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性的不断凸显,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表述也发生了变化,从“基础地位”到“首要地位”,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表述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而《新闻联播》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其对“三农”问题的报道研究,发掘其成功的传播策略,以央媒和地方媒体为代表的党媒和各自媒体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传播策略;“三农”;新闻联播
一、非均匀传播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涉农新闻的分布不平均。有时,在一个月中,可能会集中出现涉农新闻占比高的几天,其余时候占比较低甚至为零。放眼全年,涉农新闻在春季和秋季占比较高。由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涉农新闻在农业生产关键期及某些节日前后会高频出现。
(一)与农业生产相关
首先,涉农新闻会在农业生产关键期高频出现。如图表1所示,1~4月和9~12月的涉农新闻在当月的占比中均超过6%;除3月和4月,其余六个月的涉农新闻在当月的占比超过10%;2月和9月的涉农新闻在当月的占比甚至在15%左右。1~4月是一年中播种的关键时期,9~12月则迎来了全面丰收的时节。在这些月份较高频次地报道与“三农”有关的新闻,可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农民的亲切关怀和对农村、农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让新闻受众感受到田间地头、春耕秋收的魅力。
相反地,一年中的5~7月的涉农新闻相对较少。这段时间内大部分作物尚处于孕穗拔节期,直接报道作物长势的新闻不具有太高的新闻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农”议题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段时间内涉农新闻着重报道了相关路线、方针、政策及引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典型人物,但总的来说,处于“三农”传播的“低谷期”。一系列涉农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台和一大批先进人物的奋发有为,是之后成效、成果显现的基础,因而不同时期的新闻其实有着内在的呼应关系。
(二)与相关节日相关
其次,涉农新闻会在某些节日前后高频出现。如2018年清明节前后,《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均以大篇幅报道了“三农”话题。4月5日的头条新闻从追忆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切入,后将视角引向其曾经创办的革命根据地横峰县。当地22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68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大山腹地,帮助村民增收,村级光伏电站、万亩葛根、油茶等现代农业蓬勃发展;4月6日的头条新闻则以四川蒲江县明月村的“新村民”和邛崃市新民村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例,讲述了四川通过推出一系列“人才兴农,人才强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再如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更是直接使用了“三农”这一表述。9月22日的头条新闻报道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紧接着,次日的头条新闻作为前日头条新闻的延续,报道了总书记的讲话在各地引发的热烈反响。
在节庆期间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全社会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话题,加大爱农、助农、兴农的力度,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提供更强大的合力。
涉农新闻的分布不平均一方面受到客观条件(如作物生长情况、节假日分布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媒体的传播策略密切相关。媒体的传播策略应该适应客观条件的发展,并根据舆论需求、自身立场加以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取得更优的传播效果。
二、多角度传播
在《新闻联播》中,立足于央视国家级的媒体传播平台,对“三农”问题,这个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策略。利用多角度的传播策略,央视《新闻联播》通过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在一個长时间里勾勒出一个相当完整的我国三农事业奋斗历程。大体可分为“人物”、“事件”、“物质”三个大角度。
(一)“人物”角度
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有一类新闻以农民生产生活为中心,专门聚焦“人物”,出现的人物,根据身份划分,大致可划分为国家领导人、农民和基层干部。
“国家领导人” 的新闻,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国家领导人与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与外国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与农民、国家领导人与干部,这一部分以“上层建筑”为抓手,聚焦大方向、总任务;“农民”主要按身份划分,主要分为解放前革命烈士、果农、渔农、农牧民、和农民工,在“农民”角度当中,新闻联播以农业生产、农民的民生发展、农业现代化等为主要切入点,聚焦具体事件,报道产业发展;“基层干部”的新闻以一线干部事迹和干部培训为主,以新闻故事展开,体现出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故事,给人以感动和信心。
(二)“事件”角度
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有一类新闻以农业发展为中心,聚焦“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在这一部分的新闻中,一类聚焦了农产品的进步,出现的往往是优秀的技术人才,比如以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云南师范大学的“超级土豆”团队等;还有一类聚焦了农业与其他国家战略的配合,如“雄安新区”的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的对接、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组合、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交叉和与非盟、东盟、欧盟、印度、巴西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农业贸易往来等;再有一类是聚焦农业生产的新闻,在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进行重点报道,如春耕、防疫、休渔期、秋收、牲畜出栏、假期等等,保证传播的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三)“物质”角度
《新闻联播》中的涉农新闻在涉农“物质”建设、改造上着了较多笔墨,报道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的安排和成果。如2018年4月13日的头条新闻,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等部署安排,从较高层次谈及对农业方面的建设要求。又如在2018年5月6日的《新闻联播》中,“新时代 新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这条新闻报道了宁夏吴忠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整治被农村垃圾包围的河流,让臭水沟变成村民受益的生态廊道。 由此可见,《新闻联播》从多角度报道了对涉农物质资料的建设、改造成效,既包括党和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又涵盖了农村环境及每户人家的生活条件改善。这就从全方位阐述了涉农物质资料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性。
三、多体裁传播
在《新闻联播》中对于“三农”所报道的形式非常多样,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多样的叙事,达到传播的目的。在所统计的数据当中,占有很大篇幅的便是专题报道与新闻特写,这两种体裁以其充分的叙事,约占所有体裁的一半。
专题报道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等,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其发生发展和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
(一)专题报道
“最美基层干部”就是《新闻联播》的一个典型系列的专题报道,其中有很多篇幅都给到了乡村干部,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一环便在于无数的乡村基层干部。
例如2018年5月5日的新闻,“最美基层干部——吴协恩:矢志乡村振兴谋求共同富裕”,讲述了江蘇江阴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带领村民勇于创新、奋力创优的同时,还努力带动全国各地更多的农村富起来的故事。我们通过例文中的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看到了我们基层干部是如何带动帮扶农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又如何授人以渔帮助农民们传递脱贫的办法。体现出了身为共产党员心怀百姓,身体力行的优秀品质,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
(二)新闻特写
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报道类型——新闻特写。它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例如:2019年2月2日的新闻“李克强在内蒙古考察”:
“1日至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考察……。
……
在卧龙山棚户区,居民们向总理表达了出棚入楼的强烈愿望。李克强说,居住是民生刚需,要急群众所急,政府、居民各方共同努力,加快棚户区改造,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住上新居。他叮嘱当地负责人要全面排查棚户区居民医保、低保情况,保障他们基本生活。
李克强来到热电公司,强调冬季供热是北方地区基本民生。他感谢工作人员春节坚守岗位、辛勤付出,为千家万户送去寒冬里的温暖。
……
这则新闻特写就把李克强总理下乡考察,关心农民生活福祉的细节展现了出来,从农业收成,择业就业到生活保障,住房条件,子女上学,出行便利,李克强总理无微不至的体察到了农民生活所面临的的诸多难题,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的深切关注,还体现出了李克强总理对农民生活能否有所保障的关心。
结束语
专题报道与新闻特写,具有角度细腻、内容详实、情感真挚等共性特点,《新闻联播》以这两种体裁为主要传播手段,辅以消息、通讯、社论、跟踪报道、评论员文章等,充分利用各种体裁的传播优势,全面而真实的进行“三农”问题的传播、记录,能让人民真切地把握我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现状,感受国家进步与发展,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完成传播任务,达到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岳明. 地方电视新闻联播“三农”报道如何创新[J]. 新闻世界. 2013(06)
[2]陈旭鑫,陈昊. 国家叙事:央视《新闻联播》“三农”报道的框架与效应[J]. 电视研究. 2019(03)
关键词:传播策略;“三农”;新闻联播
一、非均匀传播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涉农新闻的分布不平均。有时,在一个月中,可能会集中出现涉农新闻占比高的几天,其余时候占比较低甚至为零。放眼全年,涉农新闻在春季和秋季占比较高。由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涉农新闻在农业生产关键期及某些节日前后会高频出现。
(一)与农业生产相关
首先,涉农新闻会在农业生产关键期高频出现。如图表1所示,1~4月和9~12月的涉农新闻在当月的占比中均超过6%;除3月和4月,其余六个月的涉农新闻在当月的占比超过10%;2月和9月的涉农新闻在当月的占比甚至在15%左右。1~4月是一年中播种的关键时期,9~12月则迎来了全面丰收的时节。在这些月份较高频次地报道与“三农”有关的新闻,可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农民的亲切关怀和对农村、农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让新闻受众感受到田间地头、春耕秋收的魅力。
相反地,一年中的5~7月的涉农新闻相对较少。这段时间内大部分作物尚处于孕穗拔节期,直接报道作物长势的新闻不具有太高的新闻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农”议题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段时间内涉农新闻着重报道了相关路线、方针、政策及引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典型人物,但总的来说,处于“三农”传播的“低谷期”。一系列涉农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台和一大批先进人物的奋发有为,是之后成效、成果显现的基础,因而不同时期的新闻其实有着内在的呼应关系。
(二)与相关节日相关
其次,涉农新闻会在某些节日前后高频出现。如2018年清明节前后,《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均以大篇幅报道了“三农”话题。4月5日的头条新闻从追忆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切入,后将视角引向其曾经创办的革命根据地横峰县。当地22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68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大山腹地,帮助村民增收,村级光伏电站、万亩葛根、油茶等现代农业蓬勃发展;4月6日的头条新闻则以四川蒲江县明月村的“新村民”和邛崃市新民村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例,讲述了四川通过推出一系列“人才兴农,人才强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再如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更是直接使用了“三农”这一表述。9月22日的头条新闻报道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紧接着,次日的头条新闻作为前日头条新闻的延续,报道了总书记的讲话在各地引发的热烈反响。
在节庆期间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全社会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话题,加大爱农、助农、兴农的力度,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提供更强大的合力。
涉农新闻的分布不平均一方面受到客观条件(如作物生长情况、节假日分布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媒体的传播策略密切相关。媒体的传播策略应该适应客观条件的发展,并根据舆论需求、自身立场加以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取得更优的传播效果。
二、多角度传播
在《新闻联播》中,立足于央视国家级的媒体传播平台,对“三农”问题,这个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策略。利用多角度的传播策略,央视《新闻联播》通过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在一個长时间里勾勒出一个相当完整的我国三农事业奋斗历程。大体可分为“人物”、“事件”、“物质”三个大角度。
(一)“人物”角度
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有一类新闻以农民生产生活为中心,专门聚焦“人物”,出现的人物,根据身份划分,大致可划分为国家领导人、农民和基层干部。
“国家领导人” 的新闻,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国家领导人与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与外国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与农民、国家领导人与干部,这一部分以“上层建筑”为抓手,聚焦大方向、总任务;“农民”主要按身份划分,主要分为解放前革命烈士、果农、渔农、农牧民、和农民工,在“农民”角度当中,新闻联播以农业生产、农民的民生发展、农业现代化等为主要切入点,聚焦具体事件,报道产业发展;“基层干部”的新闻以一线干部事迹和干部培训为主,以新闻故事展开,体现出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故事,给人以感动和信心。
(二)“事件”角度
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有一类新闻以农业发展为中心,聚焦“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在这一部分的新闻中,一类聚焦了农产品的进步,出现的往往是优秀的技术人才,比如以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云南师范大学的“超级土豆”团队等;还有一类聚焦了农业与其他国家战略的配合,如“雄安新区”的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的对接、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组合、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交叉和与非盟、东盟、欧盟、印度、巴西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农业贸易往来等;再有一类是聚焦农业生产的新闻,在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进行重点报道,如春耕、防疫、休渔期、秋收、牲畜出栏、假期等等,保证传播的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三)“物质”角度
《新闻联播》中的涉农新闻在涉农“物质”建设、改造上着了较多笔墨,报道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的安排和成果。如2018年4月13日的头条新闻,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等部署安排,从较高层次谈及对农业方面的建设要求。又如在2018年5月6日的《新闻联播》中,“新时代 新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这条新闻报道了宁夏吴忠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整治被农村垃圾包围的河流,让臭水沟变成村民受益的生态廊道。 由此可见,《新闻联播》从多角度报道了对涉农物质资料的建设、改造成效,既包括党和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又涵盖了农村环境及每户人家的生活条件改善。这就从全方位阐述了涉农物质资料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性。
三、多体裁传播
在《新闻联播》中对于“三农”所报道的形式非常多样,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多样的叙事,达到传播的目的。在所统计的数据当中,占有很大篇幅的便是专题报道与新闻特写,这两种体裁以其充分的叙事,约占所有体裁的一半。
专题报道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等,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其发生发展和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
(一)专题报道
“最美基层干部”就是《新闻联播》的一个典型系列的专题报道,其中有很多篇幅都给到了乡村干部,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一环便在于无数的乡村基层干部。
例如2018年5月5日的新闻,“最美基层干部——吴协恩:矢志乡村振兴谋求共同富裕”,讲述了江蘇江阴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带领村民勇于创新、奋力创优的同时,还努力带动全国各地更多的农村富起来的故事。我们通过例文中的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看到了我们基层干部是如何带动帮扶农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又如何授人以渔帮助农民们传递脱贫的办法。体现出了身为共产党员心怀百姓,身体力行的优秀品质,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
(二)新闻特写
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报道类型——新闻特写。它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例如:2019年2月2日的新闻“李克强在内蒙古考察”:
“1日至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考察……。
……
在卧龙山棚户区,居民们向总理表达了出棚入楼的强烈愿望。李克强说,居住是民生刚需,要急群众所急,政府、居民各方共同努力,加快棚户区改造,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住上新居。他叮嘱当地负责人要全面排查棚户区居民医保、低保情况,保障他们基本生活。
李克强来到热电公司,强调冬季供热是北方地区基本民生。他感谢工作人员春节坚守岗位、辛勤付出,为千家万户送去寒冬里的温暖。
……
这则新闻特写就把李克强总理下乡考察,关心农民生活福祉的细节展现了出来,从农业收成,择业就业到生活保障,住房条件,子女上学,出行便利,李克强总理无微不至的体察到了农民生活所面临的的诸多难题,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的深切关注,还体现出了李克强总理对农民生活能否有所保障的关心。
结束语
专题报道与新闻特写,具有角度细腻、内容详实、情感真挚等共性特点,《新闻联播》以这两种体裁为主要传播手段,辅以消息、通讯、社论、跟踪报道、评论员文章等,充分利用各种体裁的传播优势,全面而真实的进行“三农”问题的传播、记录,能让人民真切地把握我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现状,感受国家进步与发展,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完成传播任务,达到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岳明. 地方电视新闻联播“三农”报道如何创新[J]. 新闻世界. 2013(06)
[2]陈旭鑫,陈昊. 国家叙事:央视《新闻联播》“三农”报道的框架与效应[J]. 电视研究.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