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ianxuey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素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每次作文,不少同学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写出些文字,也总是苍白枯燥,索然寡味。因此,如何让学生有话说对于初中作文教学是极为关键的。那么,怎样做到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一)积累法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二)联系法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作?用。在作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的作文中,如果将某一景物至于一个与众多事物相联系的整体中通过其他事物来反衬所写事物。就会避免单调的为写某物而写某物的尴尬处境,使文章变的有话可说,且生动活泼。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就是从春天的具体景象出发,灵活的跳出了为写春而写春的窠臼。他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这些相互联系的景象,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静物写成“动”物,将封闭的四个个体写成开放的整体,共同展现春天带给人的愉悦和享受,从而将空洞而抽象的春活化。
  (三)多重描写法
  如果是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以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的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夫妇发现卖牡蛎的穷水手是于勒时就有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相融合。从而使人更深刻的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使作文生动有趣,又能使作文内容充实。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写道:“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孔,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对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这段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写的生动形象,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巧妙地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介绍。
  (五)升华法
  作文时绝不能为了写什么而写什么。我们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写出思想深度来。比如联系自我谈感受,联系现实谈人生意义等。当然,这些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引出。如位梦华《旅鼠之谜》一文中先向读者介绍了旅鼠繁殖力极强,以至每过几年不得不通过集体跳海自杀来控制繁殖速度。然后在海边漫步的过程中借美国科学家丹尼斯*马洛拉斯之口写道:“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
  (六)修改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经过长时间修改成稿的。文章的修改、批改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师生共同提高经验的机会,师生的共同合作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作文的修改必须经过思考,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完成作文的修改。具体可以通过教师批改或抽查批改、学生分组互批、学生自批等多种方式交叉修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总结批改的内容,珍惜批改中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真切地获得写作的经验,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提升写作水平。
  因此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学会说话,都想说、敢说、会说,让我们的每个孩子的文章亮起来,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的迫切愿望。而要达到这个愿望和追求,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大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探索,苦心经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知书达理的孩子,能说会道的孩子,健康快乐的孩子,大有作为的孩子。
其他文献
叶圣陶曾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既知劳而无功,却还要继续这样干下去,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苦则苦矣,却未必能换来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认为:  一、解放思想——走出作文批改的困境  教师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手段,而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并具备自我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作文教学(包括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因,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  一、创艺术导入情境,造和谐愉悦氛围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课程。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端往往能先入为主,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
期刊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多重要。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逐渐明朗,思路的逐渐清晰,“积累”一词在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频率与日俱增。做为教师,能认识“积累”的重要性,掌握“积累”的方法,激活学生“积累”的知识,发挥积累的功效,那将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本学期,我们课题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积累,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好
期刊
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多情玫瑰——早恋“达人”张某某  张某某是我初二班上的一名女同学,刚接管这个班我就听闻了她的“轶事”——恋爱达人。做班主任其实最怕学生“早恋”,我也怕,所以刚开学我就把她作为我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第一周布置随笔(小作文),我就有针对性的出了个题目“我眼中的( )
期刊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佳动力,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应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要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以个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我们做好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其潜在的阅读意识,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就此我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
期刊
河大版的记叙文阅读教材“独具特色”而“魅力四射”。当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就已经为它所吸引。如果说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给人的感觉是“清新”,那么它则使人觉得“朴实”,它仿佛使人看到了农家小院那袅袅的炊烟,又仿佛使人听到了书塾中那朗朗的读书声。它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经典性强。而且它打破过去一贯按文体编排单元的教材编写方式,阅读单元基本按主题,同时兼顾文体进行编排,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每个单元3
期刊
一位哲人带着他的学生漫游世界后,坐在一块荒地上休憩。哲学家若有所思地问弟子:“如果一块荒地上长满了杂草,你们如何做呢?  一个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足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说:“用火烧也是个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一下。  第三个说:“撒上生石灰连根都烧掉。”  哲学家站起来说,你们回去吧,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见我,除掉的,就不用来了。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他
期刊
诗歌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审美属性,它比其他类型的文学形式更纯粹,更精微,更严谨,是语言的精华,赏析诗歌的过程本身就是赏析美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词句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认真琢磨,反复推敲,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位。  品析诗歌时,教师往往为考试故,将诗歌的赏析变为一个个知识点的罗列,人为剥离了语言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情感之美得不到充分的渗透,学生对诗歌便越学越怕。此点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任何时候,诗歌的
期刊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培训视频中,专家们指出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确实语语中的,笔者结合自己日常教学活动,对如何克服写作难题、进行有效地写作教学方面提一点粗陋的见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位历尽人生沧桑的前清遗老由此对后主词推崇备至。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