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物理探究的粗略认识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实践中,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无疑有助于促进物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意义;误区;改革;策略;过程
  一、物理探究的意义
  探究教学的含义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研究而进行学习,积极主动的习得新知识,获得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高职化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在高职化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获得探究的内容,然后以小组讨论或者合作讨论的课堂参与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的环境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疑惑、讨论探究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实践中,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无疑有助于促进物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管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还是教师提出的,学生都想急切知道问题背后的答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实施科学探究中,开始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正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课程标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物理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通常始于问题,只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思考,创新才有主动性。科学探究也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所以,在教学中创始开放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探究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多依赖于学生的直觉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即使对于学生所提的明显不合理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地否定,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激情。在科学探究中,对所提问题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需要靠实验来进行检验。物理教学中,有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探究的误区
  过去对科学探究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物理实验。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组织形成,它即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是人们为了检验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显然,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含了物理实验,但并不等同于实验。
  过去对科学探究中的能力培养不明确。科学探究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而物理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程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过去对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不清。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科学探究一般也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它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构成,而这七个要素的结构关系是环环相扣,彼此促进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或部分要素。
  过去过分强调结论的正确,不重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对学生在各过程中的行为关注不够,造成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不落实,忽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的教育。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要注意不要为了赶时间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操作、分析时就草率得出结论,而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就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同时一定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
  过去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当。一方面,教师指导过度,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指导不到位或完成放手,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作用,何时介入,如何指导,何时提供背景资料或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等,真正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过去不重视对科学探究的评价。教学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的评价中的问题,一是没有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不及时;三是评价方法不正确;四是评价方式单一,如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没有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因此没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教科书已经将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明确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变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探究熔化”变为“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等。
  通过课改实践,物理教师已经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探究的目的比较明确。
  三、新课标的改革
  黔西南地区应用的初中物理教科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2012教育部审定。结构大体是这样的,第一:创设情境,第二:提出问题(探究)。第三:分析探究过程,第四:分析得出结论。
  这次物理课程的价值观表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比较直观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次教材的改革,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培养学生的终身的探究兴趣;通过基本知识的学生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进来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慨括能力,使学生培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敢创新;通过展示武力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物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的出发点与过去有所不同,它不单纯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主张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出发,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认识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热爱,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观点,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多样发展时间和空间。
  教科书已经将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明确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变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探究熔化”变为“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等。通过课改实践,物理教师已经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探究的目的比较明确。
  四、探究教学指导策略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指导策略是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主要是以课堂中科学探究和课堂外科学探究指导策略为主。其中课堂中科学探究主要内容是由教材内容所决定。而学生探究难度不仅与教材的内容有关,同时还与学生的自主程度有关。因此对于初中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让他们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作为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入生活。选准指导的时机,给以恰当的点拨和正确的引导。此外,在课外科学探究主要与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非常有效。
  五、教材中的探究过程
  以“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为例
  首先设计实验方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两者之间差就是浮力的大小。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可以用溢水杯和测力计测出:溢水杯中盛满液体,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让溢出的液体流入一个小桶中,桶中的液体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其次进行试验操作。教材中给了四个图。
  图1,用测力计测出某物体受的重力。
  图2,把杯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这时的测力计的示数。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图3,测出小桶和问题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
  图4,测出小桶所受的重力。
  再次,数据的处理
  物体所受的重力N:
  物体在水中时测力计的读数N:
  浮力N:
  小桶和排开水所受的重力N:
  小桶搜受的重力N:
  排开水所受的重力N:
  最后,猜想与反思。看看该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有什么关系;更换大小不同的物体做这一实验,看看是否都存在这种关系。
  结论: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从这个探究过程中,我们认识道,我们应该既重视探究的过程,也重视探究的结果;重视对资料的收集、处理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在探究中学生处于主要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也可以是指导者或评价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改变和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总之,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就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老师也要开启思维,诱发思考;承上启下架桥过度。
  参考文献
  [1] 陈栩,郭斯萍.国外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06)
  [2] 姚小龙.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3(05)
其他文献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基因沉默技术.它利用体外合成或载体体内转录的双链RNA(dsRNA)介导受体细胞中序列特异性靶mRNA发生降解,阻止蛋白
6月26日-28日,2010年首届中国(湖南)教博会在湖南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这里.学生家长可接触到省内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成果。最适合孩子的培训机构;考生们可与国内院校高考招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此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并且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理,对此教师要特别的重视,根据小学生的这种特点慢慢的引导他们到数学
开展丰富多彩的初中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思想决定发展,决定未来。教育要走远,须先让教师有思想;学校要发展,也须先让教师有思想。”“有思想的老师就会有方向地行动。无方向地行动是盲动。盲动就会碌碌无为,就会产生职
踝关节因两侧有内、外踝阻挡,关节周围又有众多的肌腱及血管、神经通过,再加上局部的皮下组织欠丰富,故采取各种手术入路均非十分理想,同时术后也存在对局部皮瓣血供的影响而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教育才有意义。从这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挖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
随着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摘 要: 高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切实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是非常必要的,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育上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学习习惯;教学衔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标准组在设计生物课程标准时,在结构上,突出了必修和选修模块特点,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应用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