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这一个舞种的命名,是由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的认同。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而是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古典芭蕾舞的科学训练方法并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基训课。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着历史性,典范性、代表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从诞生伊始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而作为三大之柱之一的京昆戏曲更是作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母体。以继承传统为主,以戏曲为主,对舞蹈事业的发展。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但是这些传统经典的程式动作又是我们传承与发展的依据,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古典体系显然是不完整的。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身韵”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使她从戏至舞的蜕变基本完成。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从而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总而言之,“身韵”让我们能做到了“破其形、扬其神”的效果,它突破了以往的常规模式,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1. 源流
追寻中国古典舞的源,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积淀之上的,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自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宋元以来,戏曲这种以歌舞来演故事的综合艺术迅猛发展起来并覆盖了中华各地,彻底地取代了古典乐舞的地位。古典的和民间的舞蹈,也都被新生的戏曲所吸收、融会,化为了戏曲中的舞蹈。近代以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典舞蹈表演,就只有戏曲舞蹈了。
现今的中国古典舞,正是获得了这种历史积淀的传承,保持着中国古典舞的民族审美特色,保持和弘扬着中华风格、中华气派。她与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化是血与肉的关系,永远也不可分割的。不管变化怎样,她永远是万变不离其宗。
2. 武与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是对远古时期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述。这种神话色彩较浓的描述并不能作为我们界定武术套路起源的依据,然而,它至少可以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而蕴涵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的中国的武术正是中国古典舞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舞与武,武与舞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中更是吸取了丰富的武术形态和审美内涵作为教学思想内容。它与中国古典舞的民族传统内涵的内在审美是相互统一的。
以“太极拳”为例,它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功的内外、上下、攻防、整体合一,“拳法自然”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与古典舞韵律有大道相同之理,无不体现出了古典舞审美趋向。也正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吸收,使中国古典舞自然而然地渗透着中华武术的外部形态与气韵内涵。
3. 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
老子率先提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这标明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所以“道”有时也可以叫做“无”、“朴”、“一”。它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李正一教授的“元素提炼”法正是抓住了中国古典舞训练之根本,所以提炼的“动作元素”如同一个具有派生性、异位性的长生源点。动作元素既能分解运行,又能整体运用,不仅其自身可以组合成多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组合,还能运用于古典舞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表现于感情内涵,起始连接、点线处理、动势渲染等方面。真正实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哲学转化。
4. 阴阳生圆
中国古代的先贤提出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自然本身的运动规律便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律。这包括了道家、儒家…无不认为天与人“本是一体,天道与人道,只是一道”。这是一种超脱与肉体凡胎的精神解放,对宇宙相通的追求,对天、对永恒的世界,无垠的苍穹,对宇宙极致的憧憬。这是道家感悟文化的精髓。追求生命与自然的完美契合,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方向,取法自然,从宇宙观的角度,寓示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特性,大到自然、宇宙,小到人和生物、微循环,每个层面都是自组织的有机整体,正是这种特性,造成了世界的运动平衡,因而统一,但这也体现了事物辩证统一的对立。万物的变化,其相生相克的逻辑,明显带有运动的关系,正是这互动的机理产生的阴阳。然事物皆含阴阳,而道作为本元之气运动于中,既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而“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运动规律,在中国人的身体文化——中国古典舞中打下了深刻烙印。在戏曲舞蹈中,运动路线的“起、承、转、合”,动作姿态的周游环转,“无往不复”,无一不是“太极”之圆的阴阳规律。中国古典舞的“圆、曲、拧、倾”的基本动态,同样体现了“变异与反复”这正是中国古典舞所蕴涵的“圆”。
5.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范畴
我觉得中国古典舞的形成是一个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概念,她是在发展中完成的,还将在发展中完善与再发展!前人只给我指出一个大的方向,而路是要靠我们去走的。中国古典舞蹈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应以题材、动作等……来限制舞种的发展。一个舞种之所以成立并不在于它的题材是什么,而更多的在于它的舞蹈形态的风格是什么。所以,我们在回审中国古典舞的同时,一定要看清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并认清她的当代建构,才能真正理解她的含义,真正认识到她的存在!
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古典芭蕾舞的科学训练方法并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基训课。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着历史性,典范性、代表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从诞生伊始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而作为三大之柱之一的京昆戏曲更是作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母体。以继承传统为主,以戏曲为主,对舞蹈事业的发展。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但是这些传统经典的程式动作又是我们传承与发展的依据,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古典体系显然是不完整的。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身韵”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使她从戏至舞的蜕变基本完成。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从而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总而言之,“身韵”让我们能做到了“破其形、扬其神”的效果,它突破了以往的常规模式,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1. 源流
追寻中国古典舞的源,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积淀之上的,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自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宋元以来,戏曲这种以歌舞来演故事的综合艺术迅猛发展起来并覆盖了中华各地,彻底地取代了古典乐舞的地位。古典的和民间的舞蹈,也都被新生的戏曲所吸收、融会,化为了戏曲中的舞蹈。近代以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典舞蹈表演,就只有戏曲舞蹈了。
现今的中国古典舞,正是获得了这种历史积淀的传承,保持着中国古典舞的民族审美特色,保持和弘扬着中华风格、中华气派。她与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化是血与肉的关系,永远也不可分割的。不管变化怎样,她永远是万变不离其宗。
2. 武与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是对远古时期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述。这种神话色彩较浓的描述并不能作为我们界定武术套路起源的依据,然而,它至少可以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而蕴涵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的中国的武术正是中国古典舞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舞与武,武与舞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中更是吸取了丰富的武术形态和审美内涵作为教学思想内容。它与中国古典舞的民族传统内涵的内在审美是相互统一的。
以“太极拳”为例,它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功的内外、上下、攻防、整体合一,“拳法自然”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与古典舞韵律有大道相同之理,无不体现出了古典舞审美趋向。也正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吸收,使中国古典舞自然而然地渗透着中华武术的外部形态与气韵内涵。
3. 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
老子率先提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这标明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所以“道”有时也可以叫做“无”、“朴”、“一”。它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李正一教授的“元素提炼”法正是抓住了中国古典舞训练之根本,所以提炼的“动作元素”如同一个具有派生性、异位性的长生源点。动作元素既能分解运行,又能整体运用,不仅其自身可以组合成多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组合,还能运用于古典舞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表现于感情内涵,起始连接、点线处理、动势渲染等方面。真正实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哲学转化。
4. 阴阳生圆
中国古代的先贤提出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自然本身的运动规律便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律。这包括了道家、儒家…无不认为天与人“本是一体,天道与人道,只是一道”。这是一种超脱与肉体凡胎的精神解放,对宇宙相通的追求,对天、对永恒的世界,无垠的苍穹,对宇宙极致的憧憬。这是道家感悟文化的精髓。追求生命与自然的完美契合,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方向,取法自然,从宇宙观的角度,寓示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特性,大到自然、宇宙,小到人和生物、微循环,每个层面都是自组织的有机整体,正是这种特性,造成了世界的运动平衡,因而统一,但这也体现了事物辩证统一的对立。万物的变化,其相生相克的逻辑,明显带有运动的关系,正是这互动的机理产生的阴阳。然事物皆含阴阳,而道作为本元之气运动于中,既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而“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运动规律,在中国人的身体文化——中国古典舞中打下了深刻烙印。在戏曲舞蹈中,运动路线的“起、承、转、合”,动作姿态的周游环转,“无往不复”,无一不是“太极”之圆的阴阳规律。中国古典舞的“圆、曲、拧、倾”的基本动态,同样体现了“变异与反复”这正是中国古典舞所蕴涵的“圆”。
5.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范畴
我觉得中国古典舞的形成是一个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概念,她是在发展中完成的,还将在发展中完善与再发展!前人只给我指出一个大的方向,而路是要靠我们去走的。中国古典舞蹈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应以题材、动作等……来限制舞种的发展。一个舞种之所以成立并不在于它的题材是什么,而更多的在于它的舞蹈形态的风格是什么。所以,我们在回审中国古典舞的同时,一定要看清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并认清她的当代建构,才能真正理解她的含义,真正认识到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