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儿子和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玩,我站在一边旁观。
有个叫明明的小朋友突然急急地跑出游戏圈,站在路边就开始小便——呵,这小子被尿憋急了,竟随便撒啊!
这时,儿子也从游戏圈里跑了出来,没有跑向我,而是跑向了刚才明明小便的地方——莫非他也憋了尿,要随地小便?
果不其然,儿子迅速解开了裤子上的扣子,看来真是来“随便”的。
我立即跑到儿子跟前,阻止儿子,并拉着儿子去不远处的公厕里方便。儿子显得很不情愿,委屈地问我:“为什么明明能在路边尿,我不能?”
我反问儿子:“在路边尿尿的是什么呢?”
儿子说:“小狗。”
“在路边尿尿的是小狗”这个结论,是我和儿子眼见所得——有一天早晨,我和儿子在花园里散步,前面有一只小狗,站在路边就尿。儿子发现了,就喊:“狗狗在路边尿尿。”
于是,我就给下了个“在路边尿尿就是不知羞,是小狗”的结论——我平时比较注意培养儿子“不随便”的习惯,所以想用不知羞的小狗来警示儿子不要学狗狗那样“随便”。
儿子虽然知道“随便”不好,可有时也经不住“随便榜样”的示范,会跟了去“随便”,就像这一次。看来“不能随便”的意识在儿子的脑海里还是在摇摆,并没有变成坚定的意志。因此,对儿子进行“不随便”的教育还得深入进行。
有人会认为,小孩子不就在路边尿一泡嘛,打小人人都这样,想尿就尿呗,这有什么?
其实,小孩子“想尿就尿”的习惯并不好,或者说是很有危害的,前不久不是有新闻嘛——
在地铁上,有个小孩儿想尿,结果大人就让他“随便”,其他乘客不满意了,劝阻,结果乘客和孩子的父母发生了争执,吵成了一团,还差点儿打起来。
这则新闻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家教信息呢?那就是,我们做大人的,应该与时俱进地做好家教工作,以前的小孩子是可以“随便”,那是因为大家的公德意识不强,维权意识不高造成的,所以小孩子“随便”似乎是个无所谓的事。可现在不行了,整个社会都非常盼望公德意识的提升,小孩子在公共场合“随便”越来越成为公众眼里“没有公德意识,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于是社会对孩子“随便”的容忍度降低了,大多持排斥态度。
在大家都讨厌小孩子“随便”的大气候下,咱再不注意纠正孩子“随便”的坏习惯,并培养孩子“不随便”的好习惯,就是脱离社会公德的要求,纵容孩子做与社会正面评价相抵触的“反社会”行为,说到底,“随便”害处大呀!
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不随便”的孩子,我给儿子不断强化“公共场合不随便”的意识。
比如有一次,在儿童游乐园里,儿子玩得正高兴,突然想要小便。
妻子给儿子出主意:“你出来小便,门票就作废了,想玩还得重新买票。这样吧,你去那个假山后边尿,然后继续玩就行了。”
我觉得妻子为了省钱,给儿子出了个馊主意,于是否定。然后我把儿子从游乐园里领出来,去了旁边的洗手间方便——纵然是门票作废,我也要坚持“公共场所不能随便”的意识,钱的事小,德的事大。
通过我的坚持,“在公共场所不随便”渐渐成了儿子严格遵守的规矩,他有了“随便”可耻,不“随便”光荣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的孩子,绝对不会是小狗的级别了。
当然了,小孩子的控制能力差,在乘坐大巴车或是地铁等这样的“密闭”交通工具时,难免会“尿急”,你总不能为了让孩子“不随便”而憋到尿裤子吧?
是的,如果孩子在这些场合“急着尿”,那是不能“硬憋”的,咱得事先有准备——每次乘坐大巴,我都会带上一些方便袋,如果儿子急着尿,大巴车又不能停,我就让儿子“冲袋方便”,这虽然不是最优的方法,但也是次优的选择,比起直接尿在车厢里要文明得多。并且,这种次优选择可进一步让孩子加强“不随便”的意识。让孩子从小具有这种意识,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好习惯,还会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做文明人的种子——“不随便”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一个体面人。
〔编辑:冯士军〕
有个叫明明的小朋友突然急急地跑出游戏圈,站在路边就开始小便——呵,这小子被尿憋急了,竟随便撒啊!
这时,儿子也从游戏圈里跑了出来,没有跑向我,而是跑向了刚才明明小便的地方——莫非他也憋了尿,要随地小便?
果不其然,儿子迅速解开了裤子上的扣子,看来真是来“随便”的。
我立即跑到儿子跟前,阻止儿子,并拉着儿子去不远处的公厕里方便。儿子显得很不情愿,委屈地问我:“为什么明明能在路边尿,我不能?”
我反问儿子:“在路边尿尿的是什么呢?”
儿子说:“小狗。”
“在路边尿尿的是小狗”这个结论,是我和儿子眼见所得——有一天早晨,我和儿子在花园里散步,前面有一只小狗,站在路边就尿。儿子发现了,就喊:“狗狗在路边尿尿。”
于是,我就给下了个“在路边尿尿就是不知羞,是小狗”的结论——我平时比较注意培养儿子“不随便”的习惯,所以想用不知羞的小狗来警示儿子不要学狗狗那样“随便”。
儿子虽然知道“随便”不好,可有时也经不住“随便榜样”的示范,会跟了去“随便”,就像这一次。看来“不能随便”的意识在儿子的脑海里还是在摇摆,并没有变成坚定的意志。因此,对儿子进行“不随便”的教育还得深入进行。
有人会认为,小孩子不就在路边尿一泡嘛,打小人人都这样,想尿就尿呗,这有什么?
其实,小孩子“想尿就尿”的习惯并不好,或者说是很有危害的,前不久不是有新闻嘛——
在地铁上,有个小孩儿想尿,结果大人就让他“随便”,其他乘客不满意了,劝阻,结果乘客和孩子的父母发生了争执,吵成了一团,还差点儿打起来。
这则新闻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家教信息呢?那就是,我们做大人的,应该与时俱进地做好家教工作,以前的小孩子是可以“随便”,那是因为大家的公德意识不强,维权意识不高造成的,所以小孩子“随便”似乎是个无所谓的事。可现在不行了,整个社会都非常盼望公德意识的提升,小孩子在公共场合“随便”越来越成为公众眼里“没有公德意识,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于是社会对孩子“随便”的容忍度降低了,大多持排斥态度。
在大家都讨厌小孩子“随便”的大气候下,咱再不注意纠正孩子“随便”的坏习惯,并培养孩子“不随便”的好习惯,就是脱离社会公德的要求,纵容孩子做与社会正面评价相抵触的“反社会”行为,说到底,“随便”害处大呀!
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不随便”的孩子,我给儿子不断强化“公共场合不随便”的意识。
比如有一次,在儿童游乐园里,儿子玩得正高兴,突然想要小便。
妻子给儿子出主意:“你出来小便,门票就作废了,想玩还得重新买票。这样吧,你去那个假山后边尿,然后继续玩就行了。”
我觉得妻子为了省钱,给儿子出了个馊主意,于是否定。然后我把儿子从游乐园里领出来,去了旁边的洗手间方便——纵然是门票作废,我也要坚持“公共场所不能随便”的意识,钱的事小,德的事大。
通过我的坚持,“在公共场所不随便”渐渐成了儿子严格遵守的规矩,他有了“随便”可耻,不“随便”光荣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的孩子,绝对不会是小狗的级别了。
当然了,小孩子的控制能力差,在乘坐大巴车或是地铁等这样的“密闭”交通工具时,难免会“尿急”,你总不能为了让孩子“不随便”而憋到尿裤子吧?
是的,如果孩子在这些场合“急着尿”,那是不能“硬憋”的,咱得事先有准备——每次乘坐大巴,我都会带上一些方便袋,如果儿子急着尿,大巴车又不能停,我就让儿子“冲袋方便”,这虽然不是最优的方法,但也是次优的选择,比起直接尿在车厢里要文明得多。并且,这种次优选择可进一步让孩子加强“不随便”的意识。让孩子从小具有这种意识,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好习惯,还会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做文明人的种子——“不随便”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一个体面人。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