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和蚂蚁之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网友悄悄问我,大致就是问我对人生的看法一类的,好象是自己遇着些苦恼。既然你这么相信我,那我就胡乱说几句,也说不大好啊。
  对人生我确实不是很乐观。总体上我感觉,人生苦难得很,但是你总不能成天愁眉苦脸的。我当年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就不主张再生孩子,我说大人都活得累,何苦再生个孩子。不光是你把她养起来,咱要多受很多罪,孩子长大也是受罪。你说现在这孩子,五、六岁就得上学,以后一直到她死,她就没有一天能过得轻松,受那个罪干啥?!当时我心里说,要生个孩子,还不如去种一棵树。树还无忧无虑的,种棵树总比生个孩子要强。可是在世俗来说吧,你不要孩子又不行,你还得过这种日子,你还得一天天这么过下去。所以我说那就过吧,也就只好这样受罪。
  我记得年幼时老师跟我们講:宇宙是无边的。当时年龄也小,十几年都解不开,就觉得咋能没边,啥都有边啊。因为在咱有限的知识里,啥都是有边的,一直想不通这个东西。后来才自己体会,是因为咱人类认识不到那个地方,达不到,不知道边在哪,所以才给你教授这么个道理。你比如说,原来咱人类理解这个地球,从来没有球的概念,感受的就是一个平坦的世界。地球有多大,以中国的概念都是以天下来讲的是吧,统一天下或天下人怎么怎么,都是这种概念。再后来呢,就是现在吧对这个宇宙知识大概有那么一点儿了解了,知道地球在整个银河系也就是那么一点点儿的时候,突然一阵子很悲哀。就觉得咱几千年的文明,有过多少国家、产生过多少杰人,实际上就是,就好象一堆蚂蚁在那一摊摊儿的。如果我是上帝的话,我就看,哦,那一摊蚂蚁就是地球上的那一摊人,它里面还有什么文明,出现过什么伟大人物,实际上可笑的很。所以说上帝看咱们就跟咱们看蚂蚁那个角度一样。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看,我们是蚂蚁的上帝的同时又是上帝的蚂蚁,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大自然太了不起了,原来总在讲这个人有多厉害,人定胜天之类的。现在我觉得,人太渺小了。大自然面前,你既然永远无法改变的那些东西,现在你只能去顺应。这就像人和疾病的关系一样,你不能战胜它的时候,只能和它共存,共生。大家知道,我这人病多,从那时候我就总觉得,什么善呀,什么恶呀,这些东西只能是共存的。谁也不能说谁就多厉害,谁就正确,就了得,其实它都是共生的,魔鬼和天使,疾病和健康,其实它永远都是一块的,在维持着这个平衡。
  原来我认为建筑也是很可怕的。你盖六七十层的大楼,你再往下挖这个地基,咱有时看着挖了几十米,觉得可怕。后来又觉得,从整个地球上来讲,不过就是粘了些米粒儿吗?所以有时我感觉坐飞机对改变人的思维有作用,我在四十岁时写得那个《四十岁说》,里边说的那个穿过云层都是阳光就是我坐飞机时体会来的。原来咱以为天一直是阴着的,谁知道只要穿过云层之外,所有的天空、到处,全都是阳光。
  选自《微阅读》
其他文献
秋是一年之中最为多彩、最为赏心悦目的季节。农人喜其果实的丰饶,游人喜其阔野的风光,诗人喜其遍地的灵感,画家喜其缤纷的色彩……上穷碧落下田园,无论何人都有沉甸甸的收获。我也捡拾了一些遗漏在天际阡陌的零星杂碎。(一)向日葵向日葵朝着太阳转,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转,逐日而转,是向日葵纯情的努力。从破土而出,从嫩芽萌生,即日出而转,日入而息。似乎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向日葵就有三百六十五次逐日,追逐太
的确,秋天是有声的。秋字在甲骨文里的象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历代文人对秋声也多有着墨:“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写的是水;“夜半酒醒人不觉,满地荷叶动秋风”写的是叶;“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写的是雨。水流、叶动、雨声,交相辉映成一片如诗如画的醉人秋景。最喜欢的还是蒋捷的《声声慢》:“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
当20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21世纪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酒楼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这是文人山水画的意境所
记得上小学时,语文书上有一篇《王冕画荷》的小文,写的是古时一个叫王冕的孩子,因家贫不能再读书,给隔壁的秦老家放牛。王冕聪慧,画池塘里的荷花,只个把月,就画得活灵活现,很多人争相购买,由此也改变了家境。当时,很想知道王冕是哪个朝代的人,在他身上还发生了哪些故事,但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讲这篇课文。我阅读完课文,就像远观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幽静青山,水边古柳,牧童短笛,雾里炊烟。细细品味,有几处打动人的
有个词叫作“红颜薄命”,说来没错,四大美人都不能算是好命。但是再想想,乱世里没有红颜的人命更苦。貂蝉虽不容易,但没吃过太多苦,她比蔡文姬好很多。蔡文姬虽然是史上著名才女,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一生。乱世中,女人的才华不怎么受重视,不像美貌那样是硬通货。她的才华,不过是用来记录普通女子在乱世里会怎样地被践踏和嫌弃。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又字昭姬。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悲愤诗》二首
宋徽宗大概是历史上最没争议的皇帝,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出奇一致———文化巨人,治国“小白”。他统治时期,北宋文化全面开花,文学、书画、瓷器……都达到巅峰。可他任用奸臣,挥霍无度,表面繁荣之下是断崖式下跌的国力。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這种描述,暗藏着一个判断,即宋徽宗对文化的追求与其帝王身份极不相称。当然,按照儒家的看法,帝王理应具备文化修养。但此处所谓修养,是指对儒家经典的掌握与运用。至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的冬天,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归田园。一马车,载着陶渊明和几箱书籍,离开了县衙。陶渊明淡然一笑,频频挥手,向送行的属僚作别。山路蜿蜒,尘土飞扬,颠簸摇曳。彭泽县城距老家柴桑上京里不过百余里,却走了大半天。黄昏时分,鸟儿啾啾鸣叫,纷纷飞归山林;村落映入眼帘,依稀几缕云烟。到了家门口,正在玩耍的五岁小儿跑过来,抱住父亲的大腿,亲昵地“卖萌”。陶渊明喊着他的小名,捏了
“鉴湖女侠”秋瑾被宋庆龄称为“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鲜为人知的是,指引和帮助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其实是其结拜姐妹吴芝瑛。吴芝瑛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慧,早年便以诗、文、书法闻名安徽桐城,随入朝为官的丈夫移居北京后,书法、文才更是受到慈禧赞赏。不仅如此,维新运动又启蒙了她忧国忧民的意识,使她勇于向“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挑战,并当街写字卖字,所得全部捐出。而这些也正是她日后和秋瑾惺惺相惜的地方。1903
三五好友常常相聚,聊着聊着,共同的话题,就在酒香中酝酿开来,乡情散开,撩拔着每个人的心弦。故乡,让我们再次频频兴奋,实在难抑那份早已在心田扎根的情愫……那日,去郊区看望老母。蹲坐在乡下小院,满头银发的老母没说几句话,就直奔主题:还是老家的空气好啊,人也清净……秋日的阳光,洒满小院,随着老母的话匣子,我仿佛又回到了边远故乡那个铺满葵花饼子的院落……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对于故乡的念想,一直是个难以解开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1、他很爱她,她细长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2、她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