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引导吃喝界的广阔乐趣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食尚·人物榜
  
  他们常常是美食家、作家、明星的三位一体,他们舌尖的味蕾敏锐捕捉这个国家30年的酸甜苦辣,无论一棵纯洁低调的白菜或是一片神秘高贵的松露,他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满分而平等的乐趣,从而教给我们关于吃喝更为广阔、丰富的乐趣,引领这些年的食尚。
  
  


  蔡澜
  他书写美食界圣经
  有谁比蔡澜更能纵横全球笑谈美食?
  1990年代,他投身美食界,不单自己开食肆,更不断组团旅行,吃遍各国美味。他的《蔡澜的生活方式》、《蔡澜食材字典》等与美食有关的著作,直接被人们奉为美食圣经。
  只要去看看他在香港黄埔花园、深圳中信地铁商场等地开设的蔡澜美食坊,就可以知道他在餐饮界的号召力。
  
  沈宏非
  学着他的样子,和美食谈恋爱
  1962年出生的沈宏非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才子。他对吃的品位和嗜好老早就闻名四方。现在,但凡高级餐馆新张,必定请沈爷到场品鉴,沈爷说好,那就是真的好。
  沈宏非这样的吃家,不单要吃,还要吃得有文化、有渊源,有考据。他真正从美食中吃出文化、吃出人性,亦唤起我们对食物的念想,激活那些储藏在记忆里的食物的香气。
  他给美食写情书,我们读着他的情书和餐桌谈恋爱。
  
  陆文夫
  他教会我们重新挑剔饮食的能力
  他是玩家、吃家、作家、美食家。他的巅峰之作,发表于1983年的《美食家》,把一个嗜吃如命的吃客的故事写得光彩动人,让中国人理直气壮地重新捡起挑剔吃的权利和乐趣。
  而作家本人也因为这一著作成为公认的美食家。他写美食,同时自己也开了间“老苏州茶酒楼”,称为“可吃的苏州杂志”,为姑苏文化的弘扬谋力。
  
  欧阳应霁
  像他一样把“半饱”当做高潮
  画漫画、做设计已经够出彩了,偏偏又精于厨艺,这样对生活永远有热情有好奇心的男人,他的料理必定趣味横生。
  他的美食提倡“半饱”,就像“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那样美妙。他亦是“慢生活”的代表,许多国内人都是看他的书,才知道了“慢食运动”。没错,有品质的生活一定是“慢”的。而欧阳应霁理解的慢食,并不简单地指吃得慢,而是反对标准化、规格化生产的单调的快餐食品,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味道纯正而符合时令的传统美食。
  
  殳俏
  为女人对食物的品鉴能力正名
  好吧,就算最好的大厨永远是男人,可谁说美食家这个词是阳性?
  这个吃得活色声香的80年代小女子,照片里永远一副穿着有蕾丝边的裙子斜躺在贵妃椅里懒懒的样子,写起食评来总是生龙活虎。
  她肆无忌惮地宣称自己的好吃,更以气壮山河的气势指点美食潮流。而她比大多数男性食评家更胜一筹的地方,还在于她亲自下厨料理,她的《煮妇日记》带领了一大批原本视下厨为畏途的新潮女生走进烟火人生。
  
  贝太
  这位虚拟的太太影响了无数想要当好主妇的女人
  贝太不是贝先生的太太。她是全国人民的好太太——这话看起来有点怪,容易引发歧义,可是一本畅销不已的《贝太厨房》,的确树立了好太太的典范形象,她简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贝太有时候擅长粤菜,有时候变身沙拉达人,有时候做出来的甜品能让你眼角到嘴角都泛出微笑。想要当好主妇的女人(甚至包括男人),谁不是一边捧着《贝太厨房》一边往油锅里扔西红柿这样成长起来的?
  
  皮尔·卡丹
  北京城谁不知道他的马克西姆?
  皮尔·卡丹在中国的第一笔生意是什么?不是时装,是餐厅!
  1983年,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开业,这是皮尔·卡丹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也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餐厅。在粮票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他就把正宗高档法国餐厅,开到了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块钱的北京。
  就是他,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时尚理念,像轰炸机一样奉送给中国人民。
  
  厉善麟
  他开创私房菜的流行
  北京后海的胡同里,每个三轮车夫都知道“厉家菜馆,羊房胡同11号,那菜高级!”学数学出生的厉善麟,名片上用繁体字印着:厉家菜创办人、顾问、应用数学教授。
  “厉家菜”的招牌挂在墙上,题字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等都光临过这里,邓朴方、梅葆玖、成龙、金庸等国内名人也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客。有媒体因此评价他一统了政要口味。而更重要的是,自他之后,私房菜渐次生长起来,成为城中时尚潮流。
  
  杨贯一
  他把干鲍鱼推广到全世界
  他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一哥”,有人认为,在现在中国名厨中,他排名前三。
  这位出生于广东中山,在香港成名的御厨,70年代末开始研制鲍鱼的做法。直至80年代初,他的“阿一鲍鱼”终于研发成功,而他所采取的原料,正是日本干鲍。自此,他把干鲍鱼推广到全世界,使之成为风尚。
  1986年,他受钓鱼台国宾馆的邀请,向钓鱼台的厨师传授技艺,并亲自掌勺为中央领导人烹制菜肴,更为许多外宾烹饪,让他的鲍鱼传名天下。
  
  甄文达
  他制造影响超越国界的美食风尚
  出生于广州的甄文达13岁开始学厨,20世纪70年代去美国读书。
  他是首位成功将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在美国,他主持的烹饪节目“YANCANCOOK”(甄能煮),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节目轻松、风趣而亲切,烹饪手法也简单易懂,他对美食风尚的影响超越了国界。他的节目在全球获得了高收视率,这份工作,他一做就是28年,到今天,已经有2000多集节目,算下来将近6000道菜。
其他文献
写作大讲堂:邀请外教体验端午节
期刊
考前15天“三大妙招”助阵高考(下)
期刊
30年三城记 · 北京    冬储大白菜2008年在北京又复兴了。在随处可见的砖红老式居民大院里,退休的大爷大妈把院里什么都不长的土地松了,把买回来的大白菜一溜地“种”在那里。  事实证明:人的胃是很顽固的,一旦记住了某个味道,一辈子都会怀旧。  北京可能是最怀旧的城市。在北京,吃饭就是吃历史,吃传承,哪怕是路边的一个驴火烧,都可能和某个历史名人扯得上关系。  皇城气是北京的食尚主宰。      
期刊
大排档让位,私房菜上场。这是就餐方式革命。  煤气罐让位,整体厨房上场。这是技术革命。  白米饭让位,窝窝头上场。这是食材革命。  ……  30年来,这一切就像是被博尔特附身,在中国的大街上奔跑,你甚至都还没有回过神来,又有一场关于饮食的革命不可阻挡地发生。从最早的吃饱到吃好、吃新奇,到吃健康,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永不餍足。    1 从大排档到私房菜:越吃越私密  吃什么不是问题,怎么吃才是今天食客
期刊
私人吃喝史 · 食客    新一代的食客,知道仔细品味法菜和意菜的区别,辨味奶酪是哪一品级,葡萄酒是旧世界是新世界的,甚至什么样的酒才能叫“XO”。    三十年前,我考研从安徽农村“携妇将雏”回到久违的上海。尽管拿了安徽的工资(带薪读书)要在上海过日子,然而从上海出发画了一个圆又回到上海,这种喜悦,让我还是拖着老婆,带着儿子到“德大”吃了一顿西餐(今天看来,只能算西式快餐),色拉、炸猪排、罗宋汤
期刊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期刊
2008年,中国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30年”。  这是中国从单元走向多样的标签,无论经济形态、政治表达或是社会民生,都有无数新鲜热辣的细节蓬勃生长。  这些细节,在岁末成为人们迫切渴望解读的对象。而我们选择中国人的餐桌,作为窥视这30年的最佳途径。因为,我们相信,与胃口相连的餐桌,最能真实细腻地展现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延展途径以及个体生命在这30年中所经历的种种惊喜或悲伤。口腹之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
期刊
30年三城记 · 上海  无论老上海人,或是新上海人,他们的味蕾,永远在那些改良后的本帮红烧肉、那些煎得表面清脆而内里绵滑的鹅肝或是那些和着安南子一起温柔炖好的燕窝里,永不满足地寻找最为妥贴的满足感、愉悦感或者是身份感。  在上海,不要妄谈什么忠诚。  在这个红尘最繁盛的地方,人们最擅长的,就是在那一条条法国梧桐树影摇曳的弄堂,带着发现宝藏的惊奇,为口腹之欲购买最新鲜时髦的安放之处。      浓
期刊
满分: 100考试时间:自选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答题无需认真思考,仅凭回忆或者感觉。你可以不当考生,但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你不可能与这些题目完全无关。    70年代,每户按人头一年发放几次肉票鱼票:()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70年代常吃的“人造肉”是什么东西:()  A.番薯B.豆制品C.腐乳D.芋头  80年代流行的零食是:()  A. 鸭脖
期刊
影像 · 记忆  通过餐桌和吃喝盘点改革开放30年,无疑是个“可口可乐”的途径。  我们尝试以视觉瞬间来展示改革开放前至2008年间发生的一些关键性转变。  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对痛苦可避则避,心平气和的生活才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公社年代  这是一个梦想的年代。新中国诞生了。即使到了1959-1962年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受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了他们的专家……人们却越战越勇,共产主义的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