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控矿剪切带脆性变形时代的Ar-Ar年代学及其对成矿的制约4

来源 :岩石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nhe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东地区是典型的剪切带型金矿集中区,精确厘定该地区控矿剪切带的活动时代,可为探讨剪切带与金矿成因关系提供关键的时限约束,并且对矿床成矿模式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量矿床地质证据显示胶东地区控矿剪切带中脆性变形活动对金矿体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但其脆性变形时代尚不十分清楚.据此,本文在详细研究金矿体赋存特征的基础上,系统选取胶东焦家、玲珑、邓格庄、乳山这四个金矿区控矿剪切带断层泥中白云母进行40Ar-39Ar年代学研究.定年结果显示,胶东地区焦家剪切带、招平剪切带以及牟乳剪切带的脆性变形时代分别为110.3±1.5Ma、122.8±1.7Ma、119.6±1.2Ma~115.8±1.4Ma.其中焦家剪切带的脆性变形时代明显晚于招平和牟乳剪切带,可能代表了焦家蚀变岩型矿化形成后易遭受后期的构造叠加.综合胶东各金矿区控矿剪切带变形时代、岩体侵位时代、成矿时代及剪切带活动特征和矿体产出特征,本文认为在多期岩体侵位以及控矿剪切带递进变形过程中,剪切带韧性变形区中由高压流体作用产生的同期脆性破裂可形成脉型矿化,如乳山金矿;而在脆-韧性和脆性变形区中发生的大规模脆性变形可导致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化的形成,如玲珑、邓格庄和焦家金矿.但随着剪切带的递进变形和隆升剥蚀,后期多期次的脆性构造变形叠加,可导致多种矿化类型出现在同一构造部位,如焦家金矿中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化.
其他文献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基地,以发育大规模多时代、多旋回花岗岩和独特的中生代铜钼钨锡铌钽铍铀等大规模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作用而闻名于世.华南地区稀有金属(W-Sn-Nb-Ta-Li-Be)成矿作用主要与高度分异演化的花岗岩密切相关.稀有金属矿床的分布受区域性断裂控制,主要集中于南岭地区和钦-杭大断裂两侧.成矿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伟晶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火山岩型、接触交代岩型(包括矽卡岩型和条纹岩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沿钦-杭大断裂两侧分布;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钦-杭大断裂花岗岩型
成矿系列是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主张用系统论、活动论的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和新理解,结合研究区境内外地质和矿产勘查研究新进展,尤其是大批成矿年龄精测数据和对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认识,将西昆仑及邻区内生金属矿产资源划分为8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1)古元古代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2)中元古代层控碳酸盐岩型铁铜金矿床成矿系列;(3)志留纪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矿床成矿系列;(4)晚
溢流是钻井作业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如果对溢流监测与诊断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的井控风险,甚至井喷.钻井现场监测数据较多,直接采用这些数据作为溢流诊断模型的输入会增加模型的复杂度,影响模型的准确率,并且在诊断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溢流样本数据标记代价较高的问题.为此建立了基于核主成分分析-半监督极限学习机(KPCA-SSELM)的钻井溢流诊断方法.首先利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算法对钻井各参数进行信息整合,提取其主成分以反映原数据的核心信息,然后选用半监督极限学习机(SSELM)算法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利用现场钻
心墙堆石坝是一个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系统,充分围绕不确定性开展心墙堆石坝服役可靠度评估与预警方法的研究,对科学评价其服役安全性态、提升大坝风险管理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实际工程中部分不确定性参量样本资料少、概率分布型式多依赖经验确定等不足,给传统概率可靠度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将非概率可靠度分析方法应用于心墙堆石坝服役性态分析中,在对不确定性参量表征模型探研基础上,研究构建基于尺寸比例因子的心墙堆石坝非概率可靠度计算模型,结合心墙堆石坝非概率目标可靠度分级标准的制定,提出基于非概率可靠度的心墙堆
以瓮福磷矿穿岩洞矿区的矽卡岩作为研究对象,置入自行设计的湿度控制装置49d,期间设置4个湿度等级(70% RH,80% RH,90% RH和100% RH)与多个时间节点,对试件的孔隙率、质量和尺寸进行跟踪测定,并开展常规单、三轴压缩试验,结合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分析试件在高湿作用过程中的微细观结构、质量损失、腐蚀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强度、变形、力学参数的响应特征.结果 表明:(1)矽卡岩结构疏松程度与高湿作用时间成正相关,原致密层状结晶形态向团絮状形态转变,并伴有微裂隙产生,其宽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2
为缓解电渗法加固疏浚淤泥过程中土体开裂严重的问题,通过在疏浚淤泥中添加聚丙烯纤维的方式提高电渗处理效果.通过设计3种纤维长度(6,9,12 mm)和5种掺入比(0.1%,0.2%,0.3%,0.4%,0.5%)下室内电渗模型试验,对电渗固结过程的排水量、电流强度和电势值进行监测并测量试验前后的含水量及十字板抗剪强度,探究不同长度和掺入比的聚丙烯纤维对于电渗法固化疏浚淤泥的改进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聚丙烯纤维长度及掺入比对电渗效果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聚丙烯纤维加入疏浚淤泥后可有效抑制电渗过程中土体产生的裂缝
针对传统弹塑性模型在模拟地基承载力时无法考虑土体非共轴塑性变形的问题,通过将改进的非共轴理论引入次加载面模型建立一个新的非共轴塑性模型,并通过用户材料子程序接口将模型嵌入ABAQUS软件中.然后,利用该模型对不同超固结度情况下的黏土地基承载特性进行模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非共轴塑性时,预测的最大沉降量随着非共轴塑性模量的减小而增大;非共轴塑性模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与地基土的超固结度有关.此外,当非共轴塑性模量减小为土体剪切模量时,预测的最大沉降量会受到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当实际的非共轴塑性模量小于
伸展褶劈理(extensional crenulation cleavage,简称C\'面理)作为韧性剪切带内常见的构造面理之一,在递进变形过程中是否旋转以及其如何影响剪切带面理(S面理)是尚未解决的构造地质前沿问题.本文统计了不同剪切带中C\'面理、S面理和C面理(糜棱岩面理)的夹角.结果发现,从剪切带边缘向中心随着应变逐渐增大,C\'面理与剪切平面(C面理)的夹角(α)呈近正态单峰式分布,表明C\'面理在递进变形过程中不旋转.在C\'面理发育的情况下,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β)随着
中亚造山带南缘如何向南扩展,对深入理解增生型造山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以及中亚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衔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作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关键构造单元,敦煌构造带大地构造属性长期备受关注且颇有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敦煌构造带是古亚洲洋南侧的前寒武纪稳定大陆地块,以刚性块体的形式参与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最终拼贴过程.然而,近年来研究认为敦煌构造带卷入了古亚洲洋南部的俯冲增生造山过程,属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增生系统.显然,这一争议限制了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向南扩展方式及增生造山过程的理解.敦煌北部三危山地区出露一套古
基于量纲分析理论建立的模型试验相似设计方法,在应用于多介质耦合作用动力模型试验设计时,面临着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相脱节、无法根据各介质特性进行分别相似设计、难以实现介质间接触关联作用相似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次提出分离量纲分析理论,基于该理论建立模型试验的系统相似设计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土-地下管廊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相似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土-地下管廊系统整体特性进行分析,将该系统拆分为“土体-地下管廊-接触面-地震波”四个次级子系统,研究土-地下管廊接触作用机制,析出控制“介质间接触关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