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春天,守望爱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q_s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镜人:王未未 28岁 “守望春天”创办人之一
  2011年10月30日,王未未登上了由南京开往重庆的列车,此次他要去的是贵州的正安县和道真县,为那里的贫困家庭发放“守望春天”“暖冬行动”的物资。至11月10日,他和其他义工一共为1253个家庭发放了1253床簇新的棉被以及2万余件冬衣。
  说起跟贵州的缘分还要回到2004年,王未未从南京大学毕业去西部支教。当时发现那里有很多贫困的孩子,就联合学校的学生社团,在网上发起募捐。最后,他们一共资助了126个孩子。
  但一想到,现在自己在这里支教,可以帮到这里的孩子,如果将来离开了那这些孩子、还有更多的孩子怎么办呢?于是,王未未就想到一帮一结对,在网上找长期结对的资助人。就这样,慢慢地王未未结识了一批热心这项事业的人,2005年5月成立了“守望春天” 民间助学公益团体,并启用同名助学论坛(www.swct.cn)。
  现在,“守望春天”开展的项目及活动有:贫困生结对、暑期教师培训、暑期短期支教、一年期接力支教、援建学校、暖冬行动等各种有关助学活动。
  2011年一进入9月,王未未就在“守望春天”的论坛上发帖,号召网友们为他们今年的“暖冬行动”捐资捐物。这项活动起源于当年王未未在贵州支教对当地群众的调查。他发现那里的贫困面在70%以上,处在温饱线之下的人口,数量之大,令人难以相信。在一些偏远的地区,竟然还有以山上野果充饥的人家。很多孩子因严重缺乏营养,而导致生长发育不良。2005年,“守望春天”成立后就组织募捐了一批物资发送过去。而走访贵州的这7年,他们见过太多贫困的家庭,那一张张破旧不堪的床,一件件无法再保暖的破旧衣裳,令人心疼。于是,他们便形成惯例,每年临近冬天,都要为那边的贫困家庭和孩子募捐物资,以让他们能够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由于当地海拔较高,冬天会有积雪、凝冻,路面比较滑,当地交通部门会封路,所以他们的物资发放工作都会在11月底之前结束,于是筹备工作他们一般都要提前两个月进行。
  他们都是利用网络发布信息,信息发布之后会有很多网友帮着转帖,有的网友是老师,他们就会发动班上的学生募捐;有的网友是小学生家长,除了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还会在他们所在的家长QQ群里发布消息,以筹得更多的物资。
  王未未感觉,平常大家在网上好像就是一般的网友,联络并不算多,也不算很热闹,但一到要搞活动的时候,大家就都出来了,他们热情响应,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忙前忙后。
  有人去过贵州,了解当地的状况,更多的人却是出于对“守望春天”的信任,他们看到发在网上的当地孩子生活的照片,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毫不迟疑。
  而王未未开始做这一切,是跟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的。小学五年级时,王未未的家庭遭遇一些变故,生活很困难,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发动全班同学给他捐款。王未未清楚记得,当时同学们一共捐了192.6元给他。老师让他站在国旗下讲话,其他一些感谢的话王未未已经忘记,最后一句他却深刻记得,因为他说,长大以后要帮助更多的人,把爱的火炬传递出去。十几年过去了,王未未觉得自己像在讲大话,直到大学毕业时去支教才了了自己的这一桩心事。直至今天,从支教开始,他一路走向了帮贫助学的公益之路。
  王未未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其实也是经常被身边的义工、很多匿名捐赠者、网络上那些互不相识的网友影响着……他们纯然地信任他,纯然地想要为远方的孩子做一点事,不带一点点私心。王未未时常被他们感动,为他们的力量所激励。即使当下社会不时地有负面新闻传出,王未未仍然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记者手记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被无限拉近,因为即时通讯工具让我们转瞬就可联系,视频让我们眨眼就可相见;不过,又似乎被无限推远,因为你不知道坐在电脑那端的是不是一条狗?然而,网络终归只是一个工具,它是将我们拉近,还是将我们推远,全在于我们的选择。就像我们抱怨今天社会的种种时,我们需得清醒认识:一切都在于我们的选择。
其他文献
2011年10月2日,对于家住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莲老人显得非常特别,她终于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镜头里的老人有着少女般的羞涩,端坐在自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在那一刻美丽定格。  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想着不久就可以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老人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陪着聊会儿天,还告诉他们很快就会收到照片,等老人满意了,袁柯才微笑着离开。这项
期刊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在我们没有向他人开口说“你好”时,每个人都是陌生人。  在物质、经济、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忙碌,越来越难得有空向他人说“你好”。  所以,有孩子倒在路上,17个路人经过没有救她;有老人跌在路上,旁边的人们都不敢施以援手。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冷酷的、谁也不管谁生死的陌生人社会。  然而,也是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一个小孩掉进水里,不会游泳的大妈不假思索地跳进水
期刊
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免费借阅,还送书上门!  在“青番茄”,书只是情感的契机,志同道合的书友才是“青番茄”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个Web2.0时代的网络图书馆,以其特有的新书式慢生活,在网络与书籍交互激荡出的绵延天地中,犹如寒夜里一盏温暖的灯,安静地守候热爱读书的人,并开启了它专属的富于理想色彩的小清新阅读时代。    慢下来,尽享新书式生活  “您好,这是您在网上借阅的书!” 北京的网友Vicky
期刊
去年国庆,我陪母亲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随后乘飞机回到她阔别已久的故乡。母亲多次讲,家乡是一个偏僻美丽的山村,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但那里山清水秀、花香鸟语,有动听的牛哞声、袅娜的炊烟,还有闰土般质朴的农民……  一周之后,我们踏上返回省城的路途,母亲脸上露出些许惆怅和歉意。我知道,这片养育她的山村,那些她多次描述的故事,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那座小山正在被开采,那条小河
期刊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去超市买东西。在超市不远处,有个女孩子拦住了我,她很虚弱地说:“帮帮我!”  当时刚下过雨,她就坐在湿漉漉的路基上,捂着肚子,脸色惨白,看起来很痛苦。我问她怎么了,她说肚子针扎似的痛,实在受不了,我打车把她送去了附近的医院。  她告诉我她刚来这里上班不久,身上没有钱,有一个姐姐在滨江上班,正在赶过来,但要一个多小时。  替她挂了号,抽血检查完毕等结果时,她姐姐赶到了,把我垫付
期刊
杨黄牡丹  2011年1月22日,台湾宜兰一名67岁拾荒妇人杨黄牡丹捡到110万元(新台币)现金,她把钱带回家请3名子女确认是真钞后,一家四口不受诱惑,立刻把钱送到警局,20分钟后物归原主,失主喜极而泣。杨黄牡丹每月拾荒赚不到5000元,在失主坚持下勉强收3000元红包,她说:“我一辈子没看过那么多现金,但我不敢占有,不然会一辈子心不安。”   拾金不昧一事传出后,邻居说她是“邻里之光”。常为她看
期刊
沙发冲浪不靠谱,让外教用口语换住宿  70后的陈少涛是个道地的广州人,从小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他性格特别务实,但是大脑里又总是充满浪漫遐想。  陈少涛的工作是从事物流行业,他曾先后做过沃尔玛、NIKE和麦考林的物流总监,本职工作之外,陈少涛是个资深旅行爱好者。如果把他在中国行走的足迹在地图上描绘出来,绝对是一个马蜂窝的形状,因为他走过了散布在中国三十多个省市的几百座城市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
期刊
一根鸡毛掸子,三个北大学子。“狼爸”萧百佑以他横扫家中诸子的独特方式掀起了一场有关教育方式的大争论。是耶?非耶?民众莫衷一是。  是“狼爸效应”还是“北大效应”?  “狼爸”之所以引人关注,其实并不完全在于他的教育方式,而主要在于这种方式作用下的重要成果——四个孩子中三个考上北大。在中国,能考上北大无疑是无数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意味着对教育成果的最高认可。但是,细细想来,“三天一顿打”、北大
期刊
出镜人:袁来 男 31岁 摄影师  袁来是个摄影爱好者,那天一大清早他就跑到南京长江大桥上拍摄大桥上的浮雕砖画。5点多一点,大桥上车还很少,人行道上也偶有三两个路人经过,就在袁来专心地一幅画一幅画地朝前拍着时,恍然发觉有一个人倚在桥上一动不动,似乎站了有好一会儿了。袁来本不想打扰他,可是他站的位置正好挡住了一幅砖画。袁来只好说:“你好,不好意思,借过一下……”可是,那个人仿佛没有听见,依旧凝立不动
期刊
善,究竟是什么?  我咨询了一下全知全能的百度老师,它这样解释——善,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意。  善的内涵确实丰富,可解释起来未免过于琐碎,其实,善的内涵更适合意会,而非言传。因为,归根结底,善是人类最天然的本能。  善,是在我们见到乞讨的老人时油然而生的怜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