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浴室模影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bi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的公共浴室是各样女人们的裸体画组。各样是指她们的体态模样,有臃肿、丰腴的,有纤细、孱弱的。年轻的弹性和年老的松垮。骨架、线条、肤色,都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公共浴室是每个小女孩真正意义上的生理启蒙课堂。我外婆少年时有唱戏的经历,曾跟随戏班子游历各国。她说,日本的公共浴室可有趣,冠名“混堂”,是男女混浴的。可想而知,那种启蒙就更形象和彻底了,呵呵。壮年丰满女人的肤色是那种暗而饱满的黄油色,是对欲望的幽直勾引。要是丰满加健硕的体态就尤为可观啦,趾蹼上青筋的跳动和着红通通的脸庞,总让我这个小小瘦瘦的女孩子心生出自卑来。
  外面的更衣间,总是罩在刺眼白炽灯的光耀里。贴墙贴顶站满墨绿油漆的铁桶箱子,暗绿掉漆的司别灵锁,这是顾客们的储物柜子。大多数的箱子,正脸已裸露出铁锈的斑驳。屋子当中铺满了一排排藤黄的木头椅子,女人们或站,或坐,或侧身蹲着,或趿一双木拖板“铁橐、铁橐”行走,或扭转身子梳着抵达臀部的秀发……一个个不同的姿势,在深墨绿与藤黄木的衬托下,亚洲人的黄白皮肤、黑褐头发,怎么不是一幅活动的油画?不管是晴日的艳红还是阴天的青紫,走进浴室门,就统统都是裕耀堂堂。当然,一旦踏进了水气密布的洗澡间,就不能是油画了,而是切换成一幅朦胧悠远的水彩画。女人们骤变的心事——从明媚到悠远,从油画到水彩画——其实只是生活场景由一间房,到另一间房的镜头切换罢了。
  刚才说了,以前的浴室分为更衣间和洗澡间,更衣间里是气味鼎沸的场所。皮脂气、体味、各色香水、生发油、爽身粉的混杂味道;饭堂大妈的气味、工人的气味、知识分子的气味;有尚未洗澡的人从已经整衣饰发的人身边识趣绕过,是“小心翼翼”的气味;衣服堆里,不用仔细辩识,你就能分得出来“干净的”和“奄脏的”两种气味。记得张爱玲曾经作文“如匪浣衣”,现在想来,如若“匪衣”与“新衣”,还有几件是刚刚上身还能再穿几日的衣裤,这样的所有一大堆衣物搁在一处,又会是怎样的次第了得?
  当时让我最不痛快的就是洗浴时手腕上的皮筋条,那是一道人为的约束。这皮筋条,其实是储物柜子的钥匙牌,拿皮筋穿了绑在手腕上,以便你被热气熏昏了头脑,出来没了方向时可寻着牌的线索找到自己的衣物。时间长了,皮筋外面的裹布经久跳色和挂丝,显出邋遢样儿。也有些人拿它来扎头发,我也觉得比绑在手腕上好。可是我那时是短发,大人们总喜欢叫我绑在手腕上,好像是为了训练我“小心从事”的童子功。
  你不要以为公共浴室是即到等洗的,不是的。等排的时机,往往是妇女们拉家常的绝好地点。赤膊相见的场合,陌生人也有了天然的好感。更何况有些是成群结伴一起来的同事或邻居。你总能在换衣间或是盆浴间,耳朵被灌进现在的菜价几钱一斤、油价多少多少;这位大妈家二姑娘的芳龄,那个大婶单位的厂长姓名。再加上,浴室里有温和的暖气供给,大冬天的时候,趁在外间排队,手上多少做些织物活计,远比家里亭子间舒服哩。我想,那时候的浴室管理人员没有现在人的生意头脑,不晓得所谓的多方位服务,否则,在更衣区隔壁辟一间茶室,一定生意兴兴隆隆。
  客满为患的时候,分两种情况。少些人是喜欢嗑牙蘑菇的,她们的整段生命就是嗑牙蘑菇。另一些,就很宝贝时间了,她们可等不得。于是钻进里面“贴身挨排”:喜欢淋浴的,到大通间,那里有贴墙排列的三四十个淋浴龙头。她们往正在淋浴的人身旁,或湿沓沓的身体背后一站,任由肥皂水溅得一头一脸也不要紧,只为了提醒淋浴者,“后面有顾客呐,您请快一点!”。
  如果挑剔点喜欢盆浴的,盆浴是一小间、一小间的隔间,一般公共浴室中等规模的,不过总共十几来间,数量有限。为了节约时间或是不被后来者据上,那就立在门口,把毛巾什么的在门上挂了,适当地表示“外面有人了,里面的您请快点了!”或是,用随带的脸盆啦、小凳啦先把位置占了,再跑去更衣间换衣。也有些大人先帮小孩把衣服脱了,送她进去霸占门口重地,再自己出来慢慢地该干嘛干嘛。
  现在想来,我是很不喜欢碰到排队的事,一则“等”字磨得人心里痒痒的,加之浴室水气浓重,令呼吸很不顺畅。我儿时是个体弱的孩子,所以,我总央求妈妈提早下班,或拣人少的晚场去公共浴室。再大点的时候,家居条件好了,可以在家里洗浴了,公共浴室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记忆私有物。但当我仔细回味时,想想从前日子里一幕幕挤兑的生活场景,往往挤兑出的,都是普通市民们的聪敏劲哩。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寒冷的冬天,在一个少雪但阴冷的城市里。我从医院里出来就住在外婆家,由外婆照顾着。外婆家是那种老式的房子,南方城市是没有“暖气”这种神奇的东西的。在一年最冷的时节里,外婆用大大的木盆给我洗澡,取暖器散着橙色的温暖的光,令人怜爱的浅粉色皮肤下藏着勃勃生气,然而那样小小的身躯又让人忍不住怀疑它真正的生命力。  小时候我喜欢周末时候淮海路上的灯,曾经我在绚丽的声色光影中看到一个和自己一般大的女孩儿
期刊
记忆像落叶,入土无痕,我怎么也想不起这死者的名字来,我管他叫亭子间先生。   他卖文为生,常差我:“小俊,你替我拿拿稿费。”稿费不多,但那时钱经用,状元楼的包饭桌,一个月才三块钱,他有病,就叫我吃了,胜过今日的鱼翅。   他常去楼下灶披间的男旦家玩,傍晚男旦去戏院,后面跟着些孩子笑他,他回一声“触气”,后来由亭子间先生护送他到弄堂口。  唱小旦的在游艺场占了两个位子,亭子间先生就叫我陪他去看戏,捧
期刊
我国所有城镇,以及一些大都市中,都有一家以至几十家“酱园店”,酱园店既卖酱油、醋、麻油,还卖由鱼肉和蔬果制成的酱状食品,如:虾酱、蟹酱、花生酱、芝麻酱、梅酱、豆瓣酱、辣酱和用酱或酱油腌制的各色酱瓜、酱菜、甜萝卜等。有荤有素,供人们烧菜、调味、下酒和吃粥菜肴。  在古代,没有酱园店的乡村山区,就有小贩们将油、醋以及各种酱制食品挑担奔走。有的敲梆,有的打小锣,也有的高声叫喊,引主妇前来购买。  酱园店
期刊
  
期刊
初到纽伦堡的时候,我对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一点了解,唯一知道的就是在纽伦堡的那场二战后赫赫有名的大审判,这个认知让我心目中的纽伦堡罩上了一层寒冷的铁灰色。  习惯了上海这个繁华城市的我在纽伦堡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纪,满眼的建筑尽是暗红色调。上海到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在纽伦堡成了非常稀罕的事物,反差巨大。  在他乡为异客,虽然时常有些想家,但却并不怎么寂寞。整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在纽伦堡这样一个大
期刊
要在上海混好,必须具备“三金”:沉默是金,承诺是金,人脉是金。   在长长的关系传递链或是硕大的复合关系网中,聪明而实际的上海人大多乐于把自己在这链上、网上的功能发挥到最合适的限度。上海人最大的江湖属性就在于此。  上海人精心构建的人脉,暗藏着一种工于心计而不落痕迹的世故,深谙此道者才会与之亲密接触。    人脉是金  何菲      上海人说,要在上海混好,必须具备“三金”:沉默是金,承诺是金,
期刊
张爱玲对爱情有个充满诗意的诠释: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没错,爱是奇妙的,爱是神秘的,爱是很难有理由来解释的,拿现在时兴的话来说,爱是一种缘分。  缘分到底是什么?缘分就是千年一遇、万年一见,就是千分之一的几率、万分之一的梦想成真;缘分要么不来,要么不请自来;缘分
期刊
每年深秋,总是捉蟋蟀和斗蟋蟀的难忘时光。记得那时候的男孩,如果不玩蟋蟀,就像现在的男人不看足球一样,是很没面子的。所以说到蟋蟀,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过去孩子们为了捉蟋蟀,可以说想千方百计,自然也吃了不少苦。农田里,小河边,墙角下,只要有“瞿瞿”的蟋蟀叫声,都会立即蹲下侧耳倾听,伺机捕捉。那神情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就像猫逮耗子似地全神贯注而且富有耐心。那时捉蟋蟀的基本工具,一般是一只黄书包,里
期刊
《上海日记》:“新上海人”的苦闷与彷徨  文/胡凌虹    “一切都源于我们那么迫切地想要尽快融入上海社会。唉,真的,一切都源于此。”第一篇日记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声长叹,承载着许多言不尽的无奈,回荡着发自肺腑的感慨。与自己一同走出贵州偏远山区,来到上海求学的好友孙世杰变态杀人,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农家子弟全小良,日记成为全小良平复心境的良药,他用日记记录下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求职、恋爱的经历,也折射出
期刊
【常识性错误】    今年3月3日,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式奢侈”蔓延之风该刹!》的文章,报道了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于国内尤其是一些政府的奢靡之风进行了抨击。其中在“政府高消费:办公楼劲刮奢豪之风”一节里,还专门批评了河南一个穷县(区)政府新建的办公区域:“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一个巨大的半球型会议中心如美国白宫气势恢弘,数百亩的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 ”文中还附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