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iawe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无数学者认为忠恕之道是作为仁之方的普世价值观,但讨论“忠恕”就必须了解其在实践当中的意义。孔子的思想中就有关于忠恕之道的贯行,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参考价值。
  一、对“忠”的理解
  忠恕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体现在很多层面。在道德实践中,“忠”之一字的内涵着重体现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统治者层面推行“仁政”使得“天下归心”;二是普通人的层面能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一)天下万民一心
  王道,亦称帝王之道,是以仁德礼义来治理国家和百姓的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其中揭示了王道的几个基本特征。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道德混乱、政治失衡、经济崩壞、礼乐废弃的混乱时期。怀着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孔子对过去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贤德圣王统治时期的政治理论和道德风气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强调了以仁政为政治基础以爱民为基本政治理念的王道理想。他对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抱有极大的不满,内心怀着强烈的救世济民的忧患意识开始奔走于列国一边求学一边完善自己的政治思想。最终形成了“仁德教化”、“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论语·为政》一篇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记载。统治者如果能够心怀仁德之念,施行仁政,就会像天上群星围拱于北极星周围一样,为万民所景仰,为天下所归往。孔子说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在论语中的记载虽然很简短,却包含着更深的道理。做到敬事则可以得民心,节用物力可以使百姓衣食无忧,爱民如子不违农时则兵亦足,国力强盛兵多将广则能让百姓安心生活。五者相互联系,互为支撑; 五者足具,方能治国。
  在更广泛的人群交往中,儒家提倡的是“泛爱众” 的博爱思想。孔子教育弟子 “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是讲作为君子必须有博大的胸怀,能尊重贤者同时也能容纳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论语》中子贡曾问孔子“博施济众”是不是仁,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圣人。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博施济众”已经是“仁”的极致了,甚至古代德主尧舜都达不到这一点。后来的《弟子规》把“泛爱众”的思想进行了扩充: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不分地域、不分种族所有人类相亲相爱的和谐社会。在后世的发展中,儒家学者逐渐将孔孟提出的“泛爱众”思想演化为“博爱”思想,在血缘亲情基础上将爱加以扩展。
  (二)四海之内一家
  曾子说过为人谋要尽忠,这是身为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应尽的责任。在与人交往时要为他人着想,做事尽心尽力。
  在孔子的思想中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从我们自身做起,了解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当中所充当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才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逐渐的扩展到整个社会。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忠的思想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首先,在家庭中从最小的说起,我们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那么就要对父母做到“忠”。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慈孝则忠”,当然作为子女我们要做的就是“孝”。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给父母提供足够的物质财富就是尽孝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所谓“人前尽孝”,就是说我们要时常在父母跟前尽心照顾他们,这才是做到“尽忠”。敬老不是养老,所以孔子认为有的人以养老为孝是不对的,父母能养牲畜也能养,如果不尊敬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两种养不是一样的吗?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内心没有对父母的敬爱,即便是每日锦衣玉食的供养也与养牲畜是一样的。在物质资源都相对贫乏的古代社会,孔子尚且有如此感慨,更不论今日的我们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亲情感情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孔子的观点给我们当代的每个人敲响了警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样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人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时候要做到慈爱。所谓“父慈子孝”,只有做父母的对子女慈爱有加,子女才会对父母尽孝。父母与子女之间是相互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在社会当中我们也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同样要对其他人尽忠。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是找准我们每个人的定位,但无论你的社会定位是什么,都需要“为人谋”。所以就像曾子一样我们也应该时刻反省自身是否对他人尽忠了。孔子以自身的实践在为人师表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孔子对自己的内心发出了疑问,之后自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忠焉,能无悔乎”。爱自己的弟子就要孜孜不倦的教诲他们,任劳任怨的为他们操劳,真心实意的为学生着想。孔子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提供了一个榜样。同样的道理,为人师表应当这样,其他的职业也是一样。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断地可以在新闻里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药物监管、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等。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所缺少的正是对“忠”的思考。如果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当中都能做到反省自身的所应尽的责任,那这个社会就能更加的和谐美好。
  尽到自己的责任,同时尽心为他人着想,这是孔子所说的“忠”的其中一层含义。这是一种对内心的自我拷问,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在实践当中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反省自身,对自己的心态和职责有明确的认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忠”还有一层意思,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帮助他人,是一种成人之美的博大胸怀。在我立足社会以后要尽力的帮助他人也能立足,而在我腾达的时候也能想着去接济他人。这是“忠”更深一层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孔子的思想中有很多体现。之前所说的“泛爱众”的思想就是“忠”的这一层含义,孔子将“博施济众”的思想等同于“仁”,并告诉弟子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圣人。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是万万做不到的。对于我们来说,“忠”所体现的含义更多的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情怀。想要做到“忠”,不一定要有“达者兼济天下”的胸怀,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捉摸的事物。只要心中存着善念,一心为他人着想,就能做到“仁”。   二、对“恕”的践行
  我们知道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提出了“泛爱众”的思想,虽然孔子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将爱扩展到万物的层面,但在孔子的思想中也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
  (一)推己及物
  《论语·述而》中曾记载孔子钓鱼用鱼竿而不用渔网,打猎的时候不会射在巢中未长大的鸟。在当时物资比较贫乏的时代,孔子的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节物爱物、取物有道的典范。《礼记·祭义》当中记载孔子所说的一段话: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將孝道与时令联系在一起,体现的还是节物爱物的思想,如果不按照时令去砍伐树木或打猎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孟子·尽心上》将爱物的思想明确化: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自己的亲人就能够爱其他众人,爱其他人再向前推进就是爱惜世间的万事万物。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基础上构建出亲亲思想进而发展到仁爱万民,这是“仁”的思想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最终由“仁民”升华到世间万物。“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我都知道,孟子之所以提出这一句论断并不是男权思想,而是因为君子面对有生命的东西是内心存在着敬畏,不忍心看着他们在自己眼前死去;听到动物的死前的哀鸣,不忍心再去吃他们的肉。所以君子爱惜生命不会轻易杀生,这是“君子远庖厨”的真正原因,是仁爱万物的体现。
  到了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进一步将爱物的思想明确推及到鱼虫鸟兽。他在自己的《春秋繁露》中明确的提出“仁”的范围不仅仅要包含所有的人类,同时也要包含鸟兽鱼虫。他认为仁的本质要求是爱人,但没有广博的胸襟去爱人以下的鸟兽鱼虫的话,怎么能称之为仁者呢。
  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继承了爱物的思想,并作出自己的理解。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将世间万事万物都视为自己的同胞。这是一种包容万物的伟大情怀。同为北宋时期的二程言: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意思是仁者将天地万物看做一个有机生命组成的整体,里面包含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所有的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人不仅要爱人,还要爱惜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
  明朝的儒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爱物的思想,并对为何爱物做出探讨。万历年间任兵部主事的袁了凡认为,仁者之所以要爱惜物命,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一心求仁的人只有爱惜万物才能达到仁的境界;一心想要积德的人,也需要以此来积德。
  (二)推己及人
  离开家族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上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途径、方法与准则,即恭、宽、信、敏、惠。这五种思想品质是指导社会实践的良方。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实践仁道的方法,如仲弓问仁时,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于“仁”的明确定义,在孔子看来“仁”和“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同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也可以用在这里,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想,符合“恕”的含义,也是实现“仁”的基本手段之一。
  《中庸》说: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将忠恕结合在一起进行阐述,意思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但在之后的论述中更加强调的是家庭伦理方面的关系。但由此可以推及到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孟子》中关于恕道的理解,将“恕”作为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手段,“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只要按照孔子所说的“恕”的要求,凡事推己及人,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就离仁道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中华书局,2007.
  [2]杨伯峻.论语释注[M].中华书局,2006.
  [3]陈来.中国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新疆积极利用地缘和资源等方面的禀赋优势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同时当前对外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因素增加,如何提升新疆外贸竞争力,本文进行了客观分析并结合实际给出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外贸进出口结构;现状分析;参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从贸易对象看,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逐步增加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
期刊
摘要:音乐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敏锐的听觉能力可以准确的把握住音乐信息,并形成对音乐的感觉。相比较来看,内心听觉对演奏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能够认识其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也是演奏家的一门必修课。本文章将通过聆听、想象、实践与记忆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论证,研究内心听觉能力的形成途径。  关键词:内心听觉 音乐信息 音乐感觉 形成途径  对于演奏而言,音乐是听觉上的享受,音乐艺术以听
期刊
摘要: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的成功夺冠不只是女排队员的胜利,同时与辛勤工作的教练团队也息息相关,他们为女排的成功夺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场下他们认真研究每个对手的进攻战术和特点,在场上通过高质量的临场指挥为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进行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冠军。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国女排教练团队的分工以及个案分析,揭示中国女排教练团队的训练特点。  关键词:训练特点 中国女排 教练团队  1.研究方法  
期刊
摘要:陇西李氏文化是一种承袭千年的家族文化,也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陇西李氏文化作为历久弥新的家族文化,对当地社会的、文化的、经济和心理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调查希望通过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充分了解陇西李氏文化的文化形态,探索并归纳其文化功能。  关键词:文化功能理论;文化变迁;文化场域 ;李氏文化  绪论  一、调查背
期刊
摘要:萨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康德的影子,是对康德自由的继承和发挥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层面上是形而上学的,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自由实践,属于知识论和认识论范畴。而萨特的自由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他不仅要实现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这种自由观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实现存在的自由。  关键词:萨特;康德;自由;本体论;认识论  出版于1943年的《存在与虚无》这本巨著,标志着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建
期刊
摘要:作为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君主之一,伊丽莎白一世所统治的时代也跻身英国最辉煌的时代之列。然而,她即位初期,面临着混乱的国内政局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尤其是宗教矛盾的激化,使得英国处于分裂的边缘。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政策不仅使英国避免了宗教内战,还为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关键词:伊丽莎白一世;宗教政策;英格兰  一、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前英格兰的宗教概况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前的英格兰
期刊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导致城市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问题。其中,由于地面的雨水滲透性不断降低,严重改变原有地表径流的水系结构,从而致使城市化区域的涵水、保水、渗水、滞水能力不断减弱,城市道路雨水问题日益突出。当降雨发生时地表径流总量、雨水汇流速度与城市化建设之前相比大幅增长,从而使雨水迅速在地表聚集形成径流造成洪灾,严重影响
期刊
如今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对健康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买保险便成为了很多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保险产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归根结底有两种类型:到底是买消费型还是买返还型。总体来说,消费型保险产品保费低、保额高,但不出险的话保费就是打水漂;返还型保费高,到期能连本带利返还,有的甚至可以当养老金一样按月取出来。这样看来貌似返还型保险很划算,那么返还型保险到底值不值
期刊
摘要:小额诉讼作为一种独立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之外的新颖程序,正式入法后被寄予厚望,但在司法实践中,其提高诉讼效率、推动民众接近司法方面作用并不明显,而现实运行中也面临许多矛盾,其中有其制度自身的设计缺陷原因,也与社会历史、司法制度等相关。本文将就小额诉讼制度在实践中启动主体、救济程序方面的问题做简单探析,并就其可能解决途径给予浅显建议。  关键词:小额诉讼 启动主体 救济程序 诉前调解  一、小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旅游来缓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放松自己,享受生活,所以各大应用商店都出现了很多用于旅游的App。  关键词:旅游APP;经济发展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  科技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也越来越多样化。智能手机的出现,带出了手机应用程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pp的出现。旅游App使旅行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