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人格培养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教育的话语系统中,对能力的强调一直胜于对人格培养的重视。这往往忽略了培养、完善人格才是教育之真的目的。面对当今社会道德衰退景象,研究生们正面临着德性缺失、人格分殊和价值根源丧失的人格困境。麦金太尔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善与德性的培养、生活整体性的认知和历史传统的复归才能使人摆脱人格困境,达于完善人格。这同样也成为培养研究生完善人格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关键词】人格培养 德性 价值根源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社会状态的最初形成时,指出“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人类便产生了一场最堪瞩目的变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就取代了本能,而他们的行动也就被赋予了前此所未有的道德性。”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当今社会的道德性正面临着又一场瞩目的变化,即如何从支离破碎的道德语言中恢复其整体性?麦金太尔认为,当今社会道德风尚败坏,道德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今人们的人格陷入了困境。同样,在高等学校教育中,面对如此混乱无序的道德社会,基于最高教育层次的研究生们也正面临着人格的困境。
  
  一、研究生的人格培养困境
  
  1.德性的缺失
  休谟提出无法从事实判断推演至价值判断的结论,自由主义者强调对价值事物应保持中立的观点以及正当性优先于善的概论,这种种论调导致当前社会常因价值问题而争论不休,德性问题却一再被人们所忽略。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社会转为对人权的更加重视。同时,因惧怕传统严格的道德与特定的价值观常对人权产生诸多限制,因而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应优先于某种善的追求。由此,导致道德、人格等价值问题被人权要求进一步取代。由于当今社会对人权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所遵循的必然是密尔所强调的“无伤害原则”,即在消极的不伤害他人的情境下给予人们最大的个人自由,而不是积极地培养各种德性。
  另外,道德在人身上所展现的是一种人的品质、特质、与个人实践道德的倾向与行为,而称为人格。要培养完善人格就要注重人的内在德性建构。但是,德性又不等同于能力,故我们不能将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培养划等号。一个人能力再强并不能说明他的德性有多优秀,因为一些恶贯满盈的罪犯其能力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强的,但却与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人生价值背道而驰。
  当今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的证书效应是研究生德性缺失的一个重要表征。有大部分的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考证上,关心的是“什么证书最有价值?”在此,“价值”一词被更多地赋予了经济性。殊不知,作为一个当代研究生,最应关心的应是“何为社会的共同善”“应如何追求此共同善”。
  导致“考证热”的根源便是研究生内在德性被工具所淹没。这和我们从小接纳的教育环境无不相关。通常,当我们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优劣时,常常只看重学习成绩这一个指标,即使某位学生的品行有所瑕疵,只要成绩优异,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学生;但若某位学生的品行非常高尚,可成绩却平平,那么他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还认为这有点“不务正业”。试想,在如此重视输出结果的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输入更多的便是达到好成绩的各种工具、手段,而不会是各种德行了。虽然“大学要传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要增强能力、培养能力是大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即知识和能力)”。但是,能力的培养绝不等同于人格的培养。高等学校教育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实质就是完成从培养工具性的人力资源向涵养完善人格的转换。因此,要完善研究生的人格,就要注重研究生内在德性建构,不能简单地将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培养划等号。
  2.人格的分殊
  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学科领域也泾渭分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个别共同体对道德理论与价值判断常常难以产生共鸣,从而使社会道德因没有交集而失序。呈现在道德理论上,百家争鸣而使众人不知所从;显现在现实社会,便是道德低落及社会混乱的景象。麦金太尔称这种道德概念的破碎,正是“缺少历史文化的整体性下所形成的去脉络的思维”。
  当代社会强调公私领域的分离,即工作与生活的绝然区分,从而导致完善人格的一分为二。众所周知,在公共领域中我们会面临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场景下又会有许多不同的人、事、物需要相互应对。因而,我们在某种场景下,对某个对象,都会采取不同的某种应对模式。久而久之,身处不同情境自然而然地就会戴上不同的面具来相互应对。当一个完整人格细分为不同角色时,一方面,一般人不易警觉完整人格与角色的微妙差异;另一方面,这些各自不同的角色扮演又极易引导完整人格的分离。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培养层次,有着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特殊性。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部分研究生都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部分在职研究生其社会角色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多重角色的交叉扮演,使研究生在生活和学习领域表现出人格的分殊。在生活场景中,与同事间的相互交流,往往比较随意,在行为取向上偏好庸俗文化甚至亵渎文化,从而出现“文化失范”;但在学习场景中,又比较认同高雅文化或严肃文化,甚至不屑与平庸、浅薄之人为伍。如此,一个完善人格自然而然地被分裂成支离破碎的各种面具,而产生人格分殊的现象。正如俗语所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长此以往,自己也会失去了自我完整人格的认同。在没有真实人格作为依靠时,你我之间的关系应付变成互谋利益的工具而相互利用,一旦人们沦为工具性价值时,也就失去了人性尊严的主体性意义。
  3.价值根源的丧失
  马克思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这时,个人的选择就不再是整体生活的善,而是趋向于重视自身的情感或直觉。这样极易使个人脱离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缺少人类生活整体性与完整人生的意义。因而,麦金太尔驳斥了自由主义者认为人是全然的独立自主的虚拟假设,认为只有透过历史才能更清晰地明了事物的真相,只有将人放置于历史的情境之下才能对他进行了解。
  在价值根源丧失后,人们的追求因失去了善的目的而变得随心所欲。现今研究生当中不乏有通过读研、读博当跳板,以此为砝码为自身利益服务,或改变工作环境或更换工作岗位。而随着研究生扩招政策的推行,研究生队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其中涌现出大批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父辈或祖辈的溺爱下长大,往往从自身的价值判断出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出“只要我喜欢就行”的亚文化价值观,很少表现出以追求善为目的的价值观。由于缺少统一的价值,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仅仅只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为了满足某种暂时的欲望罢了,从而不易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
  
  二、研究生“完善人格”培养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为了使研究生走出德性缺失、人格分殊、价值根源丧失的人格困境,我们可以借鉴麦金太尔培养完善人格的三条途径作为培养研究生“完善人格”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1.注重与实践相关的善与德性的培养
  在麦金太尔看来,“实践”意指:“任何融贯的、复杂的并且是社会性地确立起来的、协作性的人类活动形式,通过它,在试图获得那些既适合于这种活动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这种活动形式的优秀标准的过程中,内在于那种活动的利益就得以实现,人们获取优秀的能力以及人们对于所涉及的目的与利益的观念都得到了系统的扩展。”因此,在麦金太尔看来,实践的范围是宽广的。但是他并不认为划分实践的确切范围是主要的工作,关键是要弄清善与德性的概念。
  首先,谈谈善的概念。对善的理解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即内在善与外在善。麦金太尔指出内在善具有两种特征:其一,只有参加特定的实践才可以分辨和认识这些善,缺乏相关经验则无法判断这些实践的内在善。其二,虽然内在善也是在竞争中获得,但它们的特性在于它们的实现一定有益于参加实践的整个群体。外在善的特征在于:每当这些利益被人得到时,它们始终是某个个人的财产与所有物。而且,某人占有它们越多,剩给其他人的就越少,但内在善的获得却是有益于参与实践的整个共同体。
  其次,是有关德性的概念。麦金太尔将德性定义为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德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没有德性,内在于实践中的善就不会实现,就会与我们无缘。因而我们要接受实践的各环节和各构成部分,接受内在善的标准,如公正、勇敢、诚实这些德性和优点。要把它们作为实践外在善的目的、机制,不然就把实践归于无意义了。
  在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内在善即研究生各种内在德性的培养:正直、诚信、责任,等等;外在善即奖学金、荣誉称号、好工作,等等。当内在善与外在善发生冲突时,以我们拥有的德性就能去制止我们所追求的外在善,不沽名钓誉,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到慎独、笃行。这也为防止学术腐败提供了可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真正将内在善作为研究生追求的共同善,才能使研究生重新拥有德性。
  2.认识生活的整体性
  现代性将每一个人的生活分割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身的行为规范与模式。由此,工作与闲暇相分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相分离,团体与个人相分离,童年、老年与人生其它部分相分离,等等。所有这些分离的实现使个人生活无法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分析哲学也倾向于原子主义式地思考人的行为并基于简单成分去分析复杂的行为与交互行为。无论是来自社会学亦或是哲学,它们都将人类生活视为一系列的个别行动与情节,这都使得个人生活无法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解决的方法只能用麦金太尔所提的生活的整体性来理解个人。
  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认为“变动不居的自我”将人推入一种分离情境的角色扮演当中,使得德性无法成为人类稳定的气质。对此,麦金太尔指出:“是否,把每一个人的生活设想为一个统一体是能够合理证明的,由此,我们可以试着指明每一种这样的生活都有它的善,并且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美德的功能就在于使个体能够将他的生活创造成这样一种统一体而非那样一种统一体?”“人类德性的统一性,只有作为一种单一的生活(一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设想和评价的生活)的一个特征才是可理解的,而这种统一性是在历史的脉络中得以呈现的。”
  基于研究生社会身份的复杂性,其角色扮演也呈现出多重性。研究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整体性特征,将自己作为一个统一体置于社会生活当中,摘掉面具,在任何一种情境扮演中(生活或学习),都能表现出稳定的德性。如此这般,就能避免人格分殊现象的发生,而达于完善人格也并非纸上谈兵。
  3.复归历史的传统
  人永远不能仅仅作为个体去追寻善或践行美德,因为什么是人美好的生活,需放入其所处的时空中来了解。因而麦金太尔反对自我是自己所选择的存在,他认为我们都是以一个特殊社会认同的承载者来接触我们自己的环境。我是某人的女儿、我是某一国家的公民、我是某一学校的学生等。因此,对我来说是好的事情必定对那些处于这些角色中的任何人都是好的。如此,我从我的家庭、我的国家继承了他们的过去,这些构成了我生活既定部分及道德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的生活有了它自己的道德特殊性。
  同样,研究生完善人格的培养要置于大学这个特殊机构中来了解。而所谓的复归历史的传统,意即大学的薪火传承要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从大学功能角度来看大学的嬗变。首先,大学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造就绅士”为目的的“单功能”大学转化为强调“发展知识,以科研为大学核心”。随后,克拉克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时代,需要一代全面发展的、尤其对科学有着追求,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人才。现在的孩子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未来社会对他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要求他们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勇敢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在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也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共同生活”就是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虚拟仪器编程环境下利用LabSQL访问数据库的方法,详细介绍了LabSQL的配置、数据的存储、数据查询及其与access数据库的连接,并成功地应用于输油泵远程状态监测系统中,实现了温度、振动等信号的实时记录存储。  [关键词]虚拟仪器 输油泵远程监测数据库 LabSQL    一、引言    LabVIEW采用图形化的编程语言、直观的前面板和流程图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虚拟仪器。相
【摘 要】多媒体课件中一定量的练习题对学习者掌握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课件制作又是一项十分繁重和细致的工作,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设计具有扩展性的程序就显的非常重要。本文以笔者在《C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刊号ISBN 7-900623-73-6)制作过程中的实际处理,介绍单选题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Authorware 单选题 方法 思路    一、目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育人 功效    《思想道德修
[摘 要]:中国有近千万残疾青少年,他们因生理上的残疾而普遍存在与正常人不同或者说更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在认知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关心残疾人,更需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残疾青少年 心理调适 自卑    中国有近千万残疾青少年,他们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人不同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再加上处于心理特别敏感的过渡时期,所以心理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金华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WAP技术的网络架构、WAP模型和WWW模型的联系比较,分析了WAP技术在移动学习中的特点与不足,并介绍了一个WAP技术的简单应用。  关键词:WAP技术 移动学习 WML    一、引言    当前,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关于结合移动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正逐步深入人们
[摘要]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改编 阿Q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生于1881年9月25日,浙
[摘要]高校信息类专业如何迎战IT就业“寒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众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辅导员学生工作的角度出发,对IT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提高IT类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些工作体会。  [关键词]IT专业 毕业生 就业指导 辅导员工作    目前,高校IT类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随着IT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IT类专业的就业优
[摘要] 时代在变,师生关系也在变。社会主义社会,按照师生关系构建相关理论分析,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滞后的教师观、学习观的影响,出现了冷漠型、功利型、紧张冲突型等“失谐”师生关系。根据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需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坚持现代学生观和教师观的统一,实现教学关系和情感
[摘要]在开放教育的考试中,有时需要临时打印带有相片的考生资格审批表,但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尚不具备这个功能。本文采用Access报表,并利用VBA编程的方法,实现了这个功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Access VBA 报表 FileSystemObject    一、引言    1999年开始,从中央电大到省级电大、地市分校,全国电大系统均使用电大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从计划制定、招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