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活遒媚自成体继往开来一大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孟頫(1254-1 322年),堪称我国元代最伟大的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于宋宝祜二年,卒于元至治二年,宋宗室。入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官刑部主事,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工书法,犹精正、行书和小楷。所写碑版甚多,圆活道媚,人称“赵体”。擅画,主张“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并用书法技巧写古木竹石,自称“石如飞白木如籀”。他变革南宋院体格调,开创了元代画风。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集》。赵孟頫存世书迹多,如《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四体千字文》等。其画作亦有存世,皆为珍品。天津博物馆藏子昂法帖三卷,一为行楷,一为小楷,一为大字行书,分别为其47岁、51岁和68岁时所作。现海内外虽然传世子昂作品为数不少,但天津博物馆所藏此三法帖,皆为其书法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书体的代表作品,堪称子昂法帖之佼佼者。
  
  行楷《洛神赋》卷
  
  纸本,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凡68行,902字,元大德四年(1300年)为盛逸民书,赵时午47岁。《洛神赋》为三国时曹植所作。洛神,即洛水的女神洛嫔。李善在《文选》注中引如淳说,谓系宓(伏)羲之女,称宓妃,因渡水淹死,成为水神。宓妃之名,亦见于《离骚》。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是曹植的抒情名赋。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情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郁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利,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魅力很强。赵氏生前曾多次书写此赋,一是为摹写王献之的书法,二是出于对此赋的喜爱和对魏晋文人精神世界、浪漫情怀的崇尚与向往。应该说,魏晋的文人精神始终是构成赵氏内心世界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失掉了魏晋的文人精神,就不可能促成赵氏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成就。除《洛神赋》外,赵氏还多次书写王羲之《兰亭序》、陶渊明《归去来辞》和嵇康的《与山巨源断交书》等晋人文章,这些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赵氏内心世界的真切流露。
  我们知道,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家,在当时对书坛有很大影响,而且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书家。但赵氏不以为然,他对宋人“尚意”书风极为不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中年以后,他逐渐在心中树起崇高的艺术偶像,而且自此以后再无更改,那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简称“二王”。他曾说:“右军字势雄强,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兰亭者,新体之祖也,然书家不学兰亭,复何所学?”正是赵氏的这一观念,使他一步步走向书法艺术的巅峰。
  赵氏下大力气学习“二王”,主要是反复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当时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就收藏于赵氏手中,所以我们见到的赵书《洛神赋》绝不只一件。天津博物馆藏大德四年为盛逸民书《洛神赋》,正是赵氏苦学“二王”,自己的书法风格确立之后的力作。纵观全篇,首尾连贯,笔墨从容,法度严谨,一气呵成,圆活道媚,字字玉润,清新秀美,自然洒脱,真可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我们看到的赵氏所书几件《洛神赋》中,此篇可称得上是其中之佼佼者。这件作品反映的是赵体行书的典型风格。字的结体沉稳舒展、富于变化,字的笔画匀称细腻、张弛有度,字的整体面貌柔美儒雅,看不出一点剑拔弩张、盛气凌人、故作姿态、扭捏造作。作为一个书家,写出几个秀美的字并不难,但下笔千言、字字珠玑,每个字让人很难挑出毛病,实属不易!赵氏的这件作品,真可让我们见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这件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赵氏的书法内涵。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书中有宋高宗的沉稳、圆润,但是除去了其呆板;有大令十三行的内敛、深邃,但又增加了几分行书的活跃;有右军《兰亭序》行书挺拔的筋骨与风度,但又增加了几分笔画的丰腴和柔婉。难道不是这样吗?赵氏在学书过程中毫无疑问会博采众长,吸收多家的营养,但从这篇《洛神赋》中,我们总觉得其笔触主要还是游走于宋高宗、大令、右军三人之间。另外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字的大小。此篇作品字体比小楷要大,这就为运笔及笔画的变化留下了较大的运作空间,使书者的书法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也使观赏者得以充分地领略。字距较大是这件作品的又一特点,这样显得整体布局较为疏松,不会使人感到局促。作品卷尾有何心山、倪瓒题记,清代英和观款,曾经明代项墨林,清代陈准、陈崇本、孙尔准、崇恩及近代张翼等人鉴藏。
  “饮水不忘掘井人”。《洛神赋》这件国宝级文物、罕见的艺术珍品,是我国著名文物鉴藏家张叔诚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将其与其他450余件珍贵文物一并捐献国家的。抚物追思,对张先生的爱国热忱,每每油然而生无限的崇敬!
  
  小楷《高上大洞玉经》卷
  
  纸本,纵29.7厘米,横457厘米,共276行,每行最多22字,款署“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十月八日吴兴赵孟頫书”,并钤有朱文“赵孟頫印”、“天水都图书印”。卷首《高上大洞玉经》的“高”字处钤朱文方印“赵”,题目下钤赵孟頫长方朱文印“大雅”。卷首醒目处,钤朱文“乾隆御览之宝”圆形印和“乾清宫鉴藏宝”长方印,可知此卷曾人藏清宫。此卷《高上大洞玉经》称其为赵孟頫小楷的代表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他书此卷时51岁,正是其书法艺术的成熟期。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赵的小楷书法和其大楷、行、草书体一样,绝不仅是一种面貌,这也正显示了赵孟頫丰厚的创作底蕴、宽广的创作视野、高深的艺术修养、娴熟多变的创作技法和博览古今、有容乃大的艺术胸怀。单就我们常能见到的其小楷书法,就有的较为肥硕,有的较为清瘦,有的方正工整,有的字体稍长,有的写起来一笔不苟,也有的如其大楷一样,略带行书意味。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神情,通篇读来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掩卷而思,亦映现脑际,回味无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情而异,因笔墨纸绢而异,因功能而异,遵循书法创作的规律,顺其自然,完美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这对书家其实是不易做到的,而赵孟頫却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该卷钤印最多的是明代大鉴藏家项元汴的印章,钤于卷首、卷中和卷尾,约九十余枚,几乎囊括了项氏常见的所有收藏印章。如此繁多的项氏收藏印钤于同一作品中,形成了中国书画收藏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亦可想见项氏对赵孟頫此卷的无比钟爱。这些印章主要有“墨林”、“退 密”、“平生真赏”、“虚朗斋”、“项子京家珍藏”、“子孙世昌”、“神品”、“子京”、“桃里”、“寄敖”、“世外法宝”、“子京珍秘”、“项叔子”、“项墨林鉴赏章”、“墨林”、“宫保世家”、“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檇李”、“项元汴印”、“天籁阁”、“从吾所好”、“子京父”、“墨林主人”、“元汴”、“墨林山人”、“神游心赏”、“西楚王孙”、“六艺之圃”、“项元汴氏审定真迹”、“墨林砚癖”、“桃花源主人家”、“项墨林鉴赏法书名画”、“墨林项季子章”、“隐居放言”、“有何不可”、“神”、“奇”、“元父氏”、“项氏子京”、“元汴之印”、“煮茶亭长”等。
  此卷有跋文三,现择其要者录之,以备研究者参考。一为明代大鉴藏家项元汴跋:“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秋九月购于温州王氏,四十年重装。元赵松雪楷书洞玉经。墨林项元汴珍秘。原价壹佰金。”二为明代文嘉跋:“其体专宗元常,与公平时书微有不同,而用笔之精、转折之妙则无毫发少异。盖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如元魏常侍沈馥所书魏定鼎碑亦常仿之,谓其得钟法可爱,则其于元常固惓惓矣。自右军《黄庭》,子敬《十三行》之外,不杂他人一笔。所以深造自得,乃一代学人之祖也。嘉禾子京项君以重价购得此卷,持来求跋,遂为书此……万历三年四月十一日茂苑文嘉书于归来堂。”文嘉此言前人曾引用过,今证实文嘉此言正出于天津博物馆藏赵孟頫《高上大洞玉经》之跋。三为天津近代徐世章跋。此卷锦质包皮背面题:“辛未五月十六日濠园以白金三千得之。”钤朱文印“世章珍秘”。另钤印“进修堂印”、“长乐未央”、“天津濠园徐氏珍藏”、“子孙永保”等。徐世章(1889-1954年),字端甫,又字叔子,号濠园,天津人,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之堂弟。
  
  行书《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
  
  纸本,纵47.7厘米,横333.5厘米,书于至治元年(1321年)十二月,赵氏时年68岁。该疏的正文凡25行,每行最多7字。
  此卷曾著录于《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明项元汴曾收藏。疏中之瑛公,即僧祖瑛,曾住持杭州万寿寺,昌国州即今之浙江定海。为送祖瑛住持隆教寺,赵氏特书此疏。赵氏是于第二年6月辞世的,这又是赵较为少见的大字行书作品。在赵近60年的书画生涯中非同一般,占据重要的地位,故此卷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纵览赵氏晚年较大字体的书作,有延祐三年(1316年)的《胆巴帝师碑》、延祐六年(1319年)的《仇锷墓志》、延祐七年(1320年)的《福神观记》等,但这些书作基本上还是属于楷书,与此疏的书体尚有不同,可比性不是很大。此疏更像是即兴之作,无拘无束,信笔书来,行中夹草,方圆并用,别有一番笔墨,别有一种风格,别有一番意趣。它在赵氏的书作中是极为罕见的,赵氏在其晚年,于诸多江南名流面前,又着实显露了一次非凡的艺术才华,同时也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攀上又一新的高峰。这是赵氏晚年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在自己一生中空前绝后的展示,也可说是在近60年书画创作舞台上,乃至在中国延绵数千年的缤纷书坛上,最后一次完美谢幕。之后,这颗书画巨星便陨落了。难怪该疏后所列江南名流胡长孺发出如下感叹:“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这种评价,对予昂并不为过。难道不是这样吗?自元至明清的几百年间,再没有哪位书家的艺术成就能与子昂相比。即使是极为自负,总欲将己与子昂相提并论且风靡一时的董其昌,无论是在人品、艺术的修养方面,还是在书法功底方面,与子昂相比也差之远矣!
  雄强纵逸而不失法度,圆活道媚而不落轻浮,笔墨娴熟而又张弛有度,深沉儒雅而又平易近人,我想这就是此疏的艺术风格。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受到当代和后代人们的赞赏,我想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守望“二王”的书法艺术传统并对书法艺术又有创新发展,不仅是在真书(包括大楷和小楷)还是行草、行书领域,“二王”的真书毕竟是初创期。历经千年,真书书法艺术不断丰富发展,赵体真书与“二王”真书相比,其内涵已丰富了不少。他总结、吸收了真书千年发展的成果,缔造了真书新面貌,而且与欧、颜、柳三体楷书面貌迥异,并驾齐驱,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崭新的书法领地。
  二、法度谨严。这是赵体真书能够令人易于接受,易于学习,也易于流传的一个根本原因。赵体真书乃至行草书与欧、颜、柳三体楷书一样,极重法度,笔画基本都有固定的写法,字的结体亦有定规,这就让学书者有矩可循。
  三、圆活道媚。这里包括其用笔、结体和字的整体形象,这是赵书(不论是真书还是行、草书等)的最大特色,也是其书令人心驰神往、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人们的书法审美往往是多元的,欧、颜、柳、赵诸体是四种不同的美,它们各有各的追随者、欣赏者,中国书法魅力的多元构成正是中国书法艺术历经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
  四、平易近人的品格。秉承“二王”的书法理念,赵氏书法如同“二王”兰亭序、圣教序等作品一样崇尚自然,将书法艺术看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绝不故作姿态,绝不矫揉造作。不论是从一幅书法作品的个体——构成书作的每一个字看,还是从整幅的书法作品看,都具有一种流畅的美,如同行云流水。他的真书并不像欧、颜、柳诸体那样,不像常见隋唐经生体的小楷一样,也不像某些魏碑字体那样,刻意追求笔画的形象,追求笔画启笔、收笔处的独特造型,在赵孟頫看来,那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字体的整体造型才是至高无上的,流畅、秀美、端庄、儒雅,是构成其平易近人品格的基本要素。
其他文献
天下奇事无处不在,而这样的奇缘也会降临到我的身边。2008年6月,我去广西南宁参加“全国文物修复及研讨会”。会议结束时,由于南宁连续多天的暴雨,空中、地面的交通都严重受阻,我被老天滞留在宾馆。桂林的同学秦保义赶过来看我,说他有位朋友好收藏,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看看,我由于天气原因暂时也回不了家,索性安下心来听他安排了。当我们冒雨驱车赶往时,天已经很黑了,刚一进门我就很是失望,满屋子堆的都是一些从当地河
期刊
“淳熙元宝”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为钱监名。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品类繁茂,版式近百种左右。  这枚“淳熙元宝”铜钱,径3.1厘米,厚0.22厘米,重9.2克。钱文楷书,右旋读。背面穿上仰月孕二星,是为折三。此钱与昔年罗伯昭“当三淳熙铁母”属同一版式。  此钱历经流通,铸
期刊
孙衣言、孙锵鸣是晚清重臣,孙诒让是清末朴学大师。孙氏两代人晚年回乡重振“永嘉学派”,影响深远,但同为儒林中人,闲暇之余,也喜弄翰墨丹青。故他们传世的作品,既有《东瓯金石志》《周礼正义》《契文举例》《墨子间诂》等皓首穷经式的煌煌巨制,也不乏养闲之用的雕虫小技。如在温州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中就有三通出自他们之手的玲珑可爱的团扇之作。  其实说到团扇,大家脑海里马上会闪现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那首耳熟能详的《秋
期刊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里介绍了一件罕见的宝物:柄似鹿角,尖头扎一长毛帚子(图1)。持宝人自称此物是家中世代相传,名叫“甩子”,当是掸尘之物。专家介绍:此物叫“拂尘”,柄是麋鹿的角,帚系用马尾类物做成。并说,麋鹿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也叫“四不像”。  遗憾的是,专家没有再提升一步,称“甩子”为“麈尾”。据汉许慎《说文解字》:“麈,麋属。从鹿,主声。”我推想,“麈”应是
期刊
●记者:中国玉器没有品牌,缺乏品牌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玉器未来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下去?  唐克美:长期以来,中国的玉器市场缺乏大品牌,只有小品牌。比如说东方金钰、恒昌、七彩云南等还是做得蛮好的,但是放在整个国际上来看,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现在这个市场很好,人们愿意花钱买玉,愿意在这上面投资,而且越是高档的,销路就越好。但是买玉的人,更多的是看重材质、做工等传统的东西,而不是这个玉是从那家买的
期刊
古代铜镜的制作到了宋代,由于好古风气的流行,使得铜镜的形制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鼎形镜就是其中令人瞩目的镜种。笔者藏镜三百余面,唯独对此鼎形镜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前年,经著名的天津泉镜斋主人赵春安先生的惠让,使我得以拥有此镜。  此镜高15.9厘米,宽11.5厘米,厚0.8厘米。古鼎形,象鼻形钮,素缘。鼎形为上部双耳,口为椭圆形,中部呈圆形,边缘由凸起棱线表现出层次。上宽下窄梯形圆镜腿,腿上三条
期刊
第九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于2009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历届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及断代中学术论文最多、参加人数最众、发言最激烈、触及面最广的一次会议,来自科学界、考古界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大会,特别是搞科学检测的专家们发表了极其重要的演讲,讨论之热烈是历届之卒前。笔者也与参会学者们共同讨论了一些科学检测方面的技术问题,参观了北京故
期刊
红太阳2009年四季金秋拍卖会如期而至,届时我们将奉上精心挑选的1100余件精美拍品展现给广大藏家。  此次红太阳四季金秋拍卖分为瓷器杂项、玉器工艺品及中国书画三大部分,推出的众多精品可谓异彩纷呈。瓷器杂项、玉器工艺品部分共有八百余件作品上拍,涵盖瓷器、玉石、青铜器、犀角、象牙、佛像等各个门类,可以说拍品琳琅满目,估价也非常有竞争力。书画部分的拍品将有各时期、各地区、各流派的佳作轮番登场,满足不同
期刊
清宫散佚书画文物是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国宝。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二日,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东方博古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深圳东方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清宫散佚书画名品与仿真品对照展”,八十余件国宝级书画真品国内首次与仿真品一起对照展览。  五月的沈阳世苑会风情万种,春意盎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被“对照展”所吸引,开幕式在辽博庄严的馆前广场隆重举行。出席开幕仪式的有辽宁省委宣传部、
期刊
袁运甫先生1933年生于江苏南通,今年已七十有六。  2009年新春伊始,我们应邀参加“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开幕仪式”,由北京赴上海同乘一趟火车。在相对安静的软卧包厢里有过一次的零距离接触。谈话时间不多,但袁运甫的许多见解与众人迥然不同,他属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努力将中国民族传统审美情感和本土民间艺术的特殊色彩观融汇在一起,注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