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隐秘力量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未知生,焉知死”“齐生死,等祸福”,或是将死亡置于一边,简单地回避生死,抑或是对死亡保持着一种达观的态度。而鲁迅的伟大之处则是构建出“向死而生”的深刻框架,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启蒙思想上的独特的死亡意识。
  关键词:鲁迅 隐秘力量 启蒙思想
  鲁迅的小说正如他在《南腔北调集》中说的那样,是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则针砭时弊,有着“时代的眉目”,极具战斗性。这两者更多是在“为别人”写。而他的散文则有“在纷乱中寻找一点闲境”之感,更多地展现自己内心的世界。但不论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归根到底还是“为人生”,追求人的个性启蒙。
  小说《药》中,华老栓和华大妈用夏瑜死后染成的“人血馒头”来治疗小栓的病。如今我们读来,可见此种行为的麻木愚昧,而比之当时的历史情境,我们似乎可以揣测到鲁迅的写作意图:“药”的产生其实已经表明希望的存在,即那些思想进步,敢于革新的觉醒者已经出现,但是,“良药”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思想解放还只是空中楼阁。只有“人血馒头”如“毒药”一般注入愚昧民众的身体里。虽然社会进行着变革,但是革命并没有带来实质成果,人们的思想依旧愚昧落后,这也正是小栓的悲剧所在,更是鲁迅背后隐秘的呼声——思想启蒙。而启蒙民众的思想并非易事。
  从《藤野先生》中提到的幻灯片事件里,我们看到了被杀者的“死亡”,但在某种意义上,那些看客们同样是“死”的。后者虽然有着肉体的存在,但是他们的精神已经被侵蚀。面对这一群人的“死”,不觉让鲁迅生出一种悲凉之感。觉醒的个体与沉睡的群体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对立体。与此同时,群体还被强大的扼杀生命的现实力量拖拽着。思想启蒙虽然任重道远,但鲁迅依旧发声。
  同样,萧红对于“死”的可笑同样有所表达,她在《呼兰河传》中,围绕东二道街上一个大泥坑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死的描写。马、猪、狗、猫、鸡、鸭都曾死在这大泥坑里,一次又一次。一年之中,抬车抬马,不知抬了多少次,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用土把泥坑子填起来。过路的人只会伸着自己干净的手,看着生灵在泥坑中的“表演”,并为之拍手“喝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从呼兰人麻木、无意识的生存惰性中,努力挖掘深受封建制度腐蚀的国民肉体和精神的种种诟病,以启蒙后人。在这一方面,萧红可以说是继承了鲁迅式的批判国民性的写作手法。
  其实,二者所展现的都是“众治”社会下,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
  鲁迅曾在《坟·文化偏至论》中提到“见异己者兴,必借众以陵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以此来批判“众治”这一观念。《白光》中呈现的社会“众治”:只要榜上有名,便能鱼跃龙门,光宗耀祖。陈士成也毫无例外地卷进了这种“众治”的环境之中。然而,他并没有真正融入进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仿佛已经麻木,他走不通前人的路。终于,在十六次不中举的现实打击下,陈士成被击垮,从孤寂走向癫狂直至死亡,“学而优则仕”的梦想也最终终结。作为士人阶层的一个代表,陈士成的悲剧性结局表面上看来是由当时吃人的科举制度导致的,实质上,是“众治”社会下众人皆以为是的制度对个人自由意志的抹杀。
  然而,鲁迅不仅仅是试图单纯地启蒙他人,他自身也是不断地进行自我疗治与自我解剖。正如小说题目那样,《孤独者》中魏连殳是孤独的,他把自己的“爱”给予他人,却最终不被理解。对于可怜的女工,他将自己的房子无偿租给她住;对于孩子们,他更是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他关心周围人的生活,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尊重,但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抛弃,不被他人理解。魏连殳的人道主义精神着实不融于这个社会,更不能被周围那些随波逐流、恪守礼法的庸夫俗子所接纳。这不正是对鲁迅这一孤独的人道主义启蒙者的影射吗?鲁迅也正是借着魏连殳来发出自己的呐喊。
  《野草》中有这么一句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鲁迅对于死亡的描写以及他的死亡意识从对社会人的思想启蒙逐步进入包括自身在内的生命本体的反审层次。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的悲惨遭遇,探寻产生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因素,寻找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用个人的死亡换取人类的觉醒和民族的拯救,换来历史的变革和前进发展,那么,死亡便会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性,达到启蒙民众甚至更高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吴情.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J].文学理论与评论,2011(06).
  [3]鲁迅.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王婷婷.众意下的毁灭[J].文学评论,2011(04).
  [5]刘晓华.鲁迅的死亡意识探析[J].貴州学院学报,2015(10).
  [6]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09).
  (作者简介:崔文琪,女,本科在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及审美追求,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形态,是经过历代曲艺人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在新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对地方本科院校曲艺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期为培养曲艺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曲艺艺术 音乐教学 地方院校 课
期刊
摘要:著名童话故事《三只小猪》流传于18世纪的英国,自19世纪末英国童话作家约瑟夫·雅各布斯对其搜集整理后,使这个故事迅速享誉世界。随后,其改编本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取了《三只小猪》的三个后现代改编本,通过分析其特点,论述后现代童话是如何对传统童话进行建构从而使儿童形成新的阅读体验与思考空间的。  关键词:《三只小猪》 英美童话 后现代改编传统童话 后现代童话  《三只小猪》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其搜集
期刊
摘要:文化(艺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部门,有责任对社会特殊群体发挥有效的帮扶作用。残障人士是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文化馆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残障人士提供艺术培训、艺术辅导,让他们生活有乐趣,有信心,有勇气,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关键词:残障人士 普及性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作用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残障群体数量约为8000多万,这个庞大的群体越来越需要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要
期刊
摘要:满族刺绣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基于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以“克东满绣”为主的刺绣,被誉为最正宗的满绣,在清朝时期达到了艺术顶峰,有“中国清朝皇族刺绣”之称。它蕴含着满族博大的文化精髓,体现了满族的智慧、民俗风情和宗教观念,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克东 满绣 艺术特点
期刊
摘要:赛珍珠作品中的女性曾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男性的形象也是栩栩如生。本文运用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分析《群芳亭》中的男性形象,从新的视角赏析赛珍珠的作品。  关键词:男性气质 《群芳亭》 男女平等  《群芳亭》(1946)是美国女性作家赛珍珠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出版的又一力作。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小说进行了分析。郭英剑的《寻求女性个体生命的意义》(2000)赞扬了该小说“对男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宗家庄木版年画的调研,通过多种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宗家庄木版年画对外的传播情况,旨在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对外传播力 传统文化  一、宗家庄木版年画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匮乏  年画曾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一样年货。以前在平度宗家庄,一个村里有很多家做年画生意,但
期刊
摘要:2016年4月,宜昌市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其中,秭归县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创建任务异常繁重。涉及设施、管理、人员、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结合秭归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例,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论证。  关键词:公共文化 体系 建设  秭归县,地处三峡库区第一县,全县总人口38.1万人,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辖区面积2427平方公里。从硬件上来说,全县拥有1个国
期刊
摘要:《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具有深刻意蕴的女性形象——驹子和叶子,她们如同空中飘落的两片雪花,洁白无瑕却又各自不同,完美叠合下形成了一个理想中女性形象的实体,体现了川端康成在“物哀”和虚无主义下的对女性最真诚的赞颂。  關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驹子 叶子 女性美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有着“近代日本抒情文学的古典”的美誉。作
期刊
曾经的同窗共读,  若要问我们来自哪里?  相同的年纪,  不同的家庭,  一样的目标,  不一样的追求。  这是求学业的过程,  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后来的各就各位,  若要问我们去向何方?  相同的教导,  不同的梦想,  一样背起知识的行囊,  追逐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这是干事业的过程,  更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如今的叙新忆旧,  若要问我们现在怎样?  相同的时代,  不同的经历,
期刊
荷叶杯·题扇  记得那时年少,同校。彩扇拿来描。画风凝笑脸娇娇,眯睸不时飘。 伏案小心初稿,询好?巧答轻轻唠。如今一别异乡熬,难见了春桃。  忆江南·赏秋(新韵)  飞雁字,动柳是秋风,恍若云霞扶日月,实来枫叶吐羞红。入眼就情浓。 今谢你,杯底已成空,镜里修眉轻润笔,湖边观月醉芙蓉,约定再重逢。  浣溪沙·背影(為木子网友题照)  目送君行暗自伤,青松碍日眼前茫。穿林渡水路何方?  花盛无声春作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