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斋与吃素是两回事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吃斋”与“吃素”是一回事,因为大家到寺院里吃到的所谓“斋饭”都是素食的。然而,其实“吃斋”与“吃素”是两回事,因为“吃素”简单来说就是不吃一切诸如猪肉、鱼虾等荤菜,而“吃斋”则是佛教的术语,是一种佛教行为。
  “吃斋”其实应该是“持斋”,因为对佛教来说,过午不食为“持斋”,而“持斋”对佛教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每位佛教徒都必须遵守的戒律。但由于“持”与“吃”同音,再加上“持斋”的行为又与“吃”有关,所以久而久之“持斋”就变成了“吃斋”。然而“吃斋”时这个“斋”不一定就是素的,这是因为在佛陀丘比戒中没有戒肉食(即戒荤食)这一條,而且在化斋的时候施主给什么吃什么——给素食就吃素食,给荤食就吃荤食,是不允许挑食的。关键就是“过午不食”,即过了“午时(大约是下午2时)”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之前都不准进食,但允许喝些水之类的流汁,不过有些得道的高僧连流汁也不会喝。
  由于梁朝的梁武帝萧衍(464—549)笃信佛教,他要求寺院里的斋饭一律改用素食,不准用荤食。也就是从此时起,我国的佛教逐渐形成了斋饭,包括僧人们所吃的饭全部都是素食的传统了,而僧人们在外出化斋的时候也只要素食了。
  (文/陈抗美)
其他文献
任人唯贤是中国共产党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干部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准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执行的组织纪律。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该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在古代,儒家认为只有完成了以下八道人生工序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成功,这八道工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平天下”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平定天下,用赫赫武功荡平狼烟,靠威武之师扫平敌寇……总之,“平”总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是误解。  “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那用什么方法呢?儒家给出的方式是:“修身及家,平均天下。”这是《礼记·乐记》
《增广贤文》中有句话:“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很形象地说明了贪小便宜的害处。古代兵家讲究欲取先予,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必先给对方一点甜头。使之放松警惕,然后再找机会夺取。  春秋时期,晋国旁边有个小国叫仇繇。晋国大夫智伯瑶想攻打它,然而道路险阻,战车无法通行。他就铸造了一口铜钟送给仇繇国君主。这口钟非常大,要用两辆车并在一起才装得下。仇繇国必须修筑一条大路,大钟方可抵
“食言”一词,本来就源自说话不算数,它是由“食言而肥”一语演变过来的。  据《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孟武伯,此人一向言而无信,鲁哀公本来就对他不满,再加之此人与群臣相处时,说话处处带刺,鲁哀公就更看不起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请群臣赴宴,孟武伯当然也要参加。鲁哀公有个宠臣叫郭重,因为长得肥胖常常受到孟武伯的侮辱。这次也不例外,孟武伯借给鲁哀公敬酒的机会,又讥讽郭重道:“
大好春光又到了,处处都是一番新气象,最近在报上读到一首“春耕谣”,就更有这种感觉。这首民谣式的短诗才九行,不足四十字:  春风吹,池水皱,  嫩绿爬上柳梢头。  折枝柳,做柳箫,  吹得遍地冒青草。  牛吃饱,拉犁跑,  泥浪滚滚似海潮。  这首诗采用了过去流传于小孩口中那种团团转般的童谣的形式,从“春风”引到“柳梢”,从“柳枝”引到“青草”,最后从“青草”引到“泥浪”,出色地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
“新时期”一词,大致是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党史界,对于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历史时期的概括。延续多年,在官方和书面语言中至今还在用。  最早出现这个词,大概是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是1977年8月12日作的,1977年8月18日全会通过后发表的。在这个报告中,华国锋说:  “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结束,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很多人认为,北宋的军事实力孱弱,与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有很大关系。可是北宋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一支骑兵部队呢?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为何供养马匹的能力,尚不及游牧民族?  答案就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令饲养牲畜变得昂贵。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手工业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这种繁荣必然带来许多规模巨大的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密度的提高,使未经改良的天然牧场变得稀少,牲畜只能在那些人工种植牧草的牧
2014年,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成为“中纪委推荐干部阅读的56本书 ”之一。2011年,本刊曾刊载《与唐浩明对谈曾国藩》,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时隔3年,本刊有幸获得著名作家唐浩明与欧阳斌(历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围绕《曾国藩》进行的对话文稿,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唐浩明有关创作的思考,也带领我们第一次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为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曾国藩乃至近代湖南,提供了许
《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巴祗为扬州刺史,与客暗饮,不燃官烛。与此相类,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有位李姓京兆尹,为官清廉,纤尘不染。一日,灯下批阅文书,仆人送来家书,他即吹灭公用蜡烛,点燃自己的蜡烛。待读完家信,才又点燃公家蜡烛,继续办公。在一般人看来,在公家的烛光下读封家信,实在无伤廉洁,更算不得损公肥私,可这位京官,硬是不肯稍稍变通一下,迂得可以。  《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
在中國,诸葛亮用“空城计”退敌的故事妇孺皆知。一般人以为“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专利,其实,考诸历史,“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首创,更不是他的专利。  最早记载设“空城计”是在春秋时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令尹子元带领六百辆战车征伐郑国,进入郑国的桔柣之门,到达大路上的市场,悬挂的门没有放下,有个楚国人说话后退出。楚军令尹子元以为郑国守备力量雄厚,又听说诸侯正在出兵救郑,于是就偷偷在夜里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