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6种语言文字出版的《红色新闻兵》,曾被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它的作者是旅居美国17年却不入美国国籍的中国人,李振盛。该画册从他40年前拍摄并珍藏的3万多张底片中挑选出285张照片汇编而成。《美国摄影》杂志总编大卫·舍诺尔曾撰文称它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摄影画册之一”,是20世纪“一个时代的见证”。
近日刚刚从伦敦和土耳其参展回来的李振盛在自己北京的家中接受了BQ的专访,尽管长期旅居海外,这位72岁的老者一张嘴还是带出浓浓的东北“大碴子味儿”。四十多年前,作为《黑龙江日报》的摄影记者,在当时全国报纸“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报道律令下,暗自拍摄了许多破“四旧”、抄家、批斗和武斗的“负面”照片,并将这些所谓“负面”底片先后藏在办公室资料柜夹层和家里的地板下。被抄家时,这些底片躲过一劫……
岁月流转,风云变幻。这些照片终于和他一道“幸存”了下来,并为世人所知。如今,任何一个不愿面对或不明就里的人,站在这些黑白映画前,都会重新修正自己从历史教科书中所得来的关于那场运动的认知,所谓的“十年浩劫”究竟是多么地酷烈与荒诞!历史,是胜利者写就的。而在那场之于亿万国人谁都难言“胜利”的运动中,历史在日后的书写则注定了困难重重……好在,当时的新闻摄影成了日后的历史剪影。照片就在这里,为历史立此存照。历史就在那里,因照片不言自明。
相较于这些照片,我们的文章一样显得无足轻重。文字价值所在恰是揭示,为何当历史选择了李振盛为自己“拍写真”时,后者可以胜任。他曾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国内、国际两位大师的指导与教诲。“我首先要感谢吴印咸老师,1961年他来到我所在的长春电影学院为我们讲课时说,‘摄影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还应当是历史的记录者’。这一教诲成了我日后用照片为历史存真的原动力。”李振盛说。他还感谢吴老师之于他们学习摄影严谨的指导,“特别是构图能力”。比如模仿摄像机摇镜头而来的“接片”摄影技术,李振盛拿起相机就可以轻松地在半空中划出一条基准的“虚拟线”,而在当时,他的同事拿着新领的禄来相机,依然无法学着李振盛的样子如法炮制。
知识技法的掌握,本是一名摄影记者职业要求的应有之义。只是将这一良能的习得,放置在“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因其难能,尤显可贵。1960年,有关部门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名为《资产阶级形形色色展览会》“内部展览”,“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卡蒂埃·布勒松的作品也在其中 1958年,作为法国共产党党员的布勒松应邀到中国拍摄反映“大跃进”的照片。展览的主旨本在批判,但李振盛的“逆向思维”却从“反面教材”中悟出了什么,“其中有一张立幅,画面中的墙上刷着‘总路线’口号,中景是一个小孩背着书包划着墙走过,前景是一个老者拿着旱烟袋相向而行。整个空间大标语一字没遮一字没挡,构图真绝。后来这样的构图方式在我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当‘决定性瞬间’出现了,你就要抓住。”
有了四十年前的“神交”,谁又能想到2003年96岁高龄的布勒松在看到了《红色新闻兵》的画册后主动约见当时在法国办展的李振盛?当李振盛把16页早已泛黄的参观摘记资料给布勒松看时,大师说,“半个世纪以来,你和我在东西方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国度里各自实践着‘决定性瞬间’理论,我们都在用镜头为历史留下见证”。
1966年9月13日,哈尔滨三十万群众在红卫兵广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誓师大会
1966年10月5日,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宣传毛泽东思想,高唱“忠字歌”,大跳“忠字舞”
1966年4月25日,文革爆發前夕文艺舞台上出现火药味很浓的“女民兵”舞蹈节目
1966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第五次检阅150万红卫兵,革命小将们把见到毛主席的“最最幸福的时刻”记在《毛主席语录》扉页上
1967年6月25日,非洲佐力巴歌舞团应邀来华演出,黑人演员在演唱“红歌”
红卫兵:高唱“忠字歌”,大跳“忠字舞”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上,史学家往往将红卫兵分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定义。广义的红卫兵泛指为自己系上红色袖标的各种民间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军事院校的学员和机关、文艺团体的从业者等。狭义的红卫兵则是指大学和中学里青年学生所自发组成的学生团体。之于后者,手拿红宝书,臂戴红袖箍,脚下解放鞋,身上绿军装,腰间再束上明显与年龄不符的武装带,是他们的“经典装束”。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新闻兵”李振盛,当时他已经是《黑龙江日报》的摄影记者了,“在采访中我发现臂戴红袖标的人可以自由拍照,我想尽办法要搞到一枚红袖标,先是向印刷厂工人造反团借一枚‘赤卫队’用于采访,后来我发起成立仅有七个人的‘红色青年战斗队’,从此采访畅通无阻”。他说。
1967年7月16日,哈尔滨群众在松花江上举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一周年活动
1969年8月11日,牡丹江印刷厂工人正在装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1968年7月16日,哈尔滨万人隆重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两周年,游泳健儿下水前手捧“红宝书”学一段“最高指示”
1966年6月15日,李振盛在“文革”初期的自拍像
“毛语录”:向“红太阳”献出忠心
如果说《毛主席语录》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书籍,恐怕没有人可以否认。在那个年代,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红宝书”。“早请示、晚汇报”这样形式主义的做法就出现在“文革”初期,之后结婚领证甚至是图中健儿游泳前也要拿出“红宝书”颂读学习,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当时对《毛主席语录》还要讲用, “讲用”——文革语汇,现在语法上讲不通。就是说学习毛主席著作,不仅要宣讲,还要应用,讲解如何学习,运用毛主席语录,汇报心得体会。
李振盛
1963年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在《黑龙江日报》做记者20年,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执教15年
1987年“文革”组照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最高奖“系列新闻照片大奖”1996年应哈佛大学邀请赴美访问讲学,旅居纽约
2003年英国菲顿出版社以6种文字出版《红色新闻兵》,被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荣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
2005年被评为自1855年以来150年间“世界54位新闻摄影大师”,2006年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牛津大百科《牛津摄影指南》单独列入“李振盛”词条
李振盛先后与国际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罗伯特·卡帕举办作品联展;美国多所大学相关专业选用《红色新闻兵》作教科书
《让历史告诉未来》环球影展在50多个国家/城市巡展,国际观众数超过200万人2012年9月先后应邀参加伦敦12位国际摄影大师邀请展和土耳其布尔萨国际摄影节5位摄影大师邀请展这一张是有感于我学了电影却没搞上电影。我每次采访结束会检查下相机,保证还留一张底片,135的能留两张,120的能留一张,确保回报社路上如果有突发情况能应急。当时也是阿Q精神,我把电影门类四个职业编剧、导演、摄影还有演员集于一身,就摆了这么个造型。普雷基(Robert Pledge,美国Contact新闻图片社共同创始人兼总裁)在编《红色新闻兵》时看了我三万张底片,看了五遍,当他发现这张底片时兴奋地跳了起来。女儿看到后,说这是“露点照”,不同意选进书里。普雷基为这事劝了我三个月,他说这是能受到世界赞扬的照片。后来《光圈》杂志评论说,“李振盛为什么能拍到完整的‘文革’,这张照片给出了答案……”有时候,别人鼓励自己很重要,自己鼓励自己更重要。 ——李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