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设备创新实验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q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做中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对“呼吸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理性分析,运用数字化设备拓展和创新教材实验,在实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数字化设备 实验创新 呼吸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实验教学背景
  “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学的50个重要概念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苏科版初中教材把这一概念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七章“能量的释放和呼吸”第一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显然,这是从“物质和能量”这一生命观念角度来审视这一概念的。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學生提供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学生已经初步积累的事实是概念建构的重要基础,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①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即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② 课堂学习中积累的知识,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学习知道了有机物中储存能量,通过“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了解到有机物通过燃烧能释放热能。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获取事实,苏科版教材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体验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验证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量”。教材试图以实证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概念。
  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的确能为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因为:
  ①这些事实、证据并不特别充分。人体呼吸“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一事实只是生活体验,缺乏实证;个体、器官能发生呼吸作用,难道就能说明细胞在进行呼吸作用吗?显然,这里未能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证据链条,缺乏充分的证据作为推理的基础。
  ② 实验设计的不足。实验材料选择单一,仅用新鲜菠菜和萌发的种子进行实验验证,难以有效引导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归纳知识,从而把握概念内涵,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都是定性实验,无法直观体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过程,也无法满足定量比较的要求;实验原理相对复杂,需要补充氧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增加了认知负荷;实验操作困难,要让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上升)到一定的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一旦失败不能马上重复利用,实验成功率受到一定影响。
  实验是促成学生建立、理解和应用重要概念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秉承“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笔者努力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创新实验教学的形式,以期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认识呼吸作用的本质,同时提供丰富的科学事实,为重要概念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2 实验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教材及学情分析,确定以下实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获取充分的科学事实,说出能量释放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描述呼吸作用的含义。
  (2) 通过系列实验的探究,尝试从不同角度证明一个科学结论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中理性思维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的定量化处理,尝试用数据和图表表达实验结果,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通过数字化设备的充分运用,认同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价值。
  3 实验教学内容
  3.1 第一组实验:探究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教师设计6个实验,分别探究人体、青菜的植株、萌发的种子、西芹的茎、萝卜(块根)、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组实验根据实际情况,有的适于课堂演示,有的需要课前探究。设计的6个实验中,实验对象涉及动物、植物、单细胞生物,目的在于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生物都会发生呼吸作用,且都是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动摇“动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的前概念;个体、器官、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实则上产生于活的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会消耗有机物(酵母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添加葡萄糖),有机物的变化和气体的变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由此,教师帮助学生从细胞水平深入认识呼吸作用,利于从宏观到微观,以归纳的方式把握概念内涵。
  3.2 第二组实验:探究呼吸过程中能量的释放
  实验1:探究人体运动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实验2: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实验3:探究有机物燃烧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1、2,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不论是人体(动物),还是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都有能量产生。通过回忆实验3(在第五章“营养物质的作用”这节内容的学习中已做过该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了观念储存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类似“燃烧”的方式释放能量。
  4 实验教学方法与过程
  4.1 数字化设备简介
  实验中使用了两种数字化设备:一种是SWR(苏威尔)数字化实验系统,是基于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实验平台,用于在实验中测量、采集变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设备由计算机、采集器、传感器、软件系统组成。另一种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物联网RFID技术,将热敏体温传感器采集到的人体体温数据进行模数转换,再通过蓝牙或WIFI技术将数据传输到智能手机上,自动生成体温变化曲线图。
  4.2 探究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氧气的变化
  4.2.1 探究人体在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变化
  实验器材:数字化实验系统(氧气传感器)、吹嘴。
  实验步骤:
  ① 连接实验装置(图1)。将吹嘴与气流头组装好,将氧气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然后与计算机连接。   ② 设置实验参数。打开实验系统软件,进入实验平台,添加“氧气—时间”坐标关系,实验时间设置“20 s”,采集间隔“500 ms”。
  ③ 开始实验。点击开始按钮,同时向吹嘴用力呼一口气。
  ④ 采集结束,保存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平缓的曲线表示吸入气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降的曲线表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图2),通过设置这样的对照实验,学生能得出“人体呼吸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氣”的结论。
  4.2.2 探究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变化
  准备甲、乙两个带密封盖的塑料杯,甲中放入根、茎、叶或萌发的种子(图3),乙中不放任何材料,实验时间设置为“10 min”,采集间隔为“1 min”,进行实验。根据图表数据和图像曲线(图4,仅呈现实验组图像数据),学生能得出相应结论。
  (说明:用植物做实验材料时,短时间内的氧气含量变化趋势在图像中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但可以结合图像左侧表格中的数据来比较分析。)
  4.2.3 探究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变化
  同样准备甲、乙两个带密封盖的塑料杯,分别装入100 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然后甲中加入5g酵母干粉,乙中加入5g淀粉(图5)。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学生比较变化曲线(图6,仅呈现实验组图像),能得出相应结论。
  4.3 探究呼吸作用气体成分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变化
  用同样的方法,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量呼吸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部分实验组(西芹、酵母菌)的数据图像如图7、图8所示。
  4.4 探究呼吸过程中能量的释放
  4.4.1 探究人体运动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将智能蓝牙温度计固定在上臂肱二头肌处,在智能手机上打开蓝牙及手机APP,测量曲肘和伸肘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与不活动时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图7)。
  4.4.2 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使用苏威尔数字化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或者智能蓝牙温度计)测量种子萌发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与没有萌发的种子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图10,仅呈现实验组图像)。
  4.4.3 探究有机物燃烧过程中热能的释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第5章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做过的“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这一实验。
  5 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5.1 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实验效率
  数字化设备进入实验领域,营造了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实验借助传感器实时获取数据,并自动生成曲线,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还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体验到技术带来的魅力。
  5.2 重视定量实验,了解事物本质
  新课标指出,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使用传感器检测,可将定性的结果检测方法改为定量实验,通过数字、图表等直观的数据精确反映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在采集数据、用数据表达实验结果过程中从“量”的角度深入认识呼吸作用的本质,同时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5.3 充分设计实验,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科学论证的过程,即通过获取、使用证据,推理得出结论。通过设计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实验,能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获取丰富的事实,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科学事实为证据,以逻辑思维为工具,理解科学的本质,建构科学的概念。
其他文献
1 XY染色体上的不同区段    XY染色体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因此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X染色体稍大,Y染色体较小,它们的不同区段分布着不同的基因,每个区段基因的遗传情况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      1.1 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X染色体A区段的基因,在Y染色体C区段上可以找到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X染色体A区段和Y染色体C区段是同源区段。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就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涉外高级技能人才。而应用型院校作为我国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当以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语言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涉外人才作为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应用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其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产出导向法”是一种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叶片盾状圆形。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無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花柱,深红色。蒴果球形,有软刺,成熟时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2007年上海生物卷,涉及到遗传内容的有:第2、5、9、14、20、24、25、28、29、31和34等11个试题,约占试题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遗传题共计30分,占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一。显而易见,遗传部分是上海生物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2007年上海卷中部分遗传题进行解密。  例28题:小麦中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高秆抗病小麦进行自交,后代中出现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是要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生物学教学是培养和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但是,传统教学仍存在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吸引性不高等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重建课程结构、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 以“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为例,探讨STE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项目以真实情境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技术和数学方法,小组合作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STEM理念项目式教学 葡萄酒 酵母菌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STEM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是科学(sci
摘要 阐述教师在理解科学思维内涵价值基础上,确定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依托教材整合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教学目标 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思维是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与前提。生物学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生物科学
摘 要 以群落演替教学为例,从增进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理解,浅谈生物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突出课堂教学对形成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 群落演替 生物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
摘要以高三一轮复习中减数分裂过程的建模教学为例,阐述复习课中如何通过模型建构、模型再建和模型应用等过程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关键词模型建构 减数分裂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模型建构(建模)是指运用模型方法把抽象、不可测的事实或过程借助身边的材料、用具或者应用数学方法、图像、方程式等加以描述、概括总结的一种活动。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要在教师引导下,在学生已有
摘 要 以“问题驱动”为手段,运用相应的策略、合理的方式、方法对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进行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 问题驱动 核心素养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核心素养”代表了中国教育改革未来的走向,是学术界、学校层面甚至行政方面,对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素质教育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