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团省委的成立及斗争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驻陕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公开追随蒋介石反共,使陕西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暂时遭到失败而转入低潮。在白色恐怖的严重威胁下,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陕西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共陕西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高举革命的大旗,在陕西和陕西边界地区燃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烈火。
  冯玉祥反共后,使已经公开的中共陕甘区委和共青团陕甘区委难以开展活动,骤变的革命形势迫切需要成立新的党组织来继续领导陕西的革命斗争。1927年5月,党的五大后,中央决定撤销中共陕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中共陕西省委。
  1927年7月上旬,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红埠街9号秘密成立,因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未能召开党的全省代表大会,由中央指定的省委成员与中共陕甘区委共同商定,省委设正式委员13人,候补委员5人。耿炳光任书记、李子洲负责组织、崔孟博负责宣传、魏野畴负责军事、亢心栽负责农运。省委建立后为适应大革命后期的形势,决定将党的活动转入秘密状态,为减少省委与下级组织的直接联系,将全省划分六路,由省委委员做特派员,分赴各路指导工作。
  1927年7月7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在西安成立。正式委员11人,候补委员5人。张金印任书记、程士诚任组织部主任、李畅英任宣传部主任。共青团陕西省委成立后,制定了《共青团陕西省委组织及办事细则》。同中共陕西省委一样,也将全陕划分为7路,每路设1名特派员指导工作。团省委11名正式委员,除3名常委和秘书主任外,其他7人均分任各路特派员。
  大革命失败后,陕西各级中共党组织都遭受损失,在这紧急关头,陕西省委于1927年7月20日派李子洲前往武汉,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1927年9月26日省委在西安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又称“九二六会议”)。省委常委李子洲在会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央对陕西工作的指示,会议还通过了《组织工作决议案》,响亮地提出“党到农村中去!”“党到军队中去!”“一切同志归支部!”“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会议决定加紧整顿和恢复各级党组织,在农村准备武装起义。
  九二六会议是中共陕西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革命的重要关头制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开始了策略上的转变,成为陕西地区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为了贯彻中央精神,检查九二六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2月,陕西省委先后召开了五次全体委员会议。陕西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后,团省委于1927年10月1日在西安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表示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共陕西省委扩大会议的新政策,这次会议在陕西青年运动的紧要关头,正确规定了陕西团的工作重心和陕西青年运动的基本方针。此后团省委又先后召开了第二、三次全体会议,总结陕西青年运动的经验教训,加强了对各地团组织的指导作用。
  在此期间,省委、团省委加强黨的组织建设工作,使全省党团组织有了很大发展。1927年7月省委成立时,全省有市、县委7个,区委2个,省支部20个(包括军队支部4个,兰州、平凉、宁夏、导河支部各1个),共有党员2177人。到1928年2月,市、县委增加到11个,党员总数由1927年9月的1681人发展到近3000人。仅渭南华县、固市党员人数即发展到近1400人。1927年10月,省委还派刘甲三等去汉中建立陕南特委,1928年4月在绥德成立陕北特委。团省委一经成立也便着手整顿、恢复、健全组织,吸收了一批革命低潮中坚定的优秀青年入团,到1928年4月,全省有26个县市恢复和建立团组织,团员猛增到3678人。
  1927年10月,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和省委九二六会议精神,陕西省委、团省委领导的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首先在清涧爆发。同时,中共陕西省委加强了对学生运动的领导,在省委和学校较多的县和县委设立了学生委员会,直接帮助团组织指导学生运动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使西安、三原、渭南等地学生运动再次活跃起来,广大学生重新投入反帝反腐败教育的斗争。
  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团省委又领导了西北地区最大的、军民联合的武装暴动——渭华起义。为了策应渭华起义,形成全陕暴动的局面,根据省委的指示,团三原县委积极配合中共三原县委于1928年4月下旬成功地发动两万多农民参加“交农”围城斗争,随后泾阳、礼泉、旬邑、淳化、咸阳、永寿、澄城等地也先后发动了以“交农”围城为主要方式的农民起义。旬邑、淳化的起义农民还攻进县城,建立苏维埃政权。麟游在国民党军中的一个中队举行起义。省委、团省委领导的这些武装起义和“交农”斗争,是领导武装斗争的初步尝试,由于缺乏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虽然只有少数斗争条件较成熟,取得了成功,但都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西劳苦大众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教育了广大群众,锻炼了党的队伍,为后来创建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群众基础。
其他文献
赋话是赋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赋学批评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赋话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尤其对了解与研究赋学文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律赋创作首重破题。作为科场应制文体,其破题、审题对士子而言极其关键。律赋的创作必须因题制赋,制题要紧紧围绕赋作展开,扣紧题旨,欲使律赋创制切合题意,其核心是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方可诠题。律赋的又一根本特征是注重用韵。律赋,用韵之工是其根本所在。赋话论著不仅对律赋的偶对技巧、形态特征、艺术风格进行了全面的探析,而且对律赋的渊源嬗递、审美标准、鉴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婚姻法》的宣传贯彻,要求各地党委政府采用办民校、读报组、黑板报、集会等方式,在全省城乡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号召广大妇女群众以《婚姻法》为武器,同封建婚姻、家庭里的封建势力及各种不合理现象作斗争。1950年10月陕西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把
陕东、陕中国统区的解放,是西北野战军通过1948年的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和1949年的春季攻势等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实现的。  1948年9月13日至22日,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在澄城县雷家庄举行第三次扩大会议,总结半年来的新区工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西北的实际,具体研究制定新区政策和秋季作战方针。彭德怀主持会议,张德生作《关于新区地方工作》报告。会议确定了西北野战军目前的作战方针,并从政
研究发现,绥化市、齐齐哈尔市、伊春市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流入率低和人口规模减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庆市、鸡西市、黑河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七台河市经济集聚超前于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率对人口增长拉动作用乏力是其背后的原因。振兴龙江经济发展,必须重塑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增加绥化市、齐齐哈尔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降低伊春市的城乡储蓄率,提高经济活力;加大大庆市、鸡西市、黑河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七台河市的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历经湘江之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突破腊子口等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根据从当地找到的过期报纸《大公报》《晋阳日报》《西京日报》上,获悉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仍然存在的消息,毛泽东果断地提出到陕北去。中央决定将北上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
《李益墓志》的发现,使李益的家世生平问题逐渐清晰,此前一些不甚明确或有争议之处,随着李益家族其他成员墓志资料的刊布,都有逐步获得解决的可能。李益父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李虬,而李益父子墓志同时证明,李益父亲为李存,非李虬。据《李益墓志》,李元翊应为李益长子,李当为次子。说明李益应有五子,而非四子。其籍贯为陇西狄道,李氏墓志也有作陇西成纪的,其实同“狄道说”并不矛盾。李仲翔之孙李尚,为成纪令,从狄道迁徙到成纪,故狄道或成纪,皆可视为其祖籍所在。所以,李益祖籍陇西,占籍郑州,致仕后生活在洛阳,去世后
杨步浩(1905-1977),男,陕西怀远(今陕西横山)人。10岁起就给地主揽工,随后逃荒到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落户。村子解放后他分到窑洞和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村干部。他积极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先后被评为延安县劳动英雄、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模范、全国甲等劳动模范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彻底改变了杨步浩一家人的命运,也结束了他的苦日子。从此,勤劳的杨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坚持革命的伟大尝试,先后组织领导了清涧、渭华、旬邑、淳化等武装起义,创建了渭北游击队、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九军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等革命武装,创建了渭北、陕甘边、陕北、川陕(陕南苏区)、鄂豫陕和陕甘等革命根据地,为我们党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渭北革命
七十一年前,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中共陕西省委积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领导全省人民参军参战,捐献武器,订立爱国公约,拥军优属,开展劳动竞赛,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成立领导机构和订立爱国公约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
杨育才(1926-1999),男,陕西勉县人,1926年生于陕西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很快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因机智勇敢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作“飞毛腿”“大力士”“小诸葛”。在金城战役中,他带领侦察班歼灭李承晚军的精锐师团“白虎团”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