整天没吃一口热乎东西,我饿得前心贴后背,狼吞虎咽嚼一块压缩饼干,四处找水喝,在一个压缩饼干桶里舀两半碗水喝干,却是陈参谋的洗脚水。次日早起,我下山一瞧,才知昨晚喝的洗脚水是从一个死水坑里弄来的,眼瞅着水面上漂浮的死猪死鸡膨胀腐烂,立时胃肠翻滚直干哕。
  趁着空闲,我掂一把砍刀爬上附近的山坡,钻进一人深的蒲草丛中割干叶子,想在冒水的山洞里打一个地铺。乍然抬头,冷不丁瞅见山下耸立一棵木棉树,如火如荼的木棉花开满枝头,看一眼令人心悸。昨天上午,我们出去检查线路,半道上遇到一辆卡车停在路边,我扒着车厢板上去瞅瞅,看到几具血肉模糊的遗体躺在车厢里。前边靠车头的地方,半躺着两个满脸血污的重伤员,已经辨不清五官,卫生员手里举着输液袋正给伤员补充液体,那情景惊得我心头发紧,闭眼跳下车,血肉模糊的影子反复在脑际中闪现。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我只要一见到人身上流血,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浑身发冷,心颤直往下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战争遗留下来的综合征。
  彼时,我部已穿插敌后,切断了谅山守敌的退路,解除兄弟部队围歼战后顾之忧。越军避我锋芒,分散兵力迂回山间,依托有利地形打游击,徒弟跟老师玩起了“藏猫猫”。前线官兵围攻半天,由于战斗队形过于密集,遭受很大伤亡攻破山头,守敌顷刻间作鸟兽散,极难吃掉他们的主力。一线部队的口令经常失密,一天中更换多次,都由我负责实施,通往前线阵地的电话也由我监听。这天下午,2团的话务员紧急报告,一个陌生电台在他们周围出现,操着生硬的普通话频繁向他们呼叫。我将情况报告科长,科长命令他们马上关机,转移位置。2团的电台刚转移,敌人的炮弹就呼啸而来,这一举避免了伤亡。前线胶着,指挥部也一片忙碌,电话铃声不断。炮兵科的参谋人手一部电话,直接指挥炮群速射,他们看着手表喊一声“放”,对面炮阵地上即刻轰隆隆如雷贯耳。
  由于误喝了污水,一整天我拉了五次肚子,严重脱水,身上还一直发高烧,大脑晕晕乎乎。这天傍晚,一阵山风刮来,山谷里烟雾迷蒙,淅淅沥沥下起了毛毛雨。我抬脚踢一下那个新兵,发现他累得躺在蒲草上睡着了,便不忍再惊醒他。我独自下山去执行任务,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砍一根竹竿拄在手里,仍觉头晕目眩,脚下一打滑,骨碌碌滚下山,瞬间大脑一片空白。阴阳两界,生死关头,我本能地伸出胳膊,于半山腰抱住一棵小树,终于捡回一条命。惊魂未定,我闭着眼伸伸胳膊腿,除了疼痛,所幸都能动弹,于是咬牙攀着树枝往上爬,费好大劲儿爬进山洞,胳膊腿磕破皮直冒血,一声苦也不敢叫。前线官兵每时每刻都在流血牺牲,我这点皮肉之苦算得了什么?
  仔细想想,我一路从乡村拼搏出来,也确实不容易。
  1976年,我高中毕业,面对高考之门紧闭,自以为能写爱画,却报国无门,返乡拼命干农活,原本有机会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生产队长是建国初期的老党员,私下将指标截留给了自己初中毕业的女儿,坚持要把队长的位置让给我。一天到晚红薯汤红薯馍吃得满嘴流酸水,我铁了心要“跳农门”。那年冬天,我和村人跳进冰凌碴子的水里挖完河,听说接兵的进了村,就蹦蹦跳跳去报名参军,大队干部说:“你靠边站,人家不要独子。”我不死心,连夜独坐灯下写申请书。那时候穷乡旮旯连煤油都买不起,点灯用8分钱一斤的农用柴油,直冒黑烟,把两个鼻孔熏得黑乎乎的。我搜肠索句,寻找写作的灵感,什么“位卑未敢忘忧国”,“国不可一日无防”,等等,洋洋洒洒写下万言,仍意犹未尽,从墙壁上揭掉一张《红灯记》剧照,翻过来当画纸,没有颜料,用蜡笔比葫芦画瓢涂染一幅《西游记》,一直熬到鸡叫。次日早起,我卷着画和申请书去找接兵的连长,那个四川籍的连长跟我比身高,我1米76比他高半头。连长草草翻了一下我写的申请书,哈哈大笑说:“这个兵老子要定啰!”我家6姊妹,就我是男孩,本来担心父母会拖后腿,没想到父母不打折扣地支持我。母亲说,1948年开封解放后,一个南下的团长见我父亲写一笔好字,在家里做半天工作,要我父親跟他当秘书。大爷和爷爷弟兄俩守我父亲一棵独苗,硬把他锁进草屋藏起来,可惜父亲空有一肚子文化,呆在乡村打一辈子土坷垃。开明的父母让我离家奔前程,我确实没有辜负二老的期望,半年前部队派人到地方调查三亲六故,将我的档案和提职报告上报师里,很快就成了重点培养的干部苗子。如今上了前线,正是组织考验的关键时刻,我只有经受战火的洗礼,用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3月4日,我军突破奇穷河,一举攻占越南北部重镇谅山,通往河内的最后一道屏障被打开。
  谅山距越南首都河内130公里,一马平川,已无险可守。我军若乘胜追击,机械化开进,对河内将构成包围态势。
  此时,在中国政治避难的前越共领导人黄文欢频繁接触中共高层人物,让外界纷纷猜测,他是否会取代黎笋集团,直接与中国修好?东线指战员摩拳擦掌,单等一声令下,与西线云南的部队会师河内。
  3月5日早晨,中央军委通过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军队将于本日内从越南撤军。
  嘴上说撤军,实际上前线局部战斗仍不间断,我部士气正旺,乘胜又捎带了脱浪县城。撤军时部队交替掩护,单等越军从后边追上来,一个回马枪杀过去,狠狠揍他一顿。
  3月6日,后半夜,迷糊中我踽踽独行,走进一个冰川大峡谷,天地一片银白,前路茫茫,正不知去向,一白眉白须老丈飘然而至,递给我一本书。我低头翻开书页,白纸上却空无一字,再看老者,早已无影无踪。茫然四顾,平空轰隆隆一声炸雷,惊得我一跃而起,原来是南柯一梦。此时天色微明,对面炮阵地上,我军新一轮的炮火打击又开始了。我一跃而起,但刚站起来就摔倒了,如此反复几次,两条腿咋也不听使唤。门诊所长老徐闻讯跑来,说是劳累过度,重症肌无力,下去养几天吧。我匆忙将手枪和文件包移交,以为过几天就能活蹦乱跳地回来,谁知这一去生死难料。   3月12日夜晚,连续中转3个地方,我被担架抬进大山深处的野战医院,黑夜辨不清楚方向,也不见房屋,一个临时搭建的大草棚子四处透风,感觉连氧气也没有。医生将我全身衣服扒光,这个掀开被子看看,那个又检查一遍,寒冷的山风钻进草棚子里,冻得我浑身冰凉,牙巴骨磕碰得直响。此时我的四肢已不能动,连身也不会翻,呼吸明显出现衰竭,神智清醒中,我冲科室主任直哀求:“救救我,我还年轻,我不能死在这里。”黑灯瞎火,主任找来院长,请求将我紧急转院,院长却面露难色。越军的特工晚上神出鬼没,装扮成我军人员,几次袭击运送伤员的车辆,当地的民兵都支前走了,苦于路途没人护送。夜半时分,医院从附近村里找来一个民兵营长,手里掂着一支冲锋枪,院长对民兵营长说,路上任何人拦截都不要停车。正是院长这句话,救了我一条命。那晚我躺在担架上输着液体,汽车一路狂奔,黎明前赶到南宁市303医院,急诊室刚死去一位伤员,就把奄奄一息的我抬进去抢救。301医院支前的专家匆忙赶来,为我实施气管切开手术。断断续续听专家跟医生说,我是摔伤感染持续高烧,引发合并症,全身的运动神经从颈椎以下损坏殆尽,呼吸肌麻痹导致肺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95% 。也就是说,属于我的生存希望只有5%,即便能保全性命,恐怕要躺床一辈子了。
  幸好我还有一口气,生命垂危中留下遗言:“我死后将遗体献给祖国医学,供科学研究。”那位早已过了激动年龄的当班女军医闻言,痛哭失声劝慰说:“孩子,你会挺过这一关的。”
  其实我也不想死啊!我家单传两代,年迈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都盼着我回去给他们养老送终。“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收音机里,音乐大师贝多芬那铿锵有力的呐喊,在我行将熄灭的心灵回音壁上经久震荡,强烈的求生欲望,促使我每天吸三大瓶氧气的同时,开始不停地吞咽食物,尽管我的咬肌也处于半麻痹状态。浑浑噩噩中,我在地狱门前游离了100多个日日夜夜,或许是我那顽强的精神感动了阎罗,善心大发的阎罗令索命的黑白无常止步于奈何桥,给我一个返回人间孝敬爹娘的机会。大难不死,我终于活了下来。
  历经磨难,当我拄着两条拐杖回归故里,撑起这个岌岌可危的门户,让父母的生活重新点燃起为老祖宗延续香火的希望,开开心心步入88岁高寿之年。如今,两鬓斑白的我,虽身残,却能够为老父老母做一碗饭,炒一盘菜,看着老人家吃得香甜,满脸皱纹溢出笑靥,如盛开的金盏菊,我心亦安的同时,心底忽然冒出一个念想,假如当年我没能逃过一劫,成为南疆烈士陵园一方永恒的墓碑,今日哭倒在墓地的白发人,一定是我的亲爹娘。也许,思儿心切的爹娘痛不欲生,早已追随孤魂而去……
  那场战争早已烟消云散,长期处于歌舞升平中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或许不屑于旧事重提。岂知和平不是忍让出来的,这种温水中的“青蛙效应”,着实令人堪忧。心思浩茫,我吟起当代诗人秦兆阳的诗句:“历史在咀嚼着生活的滋味/大地上浸透了欢笑和眼泪/消失的未必会全都消失/泥土在抚慰着衰草的根须……”
  遥想当年,一块从军作战的弟兄,扶摇直上者不乏其人,有些已先后步入将星行列。回首再看身居乡村的老兵,英雄功臣亦有人在,事农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重负熬白了他们的头发。遂自思,今生能够食国家俸禄,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布衣蔬食,活着真好。
  然心火难灭,时常想起唐人韦应物的诗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于是,我拄杖蹒跚走出家门,南下三千里,让烈士的兄弟们轮换着把我背上山坡,驻足于成百上千的墓碑方阵之间,看一眼长眠的弟兄,挨个呼唤那曾经熟悉的英名,发一通“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之感慨,止不住老泪纵横。继而,携“老夫聊发少年狂”余勇,赴南疆国门,故地重游,搜寻旧梦,再看看青山那边令多少老兵愛恨交加却又耿耿于怀的邻居,由衷感到,和平不失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可那和平景象的背后,浸染了多少年轻英灵的鲜血和生命啊!
  南疆归来,带着阵亡弟兄冥冥之中嘱托,我下乡探望烈士90多岁的父母。临别,大娘拄杖颤巍巍送出大门,牵着我的手迟迟不肯放松,那一刻,我即他儿,他儿是我,四目相视,泪眼迷蒙。
  由此,我抬起一双肌肉萎缩尚不灵便的残手,不停地敲击键盘,为南疆长眠地下的弟兄寄托哀思,为九死一生的参战幸存老兵呐喊,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军魂放歌!
其他文献
雨静谧地下,到今晨还没有停歇。这秋雨,不是乌蒙磅礴般的骤雨,而是温温柔柔的细雨。像牛毛,像细丝,织成了一张张悬挂着的网,将这座城市笼罩在一起。  我坐在窗边,沏一杯香茗,翻开一本古典诗词,在熹微的晨光下,聆听雨声,聆听千古老人的声声吟唱,刹那间也有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的意境。叮叮咚咚的雨声小了,我仰望窗外,遥远的天际涂抹着一条若隐若现的彩虹,院子里变得格外清净;细小的雨丝在树梢
期刊
1  清晨的光线真干净,当我走出市委大楼电梯,穿过来来回回不知走过多少趟的一楼大厅,一种迥异于昨天的感觉,像油菜花盛开的热烈,规模浩大地覆盖了我的心。我第一次那么用心地环视大厅内撑起顶层的24根粗圆石柱,它们威严,肃穆,扎实,有力。流泻天然色彩的大理石地板,明净地向四处阔开。这些年的匆忙,让我疏忽了办公场所的景致,那个看上去只顾低头走路、连花草换了几回都无心顾盼的我,突然就涌上了刚参加工作之时的一
期刊
一  海洋季风卷走了这座城市的溽热,骤雨初歇后街市一片清新。绿色植物托着晶莹的露珠在欢笑,蝉重新登上高枝引吭歌唱,人们收起如花的伞,缤纷的夏季时装把长街装点得如同花市。  1989年夏,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挺不错的日子,到军区某部组织处报到的。那时的我从基层部队抽调到军区某部帮助工作不久,满怀着能早点正式调入的希望。到组织处去,无疑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兴冲冲地奔走、上楼、敲门、入室,恨不得马上把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初冬的早上,解放军一三七师拖了大炮的汽车车队,沿着公路,向靶场匀速行驶。车队宛如一条奔走的游龙,带着多种活力和巨大能量,轰隆隆地碾轧过来。铺了细沙的国防公路上腾起一阵阵烟尘。北风吹起,这种威严和气势扩散开来,一种田野里陌生的,未被完全燃烧的汽油味道四散,这种味道与车中年轻士兵血气方刚的彪悍气味混合,与周围的沉寂安宁的环境有些隔,嚯嚯勇斗的气味和讯息,让近处的生物肃然一惊,它们赶紧
期刊
家国情怀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博览史书和文学名著的毛泽东同志发现,封建社会的这些史书和文章几乎没有一部是描写底层农民的,书中所记录和描写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文官和武将或者杀富济贫的侠客。坐在皇明椅子上的统治者没有想到的是,如果一个朝代忽视了农民想什么需要什么,这个朝代是不会长久的,即便长久,也会伴随着农民起义、赋税抗争等不安定因素,搅得你魂不守舍。因
期刊
娘!  自打我牙牙学语就这么叫着,一直到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和弟弟依偎在她床头,哭喊着“娘、娘”把她送走。  几十年了,娘一直挂在我嘴边、想在我心里。记得小时候,顽皮的我整天在外面野,累了、饿了才回家,推开家门就满屋子找娘,娘见了,忙端出焐在锅里的饭菜来。上学了,每天回家书包没放下就喊娘,娘应了,才安心、乖巧地去做作业。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娘常在地里忙,我追到田头老远就喊娘。再后来忙了,不常回家,
期刊
我曾在梦境中,无数次与爷爷相遇。  他是我长久想象中的样子。长而稀疏的山羊白胡子,素净平易的面容上挂着恬淡的微笑。随风吹来,他翻飞的衣襟一定是青灰色的,像落魄嶺南的苏东坡一样,或者像极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的那种,被泪水打湿的青色长布衣衫的颜色。他的身上,还有非常好闻的气味,那是爱清洁的老年男子特有的气味。我是爱爷爷的,即便是幻化中的影子,他也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深处,合谐着我灵魂的心跳。  爷爷的
期刊
临近中国的传统春节了,应印度海军节的邀请,我们第21批护航编队抵达了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市。照例,我们搞了一台迎春晚会,包了几顿饺子,和家里的亲朋好友互道了祝福……本以为在海上悠来荡去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怎奈何从小年二十三开始的几次聚餐,首长、战友们把祝福的话讲了一箩筐又一箩筐,我心里反倒是倍感思乡之苦——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竟也不得入眠!  在印度赶上过年,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时间变得异
期刊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说自己十五岁时立志向学,到了三十岁时基本确立了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过了四十岁后,通过经历许多事情,才对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部队年轻战友们多数处在三四十岁的年纪,在这个时候来思考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件极其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有种“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味道。  关于思维  思维是人们以感知
期刊
台儿庄一役,国军奏捷,毙伤日军万余。國军也伤亡惨重。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几乎拼光……  这是一个硝烟、乌云连成一色的早晨。虽时令三月,但料峭的春风依然冷酷地扫荡着残垣断壁。孙连仲来到自己军团伤亡最重的一。六团残部。瞧着破衣烂衫、裹头拄杖、满脸硝烟的士兵,孙连仲一脸凝重。孙连仲走到一个用纱布吊着一只胳膊的上尉面前问:“叫什么?”军人抬起那只没受伤的胳膊给司令官行了个军礼,大声道:“第四十二军一。六团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