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外一篇)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风拂面,树影婆娑,霞光衬着乡思;看庭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太阳将至终点,炽烈的性子温柔下来,只剩半个嫣红身影弥留天际,恰似将一天精华浓缩于此,迤逗遐想。
  “知天命”过后,突然发现,自己触景更易生情,早就遗落的往事若散落的碎片,断断续续地聚拢,构成一幅幅老家生活图,在眼前徐徐展开:童年老家,一个旮旯,一株老树,都有我的记忆。
  阳台对面是新建的“新加坡城”,商家和业主尚未入住,门前广场已人声鼎沸。广场一侧,一帮年轻人在球场蹿跳,篮球场用钢网封闭,球无法弹出场外,不闻接传球和投篮的喧哗,他们像一群哑巴在手舞足蹈。另一侧,伴舞音响开得很低,只见彩绸飘飘,舞姿妙曼;晚霞里,女人们妩媚妖娆。高(中)考早结束,户外活动不扰民已成习惯。不禁让我想起当年老家操场上的球赛,吼声灌满街巷,格斗、厮杀般惨烈。学校操场两边都是齐腰的土墙围起的茅房,篮球飞出场外十之八九落进粪坑,没人如厕还好,捞上来洗洗接着赛;里面蹲着男人也好,不声不响将球抛出去;若女人如厕就没那么简单。一次,附近两个村子的年轻人来操场赛球,一球出手,像飞碟在半空极速飞转,突然,两人腾空跃起,一人伸手接球,另一只臂抡起,球飞出,打着旋儿朝茅房扑去……里面随即爆出女人的嚎啕和骂声——如厕的女人连球一同被砸进粪坑……自那后,女人如厕便将花红柳绿的布条裤带搭在围墙上,以昭示打球人。
  这些年家乡大变样,土墙茅房被抽水马桶替代,农民种地不再施用农家肥……这些零碎的记忆,拼凑成一幅老家生活画图,深嵌在缱绻的“乡思”里,永远抹不去。
  正遐想,广场上架起一块银幕,我心头一震,差点叫出声来:露天电影!这在几十年前可是家乡人难得的夜生活。顿觉置身于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斑驳的画面一幅幅浮现在眼前……于是,我匆忙下楼,直奔广场。
  路灯光芒璀璨,抢夺了晚霞艳丽的姿色,却没有黄昏的雅艳、韵致。舞池阒无一人,球场也悄然岑寂。露天电影对年轻人已无吸引力。看着空落落的广场,享受“专场”的感觉油然而生。正自喜,三三两两端着凳子的人朝这边走来,进场坐下,五颜六色,全是老太太,她们穿的显然是孙子们淘汰了的旧“时装”。尽管头发花白,满面皱褶,但牛仔裤、运动衫等把她们打扮得神清气爽。从脆朗的笑语里听出,她们都是来自乡下陪读的奶奶。她们对露天电影都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
  老家露天电影就在学校操场,银幕挂在两个茅房间的大树上,太阳还一竿子高,银幕已挂好,摆放放映机的大桌也就位,桌子一圈早摆满长短凳子。街上未婚小伙子们有凳子不坐,哪儿站的人多就往哪儿挤。《地雷战》正到紧张处——偷地雷的鬼子被民兵发现,来不及骑驴转身就跑……“真骚——”突然传来女人的叫声。“喊叫有何用,快开枪打呀!”我心想。银幕上的鬼子眼看要逃走,我急得直想喊,又觉着不对劲,方才的叫喊跟电影画面无干,且是家乡土话。正回头,灯亮,换片子了,后面站着的人群骚动起来。“街上人真骚。”那女人边骂边领着“小辫子”们挪了位置。“我们身上有仙气啊?”她仍忿忿不平地嚷着,“紧贴人家身子干嘛?”乡下人野外干活练就了大嗓门,低声说话反被疑“说鬼话”或“不正派”。片子换好,灯灭,《地雷战》继续,场子又安静下来。
  老家镇上,老三届中学生好几十,因为家贫,大多光棍。都是当婚年龄,挤进女人窝也算沾到了女人味。
  眼前的老太太们,一手握手机一手摇扇子,跟城里人一样潇洒。当年,她们可能也都扎着小辫,跟现在陪读的孙子辈年龄相当,如花似玉。
  放映了,我并不在意啥片子,眼睛也不在银幕上——只是静心体味着儿时露天电影那情,那景,那感觉和那绵绵记忆。爱钻女人窝的“老三届”大学长们真是有心人,却遇着了无意女。“大惊小怪!”他们辩解说,“无不良举动,没污言秽语,骚从何来?”他们靠近女人,只是想在相互搭讪里引起对方注意,加深印象,增进了解,也借机展示一下“中学生”的水平,为日后沟通埋下伏笔。可他们想错了,那时,“水平”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作钱花。累死累活,一天才挣几毛钱,谁跟他们埋“伏笔”?看着老太太们,我眼睛一亮:她们中也许有人曾经和我同场看过露天电影,叫喊“真骚”或被篮球砸进粪坑的女人,或许就在广场……“老乡见老乡”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放假了,咋没回去?”牛仔裤问。“孙女今年高考失误,再补习一年。”运动衫问道,“你也没回去?”“孙子在老师家补习……”牛仔裤停下扇子,“老师真会搞,课堂上马虎简单,去他们家补习,教得可认真了。”原来,牛仔裤的孙子读高二,在老师家补习数学和英语,双方约定:来年若考上一本,付费三万,二本两万,三本一万,考不上全额退还学费。老太太们说,这叫花钱消“灾”,舍不得金弹子,打不着俏鸳鸯……她们轻松淡定,敞开嗓门,毫无掩饰地交流着,无烦恼没忧愁,不时发出舒心的笑声。
  为了下一代,父辈打工,祖辈陪读,吃苦受累,倾其所有,在所不惜。但愿老师们在创收的同时,恪尽职守,认真讲好每堂课,对得起到月的工资,对得起职业和良心!
  广场上笑声朗朗,“孙子”“老师”成了露天电影的主题,大家都无心看电影,好像跟我一样,只想感受“露天电影”带来的或苦或甜的一段记忆。
  光阴似箭,几十年一晃过去。过去的岁月并未遗忘我,缱绻绵绵,悠然闯入,我梦境般又重返了那个时代,渐衰的心陡然间年轻活跃起来。我离开老家不到两年,责任田到户。家乡人穷尽思路显身手,致富路上争朝夕,如同球场赛事,热火朝天。“老三届”们经过时代洗礼,脑子更够用,致富竞技得心应手,很快都有了女人。往女人窝里钻已成笑谈,或成一段难忘的记忆。
  散场了,我突然想到刚才的电影,怎么也想不出是啥片名,我并不懊悔。“露天电影”丰富了“乡思”内容,满足了“忆旧”带来的欢愉。
  人到一定年龄,总爱忆旧。
  稻草屋里盛着的……
  晚饭后天还亮着,趁早出去走走,早去早回早睡。这几个月很尽兴——南下太仓,北上徐州,到家就“感受”了三篇散文,被《参花》刊用。尽兴、感受之余却乱了方寸。   战友相逢,白天杯酒寒暄,晚上欢然道故。相聚再相别,心绪潮涌,情丝如麻——聚时的欢愉、别时的惆怅交织于怀。想到一个情节,马上下床记录下来,再躺下,字里行间,情景在眼前飘绕,不觉天明。疲惫未消,失眠又至,于是想到散步助眠。
  刚出门,黑云灌顶,吼声撼天动地,不禁暗喜:狂风必然带来大雨,感受着房上掠过的簌簌风声,头顶滚动的隆隆雷鸣,谛视着窗前潇潇弹跳的雨水——躲在水泥钢筋构造里,风不透雨不漏,轻松愉悦,兴会淋漓,绵绵睡意隐隐袭来,那感觉别提多美妙!等了好久,只风无雨,散步不成,朦胧睡意俨然散去。未承想,倏忽间生成的嗜好竟成痼癖——每当风啸雨吟之时,便是我怡然醉眠之际。
  也是春夏之交的五月,风雨交加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村庄听不到丁点儿喘息声。全村人都累瘫了,刚出校门的我,端着饭碗都打瞌睡。我丢下碗筷匆忙上床,沉重的眼皮再难睁开——就这夜,“嗜好”渐生。
  很幸运,我赶上了“知青末班车”;更幸运的,知青待遇陡然提升:国家下拨建房木材,配备家具,分三年给予180元生活补助;每天不低于八分工(农村壮劳力十分工),体力娇弱的知青更有了生活保障。我只身来到官塘庄接受“再教育”,木材、屋椽计划下来,生产队组织全村70%男劳力给我盖新房。骄阳下,七条汉子赤膊上阵,垒墙、上梁、铺椽、盖草,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我买来八瓶汽水,每人一瓶。瓶子打开,泡儿汩汩,盖房热情比泡儿汩得更高,几声吆喝,群情振奋,劲儿倍增,一天就搭起了我的小窝。“聋二哥”还给我砌了一口土灶,别看是哑巴,他可是村里的能工巧匠,捉鱼摸虾,修理农具,样样在行。房上稻草是聋二哥带人铺就,还不时打着手势,叽哩哇啦地作指导,一脸认真。稻草屋落成,几个劳力马不停蹄去公社运来小方桌、小方凳、碗橱和单人床。十八岁后,我开始了新生活。
  乡亲们每天都来串门,口口声声叫我“大学生”——当时我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
  插队才几月就逢“双抢”。全村十来户人家、二十几个劳力很紧张:女劳力割菜籽、插秧苗;男劳力犁田耙地、挑运、打场。人均一二十亩地,极短时间完成“双抢”,劳累程度可想而知。
  朦胧中,僵硬的身子感觉在摇晃,我仿佛躺在摇篮中……
  咔嚓!一声爆响在床头炸开,我猛地睁开眼,地动山摇——屋外百兽咆哮,房上百爪揭顶;屋内泥土沙沙,四壁颤抖。我仓皇跃起,风雨满屋。惶遽中,我拽了麻袋就堵窗,堵了南面,掀开北面,锄把、扁担全用上顶住麻袋。窗刚堵上,一道绿光当头劈下——啊!房顶撕开一个大窟窿,风雨雷电从天而下,满屋恐怖。屋里呆不得也出不得。我西头是两位孤寡老汉,东头是生产队的牛房,聋二哥每晚睡牛房看牛,屋外动静再大他也听不见。这时谁不在睡梦中?即使惊醒谁敢出来?我撑起眼皮,僵直地立在黑暗中,觳觫惶恐,不知所措。突然身子一晃,一个踉跄——疲惫不堪的我站着打了个盹。我急忙两手扶住小桌,哗啦一声,煤油灯摔碎……猛然一惊:房顶响动异常,不像风吹雨打声。抬头间,刚揭开的窟窿不见了,屋里也没了风雨,唯有疲困。我容不得多想,硬邦邦的身子仰倒床上,拉开被子蒙头盖脸。风雨仍在发威,躺在稻草屋里,风不透雨不漏,身心释然;听着啸吟的风雨,摇篮曲般悦耳,我安然入梦。
  一觉醒来,天大亮,不觉瞟向房顶,窟窿还在!我揉揉眼,湿漉漉的稻草挂着水珠,窟窿上白云漂浮。开门一看,房上乱七八糟,窟窿旁陷下一个深窝儿,像被什么重重地压过……
  突然!房脊上露出半个脑袋,看样子是从屋后爬上去的,我赶慌绕过去:窗前支着一只木梯,木梯旁有一大捆系着绳子的稻草,绳子一端伸向房顶,聋二哥正往房上用力拽着。我托起稻草,张队长来了。“昨晚受惊了吧?”他接过那捆草登上梯子:“聋二哥在房上战斗一宿了。”啊!窟窿是聋二哥用身子堵的?!难怪……我嗓子哽咽,无以言表。聋二哥咧嘴比划着,“昨夜起风他就知道有事……”队长看着他手势翻译着,“两场雨后稻草就板实了。”说着,就和聋二哥忙上了。
  知青生活虽然苦累,但我每天都很开心,日子充满温馨。那天,聋二哥进门就翘着拇指叽哩哇啦一阵比划,我也手舞足蹈起来,以示友好或回答他什么。“哈哈,牛头不对马嘴——”民兵排王排长捅捅我,“你瞎比划什么?人家聋二哥说的是你会管理,棉花长势真好,今冬棉衣棉裤全指望你了。”聋二哥三十多岁,黝黑而端正的脸上总挂着憨笑,没星点儿烦恼。王排长话音一落,聋二哥又朝我晃起拇指。
  队里看我弯腰活做不来,挑抬的体力活也不行,就让我管理棉花地,每天八分半工。官塘庄人少地多,土地贫瘠,说是二百亩,那是按100平方丈一亩计算,一是为了少交公粮,二是省下的赡养两位孤寡老人,救济贫困户。我来这儿,等于从他们那只羞涩的碗里又舀出几勺。为不吃闲饭,我每天泡在十多亩棉花地里,剪枝打杈,除草捉虫喷药;晚上开办“红民校”,为半大孩子们扫盲,用真诚和汗水回报乡亲,接受再教育。
  说来也怪,聋二哥和张队长为我补了屋漏后,接连几场风雨,安然无虞,稻草屋里弥漫着甜甜睡意。此后,越是风雨天睡觉越香甜。
  单身的日子很紧张,每天放工回来都面临着洗衣做饭挑水刷锅……常常搞得我手忙脚乱,裁缝福义就差老婆(妇女队长)送来饭菜,衣服破了拿回去缝补;雨天路滑,担水不便,王排长若不得空,就差妹妹存莲给我担来井水;看我锅上忙到锅下,红民校学生——大妹二妹(姐妹俩)一个坐灶下,一个在灶上帮忙;正忙着饭菜,生产队刘副队长捧着一只大碗,没进门就嚷开了:“鹅蛋汤养人呢。”厚墩墩的蛋汤里满是蛋疙瘩。四爷和六爷老弟兄俩一前一后走进屋,瓦钵子朝我面前一伸:“闻不咋的,吃了可香哩……”四爷话音未落,六爷就往我碗里挑来一筷子。臭豆腐蒸咸菜,即使难闻,我也装出好吃爱吃样儿。我们说什么聋二哥听不到,但从我们口型和表情上能辨出意思,我们笑他也笑。稻草屋里盛满欢欣,情谊浓浓。
  官塘人对我关爱备至,亲如一家,我无以相报。公社三个月发一次补助,我买来酒菜,让晋大哥夫妇做菜,全村每户来个家主,在我的稻草屋里答谢一下。聋二哥总是等人坐齐了才在一角挂拐落座,拿起瓶子不声不响斟着酒,他比划什么,我不好再用肢体乱搭讪,眼睛微闭,歪着脑袋一手托腮——能安心熟睡的意思。他端着杯子望望房顶,开心地笑了。稻草屋里杯盏叮当,笑声朗朗。
  年底算账,全都傻了眼:进账人家不多,全村人辛辛苦苦累一年,能累个平头就算好年景。我干了九个多月,倒欠队里三块多。队委会连夜商讨,说今年棉花大丰收,不能亏了“大学生”。最后我分得红利三块多。事后才知道,卖了一条耕牛才扭亏为盈有了进账。
  当年冬我离开了官塘庄,全村人送我出村口,聋二哥穿了一身新棉衣,新婚般喜悦,又朝天比划着。那意思,或让我记着他帮我盖过房堵过漏,或祝贺我上调;红民校的孩子们闪着水亮的眼睛,神情凝重,默然无声;四爷和六爷杵着拐棍到村口:想吃咸菜就说一声……我眼里噙着泪花,一步一回头。凛冽的寒风里,我心里塞满暖意。
  前些天听说官塘庄整体拆迁了,航拍出三百多亩地,全部流转让人承包;几十口人或进镇进城,或投奔子女,十来户人家各奔东西;红民校那帮孩子早成家立业,稻草屋里一起喝过酒的家主们再难相聚了。我离开官塘庄后,聋二哥住进我的稻草屋,村庄拆迁时他病故了,一生未娶。
  我怀念官塘庄乡亲,怀念我的稻草屋——稻草屋里盛着冬暖与夏凉,盛着绵绵睡意,更盛着淳朴的乡情、浓浓的爱……呼呼风声从房顶掠过,不见雨吟。我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等着。蓦然间生成的习惯几十年都难能改变。
  今夜我又失眠了。
其他文献
摘要:文言文的考察从古流传至今,一直都非常重要。文言文的题型一直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文言文的题型趋于稳定,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注意积累与训练,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从文言文考题的变化和如何针对文言文考试的变化去进行备考加以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 变化 备考策略  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演变过程  文言文试题最初产生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后来经过一系列
期刊
摘要:“80后”作家张悦然在《谁杀了五月》中,以三卓为十九岁的女主人公拍照的桥段铺述了一桩凄婉的爱情故事。摄影师、模特、照片,三者之间被一场邂逅巧妙地捏合在一处。最终女孩离开,只留下了自己的照片作为摄影师三卓一生的追念。而出生于1990年的王苏辛在小说《白夜照相馆》中,以冷静、悬疑、诡异的笔调,将这种“照片——美好回忆”的温情模式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在一个个看似碎片化的想象中,王苏辛讲述了一个全新的
期刊
摘要:《燕尾蝶》是一个关于“元盗”人追逐和被追逐的故事,本文将从意象、形象和场域的角度分析本片。  关键词:《燕尾蝶》 元盗人 元都  有人说,岩井俊二有将理想绝对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他的电影一度有游离于生活以外的嫌疑,缺乏了几分直面生活的勇气。而在电影《燕尾蝶》中,岩井俊二直面现实,用多种艺术手段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成长故事。  一、蛹之意象  电影的基本叙述框架以少女雅开的视角去展开。出
期刊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我从未读过像培云老师这样清晰明澈地概括中国乡村状况的语言。这是一个游子对家园深沉的爱,并伴随着岁月流逝下对她逐渐有隔膜后的丝丝无奈与惋惜。村庄对漂泊的人来说是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依靠,是深深爱着的家,正如甘地所说: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世界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在外几年的求学之路,似乎让我对村庄有了隔世之觉,在这时刻巨变的时代,她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却又好
期刊
将你安放在梦里  不让春风吹醒  纵有千顷良田  我也不曾把你种下  将缘托付于岁月  做你眸子里  这春天柳梢头一抹鹅黄  季节正一寸一寸醒来  红豆在掌心成茧  而不去化蝶  当我闭上眼睛  你比一个春天先到  一场相遇被旺盛的阳光冲撞  一半是我们的中年  一半是轻轻的惦记  你是我最好的距离  孑立娉婷  焚起一炉香  些许清浅的寂寥  打坐冥想  心里住下一座寺庙  佛前我颔首禅定  从
期刊
炊烟是一棵树  炊烟是一棵树,向高处爬  经过数不清的分蘖,越来越细  每一片叶子都不会走丢  它们掉进江里  摆动尾巴  多像我伸向天空的手指,挂满果子  沿着静脉洄游  蚂蚁  它们不知道山为何物  土丘就足够大了  草是大树  几只蚂蚁搬运一条虫子  像我们抬起一口年猪  触角相碰,偶尔停下来舞蹈  我需要蹲下  才能看清它们的小幸福  身后,闪电从几座山之外晃了一下  那是一个巨大的生物 
期刊
鹧鸪天·渣滓洞  歌乐深处有旧楼,英烈忠魂望中收。  碧血丹心昭日月,铡刀锋芒冷于秋。  山中雨,何时休,可是悼亡绵绵愁?  且教艳阳照万里,红旗飘飘夙愿酬。  如梦令·科技馆  幻影缤纷五彩,恍若上天下海。  误入螺旋梯,流年偷换感慨。  停摆,停摆,断鸿声里暮霭。  鹧鸪天·洋人街鬼城  暮云惨淡闻鬼哭,骷髅城门久踌躇。  欲将孤身入魔域,阴棺非是埋骨处。  终有伴,且行路,狰狞血爪视若无。 
期刊
水金河的记忆(组诗)  题记:水金河是寻乌第二大河,也是我的母亲河。  (一)篁河  篁竹尾上的竹子花  飘过水金河的上空  好似飞舞的鸢尾  把整条河啊  装扮得宁静而美丽  自从有了几座跨河大桥  拉近了人们和村庄的距离  再也看不到往昔  浅浅的河水中  歪歪斜斜的列石  也再看不到我们在水中  追逐嬉闹的身影  还有稚嫩狂吼的歌谣  也被粼粼波光抛上了云霄  不深不浅的河床  不屈不挠扎进
期刊
苦恼一定是自找的  路走来马车  有长鞭的歌舞  吃自己的饭  长大自己的心胸  看见牛吃草  悠然自得乐  顿生无限感恩心  烦恼为菩提  一路小雨唱不停  风止处  蔚蓝的天无限好
期刊
如梦令  万里雪消融翠,蘸舞水层波碎。  卷起梦痕轻,望断远烟叠会。  微醉,微醉,铁马九州娇媚。  浪淘沙·象棋  兵马碾荒丘,热血横流。楚河浩荡葬尸舟。  落日余晖着赤色,垂钓悠悠。  一任骨灰稠,意取荆州。操戈疆场觅封侯。  小憩忽闻折柳曲,剑气凝愁。  如梦令·梦殇  夜半梦回疆场,马骨尽埋尸上。  万里冷风吹,月隐不堪遥望。  悲壮,悲壮,血剑略凝霜降。  忆江南  西风盛,寒意透薄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