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加持下,国家和社会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被提出,以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职业人才培养的使命,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文阐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发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研究“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素养理念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到“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当具有适 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学生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理念的驱动下,各类教育专 业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 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在教育界被提出并 在上海市部委属高校和市属高校研究实践,一段时间内取得 卓越的效果,其后被各教育机构推广,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 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响应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 “科学素养”教育理念的号召,也开始研究和发展“课程思政”,但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一些问题。其一, 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重点学校起步慢,对“课程思政”理论理 解较浅薄。其二,高职院校本校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理念, 没有很好地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方式“,课程 思政”的师资力量匮乏。其三,缺乏完善的鼓励和协同机制, 导致“课程思政”改革进展缓慢等。高职院校需要合理解决 这些问题,直面挑战,争取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有所 突破。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必要性
“课程思政”不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思想教育专业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一切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以全员参与、全过程、全课程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并肩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质是立德树人。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培育学生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是协同育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核心素养理念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体教师在具备良好的师风师德的同时以身作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方案中,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品德。
三“、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有关调查显示,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比较喜欢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受欢迎度仅次于专业课程,但是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感兴趣,愿意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和内容,更多的是用思想政治课程的上课时间舒缓日常学习的压力。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学习较轻松,有的学生便利用思想政治课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用来消遣娱乐。另一方面,有的并不了解“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有的并不希望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为这会影响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效率,他们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有的学生愿意接受这一新概念教学形式,但是只拿来当作专业紧张学习时的放松剂,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过堂风,并不放在心上。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深入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较浅薄。一方面“,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或许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或熟练地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和能力。特别是理工科教师长期从事理工专业教学活动,对思想政治相关内容领悟能力不足,较难理解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和政治功能,缺乏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只要教好专业内容便可,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交給思想政治课。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现有教师团队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一些教师虽然在自身专业领域很有作为,但是思想政治基础薄弱,缺乏思想政治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专业有机融合,不具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和协同机制不够成熟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缺少信心将大量资金投入教学改革中,导致可用资金匮乏;领导层一味催促教师研究和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缺少吸引力鼓励和奖励机制支撑;一些教师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乐于待在舒适圈内,对“课程思政”的发展前景有所顾虑,导致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另外,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科学高效的协同机制,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对各自所对应的职责和需要执行的任务认识不够清晰,教育研究资源缺少及时共享,导致“课程思政”研究进展较慢,实践成效不明显。
四、核心素养理念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要想“课程思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要使这一概念被学生接受和认同。一些高职院校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对思想政治内容并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学习并不会对他们的未来造成多大影响,对学习思想政治相关内容只是走个过场。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 普及“课程思政”的含义与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体系的一环是与专业课程学习同向同行的,能够完善他们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全面可持续发展,使他们获益终生。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将思想政治教学变得富含趣味性,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从而主动接受和学习思想政治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素养理念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到“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当具有适 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学生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理念的驱动下,各类教育专 业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 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在教育界被提出并 在上海市部委属高校和市属高校研究实践,一段时间内取得 卓越的效果,其后被各教育机构推广,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 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响应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 “科学素养”教育理念的号召,也开始研究和发展“课程思政”,但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一些问题。其一, 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重点学校起步慢,对“课程思政”理论理 解较浅薄。其二,高职院校本校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理念, 没有很好地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方式“,课程 思政”的师资力量匮乏。其三,缺乏完善的鼓励和协同机制, 导致“课程思政”改革进展缓慢等。高职院校需要合理解决 这些问题,直面挑战,争取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有所 突破。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必要性
“课程思政”不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思想教育专业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一切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以全员参与、全过程、全课程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并肩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质是立德树人。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培育学生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是协同育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核心素养理念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体教师在具备良好的师风师德的同时以身作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方案中,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品德。
三“、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有关调查显示,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比较喜欢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受欢迎度仅次于专业课程,但是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感兴趣,愿意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和内容,更多的是用思想政治课程的上课时间舒缓日常学习的压力。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学习较轻松,有的学生便利用思想政治课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用来消遣娱乐。另一方面,有的并不了解“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有的并不希望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为这会影响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效率,他们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有的学生愿意接受这一新概念教学形式,但是只拿来当作专业紧张学习时的放松剂,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过堂风,并不放在心上。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深入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较浅薄。一方面“,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或许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或熟练地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和能力。特别是理工科教师长期从事理工专业教学活动,对思想政治相关内容领悟能力不足,较难理解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和政治功能,缺乏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只要教好专业内容便可,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交給思想政治课。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现有教师团队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一些教师虽然在自身专业领域很有作为,但是思想政治基础薄弱,缺乏思想政治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专业有机融合,不具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和协同机制不够成熟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缺少信心将大量资金投入教学改革中,导致可用资金匮乏;领导层一味催促教师研究和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缺少吸引力鼓励和奖励机制支撑;一些教师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乐于待在舒适圈内,对“课程思政”的发展前景有所顾虑,导致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另外,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科学高效的协同机制,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对各自所对应的职责和需要执行的任务认识不够清晰,教育研究资源缺少及时共享,导致“课程思政”研究进展较慢,实践成效不明显。
四、核心素养理念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要想“课程思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要使这一概念被学生接受和认同。一些高职院校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对思想政治内容并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学习并不会对他们的未来造成多大影响,对学习思想政治相关内容只是走个过场。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 普及“课程思政”的含义与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体系的一环是与专业课程学习同向同行的,能够完善他们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全面可持续发展,使他们获益终生。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将思想政治教学变得富含趣味性,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从而主动接受和学习思想政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