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一线教师有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其中最为突出的当首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问题。老师们有这样的困惑: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转变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面对这些问题和困惑,我们认为: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走出怕讲不完、讲不透、讲不深、讲不懂、讲不够的误区,认真钻研教材课标,吃透新课程的精神,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认真考究讲课艺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走出误区,提高讲课艺术,提高教学效益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的改革,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从“教书匠”、“传声筒”向“引导者”、“指路人”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形象地说教师应该由“演员”变为“导演”,作为导演,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创设出一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融入到情境中主动探索,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构建出有自己个性化特色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前那种“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而要像导演把演出的时间和空间切实的让给学生这个演员的角色,只有演员表现好了,整出戏就算真正的成功了!
二、树立新课程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倡导的是: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由专才教育观向通才教育观转变。教师不能再以“讲得详不详,对不对”为教学导向,也不能单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教师应当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导向,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师应该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而不是特别强调教师讲得怎么样。有人认为: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到多少分钟作标准来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因为教师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讲嘛!
当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李英姿老师说:“新课改要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那么我在哪儿呢?我又能干什么呢?这是一开始我有点想不通的地方。”她还说:“从情感上来说还是有点舍不得,比如我精心准备了一节课,总共才40分钟,还要搞学生活动,还要活动得充分,而且活动得有效,让学生分出一大段,我心理是很不甘心的,我觉得把准备的内容都讲完,讲不透我也不痛快……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段茫然的感觉,但通过学习,探索,实践,终于明白:每一个老师面对新课改,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
是的,面对新课改,老师们都有一个适应和蜕变的过程,特别是老教师更是有一种教学惯性,总觉得放心不下学生,总觉得自己讲不深,讲不透、讲不全就会害了学生。教学依然面面俱到,一讲到底,一讲畅快,有的时候即使组织了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但习惯上还是把学生活动的内容老师自己再重复一遍,这样效率是不高的。
教师们真的要改变教学行为,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一讲到底。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大家总结出了“三不讲原则”:一是学生自学可以完成的不讲;二是探究思考可以实现的不讲;三是互动交流可以解决的不讲。这三不讲原则就很好的告诉老师们要放心学生,在教学行为上好好考究讲课艺术,真正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吃透新教材的具体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不必要把新教材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的旧教材的内容按照原有的要求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教师认为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做到不唯教材,但要重视教材的利用,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有的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把新教材简单的处理成老教材+新教材,无形中增加了教学时间。有的老师在备课方面,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以及教材不够深入,不能够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在没有分清主次、轻重的情况下就进行教学,很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我们认为:一线教师,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二是在模块教学中要了解本模块的内容结构体系,理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出单元内课文之间的关系,寻找出课文内框题之间,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中观上把握教材。只有全面把握好教材,我们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强。(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
(责任编校:赵申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走出误区,提高讲课艺术,提高教学效益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的改革,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从“教书匠”、“传声筒”向“引导者”、“指路人”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形象地说教师应该由“演员”变为“导演”,作为导演,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创设出一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融入到情境中主动探索,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构建出有自己个性化特色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前那种“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而要像导演把演出的时间和空间切实的让给学生这个演员的角色,只有演员表现好了,整出戏就算真正的成功了!
二、树立新课程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倡导的是: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由专才教育观向通才教育观转变。教师不能再以“讲得详不详,对不对”为教学导向,也不能单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教师应当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导向,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师应该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而不是特别强调教师讲得怎么样。有人认为: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到多少分钟作标准来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因为教师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讲嘛!
当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李英姿老师说:“新课改要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那么我在哪儿呢?我又能干什么呢?这是一开始我有点想不通的地方。”她还说:“从情感上来说还是有点舍不得,比如我精心准备了一节课,总共才40分钟,还要搞学生活动,还要活动得充分,而且活动得有效,让学生分出一大段,我心理是很不甘心的,我觉得把准备的内容都讲完,讲不透我也不痛快……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段茫然的感觉,但通过学习,探索,实践,终于明白:每一个老师面对新课改,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
是的,面对新课改,老师们都有一个适应和蜕变的过程,特别是老教师更是有一种教学惯性,总觉得放心不下学生,总觉得自己讲不深,讲不透、讲不全就会害了学生。教学依然面面俱到,一讲到底,一讲畅快,有的时候即使组织了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但习惯上还是把学生活动的内容老师自己再重复一遍,这样效率是不高的。
教师们真的要改变教学行为,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一讲到底。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大家总结出了“三不讲原则”:一是学生自学可以完成的不讲;二是探究思考可以实现的不讲;三是互动交流可以解决的不讲。这三不讲原则就很好的告诉老师们要放心学生,在教学行为上好好考究讲课艺术,真正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吃透新教材的具体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不必要把新教材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的旧教材的内容按照原有的要求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教师认为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做到不唯教材,但要重视教材的利用,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有的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把新教材简单的处理成老教材+新教材,无形中增加了教学时间。有的老师在备课方面,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以及教材不够深入,不能够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在没有分清主次、轻重的情况下就进行教学,很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我们认为:一线教师,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二是在模块教学中要了解本模块的内容结构体系,理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出单元内课文之间的关系,寻找出课文内框题之间,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中观上把握教材。只有全面把握好教材,我们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强。(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
(责任编校:赵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