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席谈书法

来源 :大众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传席,江苏徐州睢宁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马来亚大学和拉曼大学教授。2014年荣获“巴黎荣誉市民”徽章。出版学术著作《六朝画论研究》(大陆版、台湾版,共18版)、《中国山水画史》(22版)、《中国绘画思想史》《中国绘画美学史》(选入20世纪“中国文库”)、《陈传席文集》(九卷)、《中国佛教美术全集·雕塑卷·响堂山石窟(上下)》《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陈洪绶集》(点校本,中华书局)、《中西文化的冲突》(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鹤与鹰——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华书局)、《悔晚斋臆语》(中华书局)、《画坛点将录》(三联书店、港台版)、《陈传席画集》等60余部,并且部分著作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并在《文物》《美术研究》《美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千余篇。
  陈 新:今天我们的访谈直奔主题吧。您是美术大家,您有个观点认为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天下行书第一。请您具体谈一谈。
  陈传席:我认为颜真卿《祭侄稿》是行书第一,但并不是说颜真卿的书法第一。从书体和书法的角度来说,王羲之依旧是第一。只是在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方面,我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如颜真卿的《祭侄稿》。
  陈 新:请问您的论据和理由?
  陈传席:就书写及作品中流露和呈现的情绪或激情,《祭侄稿》所外溢的情感气息是《兰亭序》所达不到的。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颜真卿当时书写的时候就是“无意”,是自然流露的一种情绪表达。
  《兰亭序》是有意为之,相对于《祭侄稿》,它要规矩很多。从用笔苍劲来讲,它也赶不上颜真卿的《祭侄稿》。当然,《兰亭序》我不认为是王羲之写的。王羲之的书法好,他的特点是潇洒、秀韵,苍劲这方面他不能兼之。又有秀韵又有苍劲,是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地位很高,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很欣赏,大家都说他好。其实,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在唐代很低。
  他们是按照现在的艺术逻辑来判断的,某上层人物一说好,底下人很多跟着讲这件作品好。其实,唐代时候不完全是这样的。虽然李世民当时专门为重修的《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了序言《王羲之论》,对于王羲之的书法表示了肯定和褒扬,称其“尽善尽美”。但是后来那些书家和文人对王羲之的书法不但有微辞,而且是贬低和不屑的态度。
  李白说王羲之“兰亭雄笔安足夸”,雄笔是雄浑之笔,“安足夸”,不值得一夸。韩愈的《石鼓歌》也说“羲之俗书趁姿媚”。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媚态十足,直接把他的书法划到了“俗书”的圈子里。中唐时期,贬低王羲之书法的情况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很多人认为他的书法不好。那时候唐朝国势强大,还没产生像颜真卿这种雄浑刚劲、不可侵犯的书法气度,人们对王羲之那种秀韵潇洒的书法不太欣赏。中唐有一个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在其《书议》中说王羲之的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把王羲之的草书位次排名靠后。当时有人拿两幅王羲之的书法去换一幅嵇康的书法作品,人家不愿意跟他换。
  但是在五代之后,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就上来了。也有贬低的,但贬责的人少了,而且也不是普遍现象。五代尤其宋以后,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就定下来了。
  宋以后是南方文人掌握话语权。南方文人不喜欢那种雄浑厚重的风格。宋代范宽的画,明董其昌评价为“宋画第一”。但在宋代苏东坡这里,他说“近岁惟范宽稍存古法,然微有俗气”。苏东坡认为范宽的画“微有俗气”。南方文人喜欢那种潇洒的、清秀的风貌,他们认为王羲之的书法非常好,作为一种标杆就定下来了。王羲之书法在潇洒、秀韵这方面确实达到最高水平,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赶上他的。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在宋以后才定下来。唐代只是初唐时期有人说他好,皇帝李世民说他好,后来有很多人贬低他了。
  王羲之的书法,现在有的人认为遗存的作品很多不可靠。但我认为也不是这样的。那么多的书法作品,即使全是摹本,总也有点相似。王羲之后二百年内还是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他的书法作品的。
  咱们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假设傅抱石和陈之佛的画都不存在了,都是假的,仿造的。即使假的和仿造的傅抱石的画,肯定是很豪放很飘逸的那种风格,具体到真伪那是另外一个事情了。你不能拿着一张工笔画说是傅抱石画的。陈之佛的画肯定是工笔画,工细到什么程度那就不一定了。他不会画很狂放的那种风格。假设五百年以后,傅抱石和陈之佛的书画真迹没有了,假的仿造的作品也能看出来一些风格和特征来。王羲之的书法,《姨母帖》《初月帖》那些作品,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像王羲之的。但是这些字和《兰亭序》一比根本不是一回事,《兰亭序》我不认为是王羲之的书法。
  我觉得《兰亭序》在书法当中最多占第二,是不是能占第二还不一定,就算占第二也不等于王羲之占第二,王羲之仍旧是第一。王羲之《兰亭序》现存的都是摹本,不是他写的,可能是后来人编的。
  陈 新:您认为《兰亭序》整个作品有可能是伪造的?
  陈传席:后人编出来的,也可能他写过,丢了,别人又重新组合的,重新写一遍。这件作品应该有,当时记载是有的。至于内容我看也确实有点问题,比如王羲之的曾祖父叫王览。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两句话,“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个“览”字在《兰亭序》中用了两次,其实那个“览”字他是需要避讳的,完全可以用“观”“视”“读”等字替代。
  避亲讳是古人赋诗作文时很重要的一个规则。杜甫从来不创作有关“海棠”题材的诗歌。“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宋代李颀《古今诗话》中提到这一点。杜甫父亲名“闲”,杜诗中也没有“闲”字。“子美父名闲,故书中不用闲字。‘娟娟戏蝶过闲幔’,原作‘开幔’,刻本之誤也。”明代张燧考证刊误时曾这样说过。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为什么非要用“览”字呢?他曾祖父名字中有“览”,他就需要避讳,而且那个字也不是不可替代的,完全可以替代更换。   我从来不否认王羲之,而且王羲之是唯一的可以称为“书圣”的人,但《兰亭序》我觉得很可疑。
  王羲之为什么能够称“书圣”,就是一切字到他以后就定形了,中国书法宗法“锺王”。锺繇那个字还有点隶意,带一点隶意,他不彻底。到王羲之就彻底了。
  王羲之真、草、隶、篆都擅长,他这个书体定下来以后就不变了。后来的书法家只有个人风格的创造和变化,但字形不变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王羲之所表现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到他这里这些字形就基本上不变了。就是我刚才讲的,你写字的风格可以鲜明,但是书体不变了,这个就是王羲之定下来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是应该的,倒不完全是因为他的书法。当然他的书法成就也很崇高。他成为书圣主要是他的书体,到他就不变化了,定型了。
  我最早讲颜真卿《祭侄稿》是行书当中第一。后来有几个书法家也赞同我的观点。2019年年初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同时也出版了一本书法集。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日本同行也认同这个观点。
  我讲颜真卿的《祭侄稿》艺术水平高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这个观点基本符合作品事实。你看《祭侄稿》的苍浑、潇洒,还有激情,而且技法也很高啊!《祭侄稿》的用笔也很讲究的,也是变化多端的。当然《兰亭序》起笔、下笔、运笔也很讲究,他那个激情少了很多。各方面来讲《祭侄稿》的水平是第一的。
  陈 新:请问一下怎么学习《祭侄稿》?
  陈传席:我学了好久还没学下来,不好学,很难学。我学隶书,学《曹全碑》,学《张迁碑》,比较容易入手。但是《祭侄稿》不容易学,因为有情感、修养等各方面的东西在里面,不简单。
  《兰亭序》也好学,多临写几次就会了,很容易入手。学《兰亭序》达到什么程度,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你看那些书法班的学生临摹《兰亭序》,跟《兰亭序》几乎一模一样。
  陈 新:年轻人悟性很强,里面有很多技法高手。
  陈传席:我对《兰亭序》还下过不少功夫,年轻时学了9年,几乎没断过。有的时候下矿井去实习的时候,还带个小箱子,拿起来还写。有人说你不要写那么多,只要像就行了。其实不掌握方法,你绝对学不像。如果方法不掌握,你入不了那个门,你练到死也没用。
  陈 新:是的,方法问题十分重要。
  陈传席:我经常讲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基本技法也必须掌握。钱锺书修养非常好,学问也很高,但他不是书法家。李白、杜甫文艺水平很高,修养好,但他们的书法艺术水平也不见得很高。他们对于书法没有专门地学习和练习。如果对于书法稍微留意一下,练习了以后书法肯定比别人强很多。我从来没有否认技法。有人说我否认技法,有学问就行了,那不对的,我不是现在讲,以前也讲过。
  陈 新:据传李白存世的书法作品只有一幅《上阳台帖》,收藏在故宫。
  陈传席:以前我看那幅法帖,感觉是不是李太白的都成问题。当然现在专家确认是假的了。谢稚柳、徐邦达均判定这幅作品是伪作。谢稚柳从书法的时代风格上认定不是唐代。徐邦达从书写工具上认为可能是宋人“散卓笔”而不是唐人“鸡距笔”所书写,作品断代不会早于五代,因而定为伪作。
  陈 新:可能因为诗仙李白没有存世书法作品,古人就老想补这个窟窿。
  陈传席:古人写诗都是手写的,而且他们写了诗有时候就寄给朋友。比如寄杜甫兼寄高适。我写一首诗给你寄,也给他寄,就是靠邮寄流传。按道理他们的书法真迹应该不少,为什么很少或者没有?除了自然的损坏遗失湮没之外,我估计跟战乱、颠沛流离和政治生活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说,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除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之外,还有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件作品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
  苏东坡留下很多作品,包括诗词、赋论、书义、墓志、题跋等。苏东坡在后人心目中尊崇的艺术地位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与他的诗文书画作品等的存世和流传有关。而这一点又具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这些与北宋末年的太尉高俅有很密切的关系,是高俅帮助保存了苏东坡的作品。
  高俅在年幼的时候曾经是苏轼的小书童。他没有名字,因为踢球踢得很好,苏东坡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高俅”。后来苏东坡因为朝廷内部政治斗争被判刑流放了。苏东坡与驸马王诜是好朋友,行前苏东坡就给王诜写信,说我老婆都不带,其他东西都无所谓了,这个书童很聪明,给你留着用吧。于是高俅就到了驸马王诜府邸做事。王诜也是画家,觉得高俅很聪明,就留作贴身书童。
  宋徽宗赵佶当时还没有当皇帝,只是一个王爷,叫端王。他跟驸马督尉王诜是亲戚关系,驸马王诜的妻子是宋神宗的妹妹,王诜应该是赵佶的姑父。一次驸马王诜和端王赵佶喝酒的时候,整理衣冠,需要用篦子梳头。端王赵佶感觉王诜的篦子很好。驸马王诜说,我家里还有一把同样的篦子,饭后我安排人给您送去。回家后就让书童高俅给端王赵佶送篦子。高俅到了端王府上,看到端王赵佶在踢球,他在旁边大声叫好。端王赵佶问他是干什么的。书童高俅说驸马王诜王大人让他把篦子送来。端王赵佶说,我踢球你喊好,你能踢吗?高俅说,小人也能踢两下子。高俅球果然踢得好。端王赵佶说,篦子我留下来,书童我也留下来了。从此以后高俅就跟着端王赵佶了。后来皇帝宋哲宗英年早逝,没有子嗣,他的弟弟端王赵佶接班成了新朝皇帝。
  宋徽宗确实不是做皇帝的料。他做皇帝之前,宰相章惇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因为太后坚持立端王为帝,端王赵佶就成了皇帝。赵佶没有法度,喜欢任用贴身的人做官。高俅后来官至太尉。
  陈 新:王诜的画很好。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烟江叠嶂图》是王诜的代表作,是他在流放时候以汉江为题材创作的作品。
  陳传席:是的。郭熙、王诜,是北宋中期两大画家,都是学李成一脉。郭熙学李成还有变化,王诜学李成更像。后来他从贬所回来以后,政治斗争也不参加了,他就在家里画画写诗,不过问政治。   自从高俅跟了端王赵佶之后,随着端王赵佶升为皇帝,高俅的地位权力和影响也在不断提升,在宋徽宗晚期做到了太尉,可见其权势的鼎盛和倾重。
  高俅还有点良心,他一直对自己年轻时候苏东坡的照顾和提携推荐感念不忘。虽然苏东坡被列入了“元佑党人”,而且当时已经去世,但高俅通过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将苏东坡的诗文等收集起来,给予出版。最早的《苏轼集》是在高俅帮助和主持下出版的。苏东坡对于后世的文化影响深远巨大,与高俅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
  陈 新:好像现在可以买到苏东坡的诗文全集,洋洋洒洒几大本。宋代的东西能保留这么完整还是不容易的。苏东坡诗集文集保留很好很全,苏东坡的小品甚至在什么地方随便讲两句话到现在我们都能看到。
  陈传席:高俅虽然是奸臣,但保留苏东坡的东西很好。保留下来的还有苏东坡的书法、绘画等。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流传后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可能也跟高俅的这些帮助有关联。
  陈 新: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关于书法跟绘画的关系,您最有发言权。请您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您的见解。
  陈传席:书法和绘画的关系,很早很早就有。《殷契》古文,既是书法,也是图画。中国六朝时期,书法和绘画关系更加密切,你看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那个线条勾画得了吗?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书画同源”:“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在古人那里,画好,书法一般的也会很好。我现在越来越深刻理解书法用笔对绘画的重要性。
  中国绘画其实最后还是用笔的问题。你绘画格调的高低全靠用笔。画个石头、画个鸟蛋很多人都会画。为什么有人画出来就高妙,而有的人画出来就不高呢?现在看来,画好每一笔都要有书法的用笔。
  绘画刚开始只是民间的东西,只要画得像就行了。绘画要比文字出现得早,先有绘画后有文字。比如太陽,画个圆圈点个点,这就是画,后来出现了文字“日”。月亮是个弯弓,加上一点,后来出现了文字“月”。“山”,也是象形文字,也是先有画后有字。
  绘画开始是匠人的事情,但是书法可是文人的事情。
  书法参与到绘画,绘画的格调就高。画匠也有创造力,他那个创造力和文人研究的创造力是不一样的。比如绘画中的没骨法。没骨法很多人说是五代徐熙儿子徐崇嗣创造的。我在敦煌看到过敦煌绘画,认为隋代之前就有没骨法了。敦煌那个没骨法倒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创造。画工用很重的矿物颜色点几个点子,刚开始他点个点子勾起来。后来用线勾,颜色不点了,省事了,也可以。再后来他发现没骨法了。因为以前画画用笔都是勾好线再着色,他那个颜色一弄,点几个点算了。他这种创造一是为了方便省力,第二个大概是照顾一般大众的欣赏和审美。
  文人研究书法不一样,他是从学问上来研究的。文人研究书法,就把书法的地位提高了。比如书法中写一横,书法最后那一个收势不能甩出去,甩出去就显得轻浮轻佻。需要往回收一下,这叫回锋,回锋就显得稳重厚实。
  中国人评论书法,评论绘画都和书画的主体“人”一起进行评论。如南朝谢赫六法中说“气韵生动”。“气韵”本来就是人嘛!韵就是人的韵味,什么潇洒、气韵等都和人有关系。这样一看,起笔、回锋不轻佻,每一笔下来都和做人发生了关系。做人要含蓄,书法不藏锋,太露了就是不好,书法要回锋,不要露锋。顿笔,他这一收势甩出去就不行,回一下,或者怎么样顿笔,怎么样出锋,这样就好看,这样显得稳重或者显得厚重。
  绘画借鉴书法的笔法,肯定格调就高。绘画借鉴书法,但毕竟不是书法。尤其是写意绘画,说要八面出锋。八面出锋也是书法,书法的八面出锋还是有限的。
  八面出锋跟它的字面理解一样,比如画竹子朝上出锋,朝下出锋,左右都可以,但是书法朝上出锋不大可能。但是绘画比书法更灵活一些,绘画用笔方法更多一点,很多也是书法用笔。
  现在很多人专门画竹子的,啪啪起手就画。其实画竹子、竹叶子,有正面的竹叶子,回锋、下笔、下去、再按,提起来转锋出笔,这就是书法的用笔。书法的艺术到最后总要转一下,转锋或者顿一下,显得厚重。你画竹叶子,啪啪一撇出来就显得轻佻,按照书法用笔出来以后就显得厚重,那是不一样的。
  书法和绘画的关系相当密切,绘画线条不借鉴书法就很难高古。后来书法也借鉴绘画,尤其是草书。书法的用笔一般不挑水的,董其昌就挑水。董其昌绘画当中有浓淡变化,是挑水,一笔当中有浓淡变化。你到林散之蘸水下来,有的字沁湿一大片,有意那样搞的,他蘸水。他蘸水当中,水进去了也达到调和作用,因为水进去,不是光沾在纸上,它也沁出来有变化。干湿浓淡的变化是绘画的变化,后来也引入了书法。
  你看王羲之的书法没有浓淡的变化,也没有干枯的变化。草书当中干枯变化其实也是借鉴绘画的。但是那个干湿浓淡和绘画又不一样,它里面有内在的变化,而绘画又转过来借鉴它,你借鉴我发展了,我又借鉴你发展了。书法和绘画这两者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台湾徐复观写的《中国艺术精神》,考证功力是非常了不起的,美术界的人赶不上他。他讲绘画和书法完全没有关系。因为他毕竟不画画,他不写书法,他没有时间,他考证得非常好。但这条理论他错了。
  徐复观这个人可以想别人未曾想,理论和别人不一样。人家都说绘画和书法有关系,我就看着没关系。其实这点他不懂的。
  徐复观讲书法和绘画没有关系是错误的。他没有实践他不知道,他看画的水平也是有限的。我一看这个人书法不行,那绘画肯定就不会太高。
  书法还有一个问题,认真写和不认真写的问题。董其昌说倪瓒早年书法非常精到,到晚年他由于侧重于绘画的缘故,书法慢待了,不如以前好了。这有可能,但是倪瓒如果认真起来还是能写好的。可能他年龄大了,没时间应酬了,随便给你写一幅吧。
  书法这个东西还是要认真。你看谢无量、傅山,书法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尤其谢无量这个书法好起来好得不得了。冯其庸编《历代文选》封面,谢无量书写的题签很是精妙。他写的信札,随便写的,有时候也不好。谢无量是研究文学史的,好长时间不写,再一写他也不大行。   书法问题不是你看到哪一幅字不好他就不好了,你还得看人家的精品。傅山也是,有时候认真写起来非常好。我说过,傅山的好字比王铎好,差字比王铎差。王铎晚年一天临帖,一天创作。今天临帖明天写字。你要买他的字明天再来买,他的字一般都很好。他天天练,其他人不天天练,一般不天天练的,偶尔写随意散漫的字,拿来评价人家的书法水平也是不对的。
  谢无量那么大的书法家,随便写的也都不好,他认真写就很不错。当然评价人家的水平还是要以认真书写的作品水平为准。
  陈 新:1999年,世纪之末,《中国书法》杂志曾经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评选“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依据得票的多少分别是: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和李叔同。您如何评价这些书法家?您对20世纪的书法家和画家很有研究,针对有的书画家,您还有专门的著作和论文。如果请您来评判,您认为20世纪前十位的中国书法家应该是哪些人呢?
  陈传席:20世纪的书法家从吴昌硕开始。任伯年去世于1895年,是19世纪的人。吴昌硕是1927年去世的,算到“现代”时期。吴昌硕书法有金石古风,名列第一当之无愧。20世纪书法家最有名的应该是吴昌硕、于右任、徐悲鸿等几个人。
  徐悲鸿、谢无量的书法很好。如果按照雄浑厚大来讲主要是这几個人。
  弘一也不错,弘一是出家人,秀雅和与世无争的味道。弘一脱俗,很净,他是另外一种风格。
  林散之也好,内在的变化也不错,20世纪真正的大师大家也没有多少。陆维钊也不错,陆维钊应该还是可以的。
  毛泽东、齐白石的书法都属上乘。
  鲁迅也很有名,鲁迅的字好,比郭沫若要好得多。
  陈 新:最后一个问题,书法绘画跟读书、生活的关系。您怎么看?
  陈传席:书画和读书的关系太大了,不读书的人他肯定格调不高,但是能画画能写诗有可能是天生的。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不读书、不穷理,反而不容易落入别人的俗套,有可能出好诗。又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你要不读书不明理,你就达不到最高境界。
  绘画、写字,有的小孩不识字会画画,不识字也会唱歌。但是你要是提高到很高的水平,你必须读书。尤其是绘画和书法,你不读书的话,格调是肯定上不去的。
  我前些年就担心书法被机器人给抢去了。我在视频中看到机器人写书法,很是吃惊。弄墨是吧,蘸一蘸,然后回锋、收锋都会。书法家水平也不过如此。调墨、蘸水、舔墨,包括书写的一些重要技法,机器人都会。但是写出来的东西精神状态不行。机器人技法上很高,没有人的精神,没有人的气质、性情,写出来的作品格调不会太高。
  陈 新:您是说只有技法没有性情的东西,可能跟机器人写字一样。
  陈传席:对,还是不行。文化就是自我表现,书法和绘画都是自我表现,写诗也是自我表现。你有文化就表现你有文化,你没有文化就表现你没有文化。你没有文化想表现文化不可能,同样你有文化表现没有文化也不可能。一看这个人就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讲粗俗的话你肯定讲不出来,叫你讲你也讲不出来,你坐牢也不会讲。
  一个文化人在香港说饿的没办法,有人说你在大街上撒小便,警察给你抓去坐牢给你饭吃。结果他饿急了几次觉得还是不能干这个事。这要是一般老百姓就可以,抓去给我饭吃就行。
  书法和绘画,还有你的诗词当中就反映出你的修养和性情。读书还要看读什么书,这条很重要。古书,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了经典成了典籍,这些书可以读。现在那么多学校有老师为了评职称当教授,拼命写书,甚至有的人的书可能只有他自己和责任编辑读过,其他人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不用看。老子、孔子的书是经典,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人和有价值的书,你可以读。
  读书要读古人的书、读有价值的书、读经典的书,现代人写的书也有经典。这样,你的修养提高了,你的胸怀扩大了,反映到你的书法和绘画里面,你胸怀不一样,修养不一样,你格调和水平就高,反之是不行的。
  陈 新:谢谢您今天接受我的访谈。
  (责任编辑 孙甲)
其他文献
邱振中,1947年生于江西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共和国第一届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于北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书谱》杂志评选“35年最杰出的书法理论家”称号。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书写与关照—关于书法的创作
期刊
项目介绍  鱼缸维护主要包括水族箱日常维护,鱼缸清洗服务,具体工作则为定期上门为公司或家庭清洗鱼缸,鱼缸消毒,负责上门给鱼换水,调节水质,更换滤材,维护鱼缸设备,预防和治疗鱼病等,以保持顾客水族箱内鱼类的最佳生活状态。  项目特点  1.经营模式灵活。  鱼缸维护服务有两种服务模式:一是定时喂饲料、鱼缸清洗、换水换鱼的包月服务,该种服务收费模式为按月收费;另一种则为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上门服務,按次数
期刊
项目概述  该产品是一款速溶粉末状创新茶饮。其改变传统泡茶方式,精选国内优质天然茶叶原料,采用现代高新生物萃取技术精提而成,科学摄取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生物精华,绿色无污染健康安全、同时有效地保留了原茶的色、香、味;且拥有多种口味,冷、温水均可沖泡,实现了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DIY各种健康茶饮的愿望。可广泛应用于办公室、酒店、茶舍、餐厅、饮吧、家庭、出游等多种环境场所消费饮用。  产品特点  1.绿
期刊
本产品采用普通的220V电源就可以“崩”出爆米花,同时还可以爆花生、黄豆、咖啡豆、腰果等。不仅卫生,而且制作成本比较低,仅是传统家庭装爆米花半成品(用微波炉制作)的六分之一。其是国外进口产品。  专利产品,卖点是DIY和安全  本系列产品是具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一个专利产品,其最大的卖点就是便捷和安全。  首先,DIY。使用者只需要2分钟就可以自己制作爆米花,而且由于添加的辅料为食用糖,
期刊
在中国想做成一个品牌到底有多难?只要留意,网络上到处都是各种品牌的死亡名单,电商、服装、化妆品各种行业不一而足,甚至可以用尸横遍野、触目惊心来形容。但一位叫马英尧的80后年轻人,花了8年时间,在并不适合做连锁酒店的三四线城市做出了7个品牌。如今,马英尧的尚美生活集团已经在791个城市拥有2088家门店。即便这样,谈到做品牌,马英尧仍然心有余悸,他称其为“拿着身家性命在豪赌”。  4个包子搞定第一个
期刊
创业受挫,“花痴”发现神奇美景  杨舒婷来自云南普洱,201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南昌一家大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环境优雅,收入丰厚,这种飘着咖啡香的白领生活,曾令家乡不少同龄女孩羡慕。然而,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位拉祜族女孩断然做出决定,离开公司,自己创业!  原来,杨舒婷的家乡在澜沧江边上,这里山清水秀,奇花异草遍地都是,她从小就喜欢花。2013年初春的一天,她在网上看到一种新鲜的创业形式——
期刊
来自丹麦的“飞虎”是一家每件商品只卖10克朗(约合10元人民币)的杂货店。这样的单价在丹麦还不够一瓶水钱,飞虎却成了全球最成功的实体店品牌之一:自1995年成立至今,在全球共开设600多家分店,2015年营收35.7亿克朗,营业毛利22.3亿克朗,远高出同业盈利水平。  不同于普通杂货店一味追求低价,这里的品牌宗旨讲究以合宜的价格提供有设计感的搞怪产品。卖法也极具艺术性——2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布
期刊
不久前,一加手机“一日一图”手机摄影体验店在全国4个城市同步开业,吸引了数十万用户前去体验;初创品牌FlowerPlus(花+)在一家有格调的咖啡厅里开设了一家店中店,到店人数达数万人……不过,分别在10天和3天后,这些门店闪电撤离。或为促销的快闪店开始风靡全国。  对于大部分品牌商而言,开设实体店仍是打造场景式体验的最佳方式。但开店的高成本,让很多品牌商望而却步。于是短期的、低成本的,在选址、营
期刊
项目概述  仿真花有着悠久而庞大的市场,其生产工艺也不断发展变化,纸、布、绢、纱、塑料等不断地应用在假花制作上,更真、更像可以说是仿真花的目标所在。现在,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这一现状正在被我厂研制新工艺新材料所替代。能净化空气并具有驱蚊功能的超级仿真鲜花它不仅香飘四溢、造型与颜色上跟真花无异,花的纹理丰富细腻、连细小的叶脉、花纹都清晰显现,手触及具有极强鲜花肉质感,被公认为“永不凋谢的神奇之花
期刊
项目概述  本项目是一种超环保生产烧烤炭的最新型技术。是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最新制炭技术。全程不用土窑、铁皮窑烧制。周期短、质量好、利润大、产量高。厂家已在全国多个地区设点生产销售,产品颇受当地用户认可,反馈强烈。  产品特点  1.多种配方。牛粪加柴煤,兰炭加锯末,糠醛渣加竹炭渣,锯末加煨煤等,专用机器出棒,密度好、燃燒时间长、脱灰好。  2.高产。采用挤压、冲压、液压三种出棒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