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想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中的美育功能,就必须运用多媒体补充课文内容,以美求知;营造课堂气氛,以美激情;促进生活体验,以美启真;辅助学文明理,以美储美;课后拓展、延伸以美导行。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美育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对加强素质教育,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来补充课文内容,能以美求知。
1964年,加拿大著名大众传媒研究者麦卢汉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例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话筒是嘴巴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是大脑的延伸,这些是媒体的基本特性。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电教媒体,去补充课文内容,以收到以美求知的效果。播放录音,范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使用投影仪和幻灯就可以给学生形象直观美的感染和陶冶,有利于补充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微机打字写作可以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和续写,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例如《藤野先生》一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待人热情的品德和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知道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一生的影响。这时可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内心独白进行录音:“……我认为在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样更能打动他们的心,使他们听得入神、入境、入脑、入心,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透彻。
二、运用多媒体来营造课堂气氛,能以美激情
心理学研究明: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有力求认识和掌握它的迫切愿望与强烈的要求。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想学爱学的兴趣,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多变,而一旦他们的认识伴随着情感,这种认识就会更丰富、更深刻、更主动。教师善于捕捉教材,就能引发学生兴趣和知识点,恰当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情绪最佳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审美情趣。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比较枯燥无味,不像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在导入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然后引出课文《中国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这样的导入,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在教学《三峡》一课时,学生对三峡的美在文字上有了一定的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层层叠叠的山峰耸入云端”“湍急的水流一泻千里”“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活泼欢快的鸟儿在唱歌”“树上的猿猴在悲哀的啼叫”,这一幅幅山高林密的大自然美景,激发了学生看三峡、听三峡、想三峡、游三峡的兴趣。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亢奋的情绪。我适时点拨诱导,让学生表述自己心中的“三峡”。学生“情动而辞发”,各抒己见,对三峡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捕捉这一“兴奋点”进行点拨诱导,既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独特感受中去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審美情趣。
三、运用多媒体来促进生活体验,能以美启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初步教学的责任是要教儿童真实地观察,可以尽可能完全的、鲜明的形象来丰富他们的心灵,这些形象以后成为儿童思维过程的要素。”儿童在感知事物时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儿童观察时,教师要善于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如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一环节,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境,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此外,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形象性,即保持与感知和表象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要适应学生思维和记忆的特点。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实现广泛化和抽象化,形成概括性和生活的体验,去辨“真伪”、分“美丑”。
四、运用多媒体来辅助学文体悟,能以美储美
爱听优美的音乐,爱看生动的画面是少儿的天性。在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配以节奏协调的音乐或放投影、录像,会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学习课文时不管是边读边播放辅助音乐,还是边读边播放教学投影,只要使之与学习课文同步进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先用视频播放软件连续播放鼓手们热烈豪放的演出场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地擂鼓狂舞。”黄土高原上人们旺盛的活力,腰鼓浑厚粗犷的鼓声,很快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学生的情绪在心灵的震撼中不断升腾。又如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在屏幕上呈现出如下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古道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鸦雀绕巢低旋,不时鸣叫几声;不远处,稀疏的村舍旁,小桥下的流水潺潺流过,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袅袅。这时,一个旅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装束,这是个异乡人。他望着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生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场景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感慨联想到他的离愁,使学生的思维在抽象—具体—抽象之间穿梭往来,对这首诗产生更深刻的感受,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上升到一定思想高度。
五、运用多媒体去课后拓展延伸,能以美导行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这样的描述:“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不会使用网络与外界沟通,不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推测揣摩、思考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艺术魅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延伸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思维,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图中的演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使文章的艺术美、情感美得到升华,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故乡》等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播放了一段有关邳州的美景:风光秀美的沙沟湖,挺拔笔直的“天下水杉第一路”,古色古香的港上银杏园,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激起了学生心底的感情波澜。我及时引导学生:要使家乡更美,就得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种花植树,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2]孙海波.网络让历史更加生动.人民教育,2005,(13-14):64-65.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美育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对加强素质教育,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来补充课文内容,能以美求知。
1964年,加拿大著名大众传媒研究者麦卢汉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例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话筒是嘴巴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是大脑的延伸,这些是媒体的基本特性。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电教媒体,去补充课文内容,以收到以美求知的效果。播放录音,范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使用投影仪和幻灯就可以给学生形象直观美的感染和陶冶,有利于补充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微机打字写作可以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缩写和续写,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例如《藤野先生》一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待人热情的品德和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知道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一生的影响。这时可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内心独白进行录音:“……我认为在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样更能打动他们的心,使他们听得入神、入境、入脑、入心,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透彻。
二、运用多媒体来营造课堂气氛,能以美激情
心理学研究明: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有力求认识和掌握它的迫切愿望与强烈的要求。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想学爱学的兴趣,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多变,而一旦他们的认识伴随着情感,这种认识就会更丰富、更深刻、更主动。教师善于捕捉教材,就能引发学生兴趣和知识点,恰当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情绪最佳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审美情趣。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比较枯燥无味,不像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在导入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然后引出课文《中国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这样的导入,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在教学《三峡》一课时,学生对三峡的美在文字上有了一定的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层层叠叠的山峰耸入云端”“湍急的水流一泻千里”“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活泼欢快的鸟儿在唱歌”“树上的猿猴在悲哀的啼叫”,这一幅幅山高林密的大自然美景,激发了学生看三峡、听三峡、想三峡、游三峡的兴趣。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亢奋的情绪。我适时点拨诱导,让学生表述自己心中的“三峡”。学生“情动而辞发”,各抒己见,对三峡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捕捉这一“兴奋点”进行点拨诱导,既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独特感受中去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審美情趣。
三、运用多媒体来促进生活体验,能以美启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初步教学的责任是要教儿童真实地观察,可以尽可能完全的、鲜明的形象来丰富他们的心灵,这些形象以后成为儿童思维过程的要素。”儿童在感知事物时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儿童观察时,教师要善于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如在教学《台阶》一文时,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一环节,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境,形象地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此外,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形象性,即保持与感知和表象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要适应学生思维和记忆的特点。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实现广泛化和抽象化,形成概括性和生活的体验,去辨“真伪”、分“美丑”。
四、运用多媒体来辅助学文体悟,能以美储美
爱听优美的音乐,爱看生动的画面是少儿的天性。在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配以节奏协调的音乐或放投影、录像,会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学习课文时不管是边读边播放辅助音乐,还是边读边播放教学投影,只要使之与学习课文同步进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先用视频播放软件连续播放鼓手们热烈豪放的演出场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地擂鼓狂舞。”黄土高原上人们旺盛的活力,腰鼓浑厚粗犷的鼓声,很快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学生的情绪在心灵的震撼中不断升腾。又如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在屏幕上呈现出如下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古道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鸦雀绕巢低旋,不时鸣叫几声;不远处,稀疏的村舍旁,小桥下的流水潺潺流过,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袅袅。这时,一个旅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装束,这是个异乡人。他望着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生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场景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感慨联想到他的离愁,使学生的思维在抽象—具体—抽象之间穿梭往来,对这首诗产生更深刻的感受,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上升到一定思想高度。
五、运用多媒体去课后拓展延伸,能以美导行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这样的描述:“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不会使用网络与外界沟通,不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推测揣摩、思考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艺术魅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延伸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思维,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图中的演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使文章的艺术美、情感美得到升华,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故乡》等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播放了一段有关邳州的美景:风光秀美的沙沟湖,挺拔笔直的“天下水杉第一路”,古色古香的港上银杏园,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激起了学生心底的感情波澜。我及时引导学生:要使家乡更美,就得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种花植树,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2]孙海波.网络让历史更加生动.人民教育,2005,(13-1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