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与管理模式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平台,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通过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调查研究,来探讨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和管理模式,以推动公益型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关键词:公益型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闫小龙(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凯博(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助教。(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136-02
  一、研究背景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实施的“扶贫济困”、“助学支教”、“社区服务”、“奉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公益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那么它在高校到底具有哪些育人功能?学校以及社团内部管理模式又是如何?笔者就这些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走访的形式,对武汉8所高校的10个公益型学生社团及其成员展开深入研究。对所选取的调查对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2份,有效问卷472份,其中10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或未按问卷规定填写而被视为无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基本功能及其日常管理模式。
  二、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功能
  1.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有93.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品格;有95.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有9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学生在学生工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还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拓展社会视野。
  (1)高校学生加入公益型学生社团,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洞察能力。虽然很多情况下,学生参加的公益型活动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不论是社团成员还是教育管理者都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开展公益性活动时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沟通交流和工作交往,在不经意间学到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提升知识的综合水平。
  (2)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的独特性质,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能够将活动开展好,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必须首先详细了解和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服务对象,接着要与服务对象就活动开展形式、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为了获取充裕的活动资金,他们还必须多方奔走,通过宣讲号召、游说鼓动各界人士及商业组织来为自己组织的活动募集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3)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时,锻炼了自身的活动组织能力。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与其他学生社团并不完全相同,公益型学生社团面临的活动对象复杂多样,往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要想保证活动开展取得良好效果,他们就必须制订出更为详细的、全方位的活动方案,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另外,公益型学生社团更多情况下要与资金打交道,而这种资金一般都是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如何让这些善款发挥最大作用,也让爱心人士的善良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这就要求公益型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规划。因此,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成员在制订活动方案、开展公益活动以及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公益型学生社团团结学生。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学生集体,聚集了一群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学生,共同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这种兴趣团体的存在,就意味着集体精神的存在与发扬,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则是对这种集体精神的不断延伸和深化。社团成员在参与或组织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强化了自己对团队的热爱和感情,每一个成员都希望为团队的发展尽心尽力。
  (2)公益型学生社团凝聚人心。学生社团组织相对松散,成员之间追求民主平等,但并不等于社团会允许个人的自由散漫,社团本身明确的发展定位和良好的社团愿景凝聚人心,这些决定着社团本身的发展方向,是社团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和理想。这种理想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感,使成员在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不断获得归属感。为了团队的发展,大家会齐心协力、共同工作,在日常活动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友谊的形成与加深,强化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体会到了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公益型学生社团是陶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已占主流,经济生活水平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艰苦奋斗的精神少了,并且对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以及其他热点问题了解较少,同时,竞争压力的增大,也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并完善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9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更有高达94.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心存一颗感恩的心。
  (2)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更好地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校正自我道德坐标,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积极参与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放下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绪,培养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学校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关注社会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起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4.促使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举办的活动触动着学生心灵,感染着学生积极奉献爱心。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0.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提升了大家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关注度;有9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许多发展较好的公益型学生社团成为了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团体,以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爱心社为例,在每年招聘社团管理团队时,应聘人数达到500人以上,超过了学校其他任何学生组织,在组建公益项目团队时,必须通过招聘、考核、培训合格之后上岗。近三年,该团队已经先后组织2000余人次奔赴祖国各地,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了支教助学、关爱聋哑儿童、培训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等活动。
  (2)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性学生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激励和鼓舞着广大学生。湖北省团委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省内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好的公益项目,很多高校成立了爱心基金,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禹爱心基金”,或者是通过与企业合作等各种形式,来鼓励和推动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另外,还通过政策支持,在评选各种荣誉的时候给予政策倾斜,使公益型学生社团不断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随着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以及一些明星社团的涌现,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型学生社团当中来,去从事更多社会公益活动,部分学生甚至在毕业后加入专业公益机构,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终生而为之奋斗的事业。
  5.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1)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范围广泛,面临的对象丰富多样,通过走访、宣传、调研、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同时也向社会展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华中农业大学的绿色协会为例,每年举办的武汉高校公益定向越野活动,总是会吸引来自武汉很多高校的学生组队前来参加。
  (2)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调查中发现,有9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公益型学生社团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会避免部分学生因为课后无所事事而参与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为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宗旨就是教化、感染更多的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关心关注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在学生的认知方面,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有8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的连接组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发挥很好的双向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宗旨,决定了社团的发展方向,也对社团成员产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再把这些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塑造了大学生的崇高精神、培养了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道德品质。
  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武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相关资料,武汉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自成体系,独立运营;另一种是由学校的学生会或者团委的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监管。而社团内部的管理基本上相似,根据社团自身发展情况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其内涵模式基本一样,属于典型的垂直结构,倾向纵向发展的模式。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及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材料,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管理模式。
  1.高校社团管理模式
  一是所在高校团学组织的某个学生部门对社团进行兼管的管理模式。由于学生社团数量不多或者还未充分发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学校内没有成立独立社团管理机构,而是由团委的某个部门或是学生会的某个部门来行使社团管理的职能。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流程较少、看似效率较高,但现实情况是对社团的管理力度太弱,为社团发展争取的资源和支持也就十分有限,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只是在社团刚刚兴起时的一种过渡阶段,目前正在逐渐退出高校舞台,武汉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可能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太允许或管理层不太重视社团建设所致。
  二是所在高校成立了学校学院二级联动的社团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将学生社团划分为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公益型学生社团除青年志愿者协会外,一般都属于校级学生社团。分别在学校、学院设立二级专门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负责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学校团委进行整体的协调、指导工作,学生社团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社团业务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日常活动开展自主进行。整体来看,这种管理模式结构规整、完善,多个部门合力为社团发展提供支持,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不过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学校社团数量、规模发展比较壮大的情况。随着近些年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高校所采用,并且已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社团内部管理模式
  规范、完善的组织内部管理结构模式,是确保一个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一个非正式的群体性学生组织亦不能例外。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模式的特征体现为结构垂直、重心下移。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调查、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武汉市高校的公益型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虽然在管理的部门划分上并不完全相同,但管理架构、模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在社团挂靠单位、指导教师的管理指导下成立的社团理事会,由理事会召开会员大会任命社长,负责整个社团的日常运转工作。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财务部、监察部、外联部、项目部等部门,而公益型学生社团则更加重视项目部的建设,项目部下设各公益项目小组,负责公益活动的组织、开展。伴随着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项目部下设的公益项目小组逐步成为各个学生社团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职能部门主要为这些项目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丹.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张国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兰州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7.
  [3]刘争先.高校公益社团公民道德实践的社会功能探讨——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个案[J].青年文化研究,2010,(2).
  [4]靳蕊卉.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5]罗志康.学生社团——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J].教书育人,2010,(8).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新升本科院校在目前电子设计竞赛中处于困难境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此进行了实践。实践表明,该模式是既能够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完成质量又能够使电子设计竞赛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项目;电子设计竞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肖卫初(1974-),男,湖南涟源人,湖
期刊
摘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周期长、任务重、信息量大,实施信息化管理很有必要。分析了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即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素质和加强信息安全,阐述了信息化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宣传、初试、复试和录取工作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并认为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  作者简介:申丽娟(1980-),女,山西文水人,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处,讲
期刊
摘要: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工科高等教育肩负着民族和历史的教育重任,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倡导“创新”、实践“创新”。以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为平台、“概念设计”为主线,以创新设计小组为榜样,按照“概念”设计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实践,探索创新教学的模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教学;毕业设计;概念设计   作者简
期刊
摘要: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是特殊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章旨在总结目前制约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祝平(1980-),女,安徽淮北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期刊
摘要:面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跨越发展,培养高校学生建立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校推进“教育转型”、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了“数字技术基础”课程“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方案,介绍了改革方案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色,总结了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措施要点,提出了几点思考和体会。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其毕业生的市场价值,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在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下设计出适合独立学院计算机语言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过程并探讨了该方式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构主义;协作学习  作者简介:吴敏(1976-),女,江苏泰州人,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
期刊
摘要:利用学院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并进行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即基础培养和高级技能培养。高级技能培养采用研究生式培养模式,利用创新课题和平时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任务进行人才培养,并配合学校和学院的一些措施增强培养效果。一方面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同时也为大型仪器设备培养专业的使用人才。  关键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闫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现状的不足,提出建立开放性实验培养的新模式,结合单片机实践教学情况研究其可操作性,以培养学生单片机开发设计应用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处理问题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践教学;单片机  作者简介:宋爱军(1968-),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李君(1977-),男,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
期刊
摘要:面对思想多元化、学生个性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高校应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与社团组织构建新党员“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吸收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为党的事业选拔造就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党员;三位一体;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刘升忠(1975-),男,江西南康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财经与管理系,讲师;谢东宝(1974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基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对于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最终都要通过其实际行为来体现,而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一直是较薄弱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分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