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白先勇与福克纳的时间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n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先勇与福克纳分别是中国和美国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作品中都鲜明地表现出了“时间”这一主题,他们都以回望的形式表达着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本文以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为例,分析他们的时间观的表现与其成因。
  【关键词】:白先勇;福克纳;时间观
  《台北人》是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出版于1971年的短篇小说集。小说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不但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而且精准地表现了社会的“众生相”。《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的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在主题上,两部作品似乎相差甚远,但仔细品读,却能从中发现一些共有的永恒的东西——时间,这个主题的表达是个体的有限的生命在时间轴上的延伸。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这两位作家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把自己的方向对准未来,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望。这既是二人的时间观,实际上也是他们关于时间的哲学。在对“过去”与“现在”的描写中,两位作家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进行着今昔对比。但是二人的立足点又是不同的,白先勇站在现在,回忆着过去,在今昔对比中突出昔非今比的主题;福克纳则在今昔对比的立场上,立足于过去,思考着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一.今昔之对比
  《台北人》的卷首语即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吊古凭今的诗篇,引出了《台北人》的主题。
  《台北人》共收录有十四篇小说,十四篇中没有一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其中,有倒叙如《一把青》,开篇便是:“抗日胜利,还在南京的那一年,我们住在大方巷的仁爱东村,一个中下级的空军眷属区里。”。也有顺叙中加入大量的回忆内容进行插叙的,如《游园惊梦》,讲失势的钱夫人到窦公馆参加晚宴,席间遇见风光的旧日姐妹,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从前的种种派头,“从前钱志鹏在的时候,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晚宴中的对比更是衬出昔非今比的落寞、物是人非的苍凉,这便是白先勇时间观中永恒的主题。
  在今昔的对比之中,白先勇笔下的昔,非今日可比。而《喧哗与骚动》一书,无论是从章节的命名还是每个章节里人物回忆过去的切入点,时间的重要性都体现得更为明显。《喧哗与骚动》由4个独立章节外加一个附录组成,每一个章节以日期命名。除此之外每一个章节又围绕着一个人物,来讲述发生在一天之内的事情。因此,根据各部分叙述者的不同,小说的四个组成部分又被称作:“班吉部分”、“昆丁部分”、“杰生部分”和“迪尔西部分”。第一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7日,由白痴班吉叙述。那一天是班吉33岁的生日,可是他的智力却停留在了3岁小孩的水平。第二部分发生在1910年6月2日,由昆丁叙述。这一天,昆丁自杀身亡。第三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6日,由杰生叙述。第四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8日,由黑人女仆迪尔西叙述。故事第一章的叙述者班吉是个白痴,他虽然已经三十三岁,但智力却停留在三岁的水平。他既没有正常成年人的主观思维的能力,也没有时间概念,只有自己的意识,他无时无刻不是从现在的情景或者声音联想到过去。福克纳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人物,合情合理地将“过去”与“现在”相交融。而在今昔的对比之中,福克纳的昔,是为了思考今日之存在。
  二、时间之浓缩
  在文本时间的跨度和时间密度上,两位作家也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二人都以一时来写一世,因而,表现出了叙述时间跨度小而密度大的特点。
  英雄白发、美人迟暮、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这些本是属于人生的、属于一辈子的事情,在白先勇的笔下往往被浓缩在了一个晚上或者短短的几天之内。在《台北人》中,一段谈话、一个葬礼、一场宴会就道出了一个人的一生。白先勇总是可以以一个较短的文本时间(也即叙事时间)来表现人物性格。并且这短短的、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他又可以通过人物的回忆或者是叙述者的叙述,交待出人物关系,他们的一生。重大的历史变迁、几十年的生活也就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得以呈现。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讲述的是台北夜巴黎舞厅的舞女金兆丽即将嫁人,在舞厅里工作的最后一夜的故事。就是这短短的一夜,推杯盏烛、高跟旋舞之间,道出了金兆丽的前半生。白先勇采用了大量的插叙,来实现这种短时间里的高密度,这种追述手法既自然流畅,又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大作用。又如《梁父吟》、《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游园惊梦》等等,都是通过这种手法达到“以一时写一世”的效果的。
  《喧哗与骚动》更是叙述时间小而跨度大的集大成者。小说仅仅描述了四天的内容,但是全面生动地揭示了一个大家族几十年的兴衰过程。故事中,每个部分的每个人物的叙述时间只有一天,而这四天也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福克纳没有按照顺序来交待故事的头尾,而是跨越了时间的界线,通过多次插叙和往返的叙述,使得几个事件不断交替,将零碎、分散记忆所构成的生活片断巧妙地串联到了一起。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将上述情节进行排列的话,可以发现小说的四个部分是按照“三、一、二、四”的顺序来排列的。这种“颠倒时序”的写法,与白先勇的插叙写法在表面上是不同的,但其实质都是为了故事的主题而服务的。
  可以说,福克纳的时间是一种可流动的时间,是“心理时间”。“心理时间”由法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享利·柏格森(Henry Bergson)提出,福克纳曾经说自己“无疑受柏格森的影响”,他正是这样,不受时间的限制,将人物的意识调遣,实现了短时间内的高度浓缩,用四天的文本时间讲述了三十年的故事。
  三.原因探究
  对于白先勇与福克纳二人的时间观,我们已经从《台北人》与《喧哗与骚动》的细枝末节中做了简要分析,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形成了这样的时间观呢?我认为,作为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是从各自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了营养,并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最后将之融入到了作品当中。《台北人》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中老年人,中年交际花、失势的将军夫人、老将军、退伍老兵、老教授等等,他们几乎都有着风光辉煌的过去。这些让人难忘的光荣过去,与中华民国的历史有关,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他的父亲是旧中国桂系军阀首领白崇禧,曾担任国民党的国防部长,后至台湾受到蒋介石的排挤,郁郁而终。三、四十年间,白先勇经历了他家族的荣辱兴衰,父辈的陈绩他看在眼里,因此,他对家国兴亡比之常人更多了一份切身之痛。这一切都对白先勇的创作产生着深远影响。可以说,时间对于他来说,就是历史的浓缩和文化的乡愁。
  福克纳是南方世家名门之后,这种出身和经历使得他在感情上和旧贵州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过去的留恋不仅仅是对家族的荣光的留恋,更是对逝去的南方的辉煌的留恋。然而冰冷的时间无情地将他所引以为豪的的往昔碾压。他清楚地意识到到,旧南方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这是令人沮丧的无常与令人无奈的兴亡。
  和白先勇相似,福克纳的哲学也是时间的哲学。白先勇和福克纳都出身于贵族,他们的家族都有过辉煌的过去,他们都经历了他们时代的由盛及衰,而这种变化,是回不去也留不下来的。因此,时间构成了他们讲故事的最本原的动力。他们在时间中隐含了自己对历史、人生的感悟,也在这种时间观的影响下,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参考书目:
  [1]白先勇.台北人.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3]徐岱.小说叙事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摘要】:挂历,大家都见过,前几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每到岁末年初新的挂历一定会将取代旧的挂历,陪伴着人们走过又一个春夏秋冬。相信大家对挂历的形式都有印象,因为它不仅是日期的记载,它上面精美的图案,也是很吸引人。然而挂历从古至今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它最初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它最初肯定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摸样,他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不断在丰富着我们的眼睛。随着经济的发展,挂历的作用也日
期刊
【摘要】:以抗战历史题材为内容的作品,诸如《黄河东流去》、《冬天里的春天》、《战争和人》、《白鹿原》等,常常是沉郁而厚重的,阅完宗璞先生的《东藏记》,却被作者那“玉精神,兰气息”的优雅气质与以温情描战争的写作手法深深感动。也许,只有对生命坚定不移的信仰与对理想、对家国那无言的大爱,才能让一个群体在民族性的灾难中历经风雨飘渺,却仍咬牙坚守心灵的一寸净土,使嶙嶙傲骨不被绝望侵蚀。  《东藏记》最重要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50名本科生,使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孤独感量表上得分差异显著,不同性别、不同户籍,不同专业在其量表上的得分虽然也存在差异,但是并不显著;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很大程度上受性别、年级的影响,虽然也受户籍、专业的影响,但作用不显著。结论: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二者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期刊
【摘要】: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养老保障体系的多元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我国政府在建立新型的养老模式时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政府应该起导向作用和政策的支持;加强老年社会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养老氛围的培育;引导城市老年人树立积极地养老理念。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扬长避短建立出适合我国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多元化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个全球
期刊
一.作者简介  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宗教史学家,是全球闻名的16卷《宗教百科全书》的主编,在宗教学届声名显赫,曾被欧美学术界誉为当代宗教研究领域中的“太阳”,他是现代西方宗教现象学的主要代表,亦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伊利亚德一生极其勤勉的学者,他的学术视野几乎涵盖了所有二十世纪宗教研究的领域,据他的弟子马克·林斯科特·里科茨(M
期刊
【摘要】:彝族作家巴久乌嘎的短篇小说《起源葫芦》,讲述了关于彝族葫芦起源神话和彝族对葫芦以及葫芦笙的崇拜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探究《起源葫芦》中的葫芦笙所代表的祖灵崇拜,以及故事中对祖灵的悲情献祭下人们所获得的精神慰藉。  【关键词】:葫芦笙;祖灵崇拜;悲情献祭;精神慰藉  《起源葫芦》是彝族作家巴久乌嘎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仑卓土和索拉威尔表兄弟,与葫芦和葫芦笙命运纠葛的悲剧人生。既是彝族“毕
期刊
萍乡,梦中向往的地方……  秋高气爽,樟树飘香。因工作考察,来到萍乡。对这个地方的了解,那是多年前,上中学时从历史课中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秋收起义”等知识的学习知道的。今天可以身临奇境地感受她的,美轮美奂的境界了。  走在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这里的人们用“萍”字起的店名或广告名,还有街名什么的。如“昭萍”、“安萍”、“燕萍”、“萍水”、“萍实”。人们对“萍”字的喜欢程度,可见一斑。问一问
期刊
【摘要】:安吉拉·卡特的《明智的孩子》被人们成为“女版的《百年孤独》”,本文通过从血缘家庭和非血缘家庭、父权家庭和母权家庭以及不同的叙事艺术三个方面来对《百年孤独》和《明智的孩子》进行对比,探索联结家族成员的纽带以及由于作家性别的不同所带来的对家族的不同叙述角度,从而了解作者透过家族本身所要传达的自身立场和意义。  【关键词】:百年孤独;明智的孩子;家族;血缘;性别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安吉
期刊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wenty-eight-year-old Anne Eliot, the heroin of Jane Austen’s last work Persuasion, was still haunted by the hurt from the broken-up which was persuaded eight yeas ago b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批评从20世纪80年代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其发展历程主要有3个阶段,引进吸收阶段、繁荣阶段以及深化阶段。在每个阶段,女性主义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个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学术领域,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