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76-01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它不仅简化了我们的生活,更是量化了我们的思维,是我们学好所有理科类学科的第一步。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算。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强化学生的素质。
一、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考虑到数学本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与应用。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在思维模式、综合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学科,兴趣是最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好学生,那么会给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授数学知识之前,教师应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来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以及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样,就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2 以提问促思考。数学的基础知识,从数字的认识到分类再到应用,都需要在小学阶段掌握,但一味的灌输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使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目的,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助于教师以后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
3 利用假设开拓思路。数学学习中。对于同一道题可能有两种、三种,甚至是多种解题方法。到底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对其他的方法如何教授,是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掌握的。
例如,服装厂生产服装125000件,原计划25天完成,工作5天后,技术改进,工作效率是原来的4倍,完成这批服装可提前几天?
按照一般的解题方式,解题步骤为:原计划每天生产服装125000+25=5000(件),工作5天后剩下125000-5000x5=100000(件),改进技术后每天生产5000x4=20000(件),剩下的服装要100000÷20000=5(天)完成,因此可提前25-5-5=15(天)完成。
可见,一般的解题方式需要五步才能完整地将这道题解答出来。可是如果我们再换一种思维,用假设来解这道题,就不会这么繁琐了。
假设原计划每天的工作效率为“1”,那么先工作5天的工作量为“5”,工作5天后剩下的工作量为“25-5”,改进技术后,工作量为“4”,根据以上的假设,就可以得出:25-(25-5)÷4-5=15(天)。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出这道题。但是相比较就可以看出,第一种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过于繁琐;第二种方法利用了假设,解题过程就简捷多了。所以,教师要将两种方法都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以素质培养为目的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但在当今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能力。
1 从认识入手。学生通过学习、交流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并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利用这种规律,从认识人手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数字的认识,从整数到小数都有一定的规律,如何掌握这种规律,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分数、有理数等数学知识的兴趣。
2 发现规律,掌握技巧。有些学生能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现一些规律,并能用这些规律掌握更多的知识。数学知识是融会贯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找其中的变化。如,在“角度”的学习中。初级阶段要求学生掌握180°角以内的画法。可是有的学生会思考1900角该怎么画。对于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以这种思维来学习数学,然后对他们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这不仅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也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编辑:刘立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76-01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它不仅简化了我们的生活,更是量化了我们的思维,是我们学好所有理科类学科的第一步。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算。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强化学生的素质。
一、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考虑到数学本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与应用。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在思维模式、综合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学科,兴趣是最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好学生,那么会给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授数学知识之前,教师应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来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以及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样,就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2 以提问促思考。数学的基础知识,从数字的认识到分类再到应用,都需要在小学阶段掌握,但一味的灌输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使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目的,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助于教师以后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
3 利用假设开拓思路。数学学习中。对于同一道题可能有两种、三种,甚至是多种解题方法。到底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对其他的方法如何教授,是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掌握的。
例如,服装厂生产服装125000件,原计划25天完成,工作5天后,技术改进,工作效率是原来的4倍,完成这批服装可提前几天?
按照一般的解题方式,解题步骤为:原计划每天生产服装125000+25=5000(件),工作5天后剩下125000-5000x5=100000(件),改进技术后每天生产5000x4=20000(件),剩下的服装要100000÷20000=5(天)完成,因此可提前25-5-5=15(天)完成。
可见,一般的解题方式需要五步才能完整地将这道题解答出来。可是如果我们再换一种思维,用假设来解这道题,就不会这么繁琐了。
假设原计划每天的工作效率为“1”,那么先工作5天的工作量为“5”,工作5天后剩下的工作量为“25-5”,改进技术后,工作量为“4”,根据以上的假设,就可以得出:25-(25-5)÷4-5=15(天)。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出这道题。但是相比较就可以看出,第一种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过于繁琐;第二种方法利用了假设,解题过程就简捷多了。所以,教师要将两种方法都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以素质培养为目的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但在当今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能力。
1 从认识入手。学生通过学习、交流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并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利用这种规律,从认识人手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数字的认识,从整数到小数都有一定的规律,如何掌握这种规律,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分数、有理数等数学知识的兴趣。
2 发现规律,掌握技巧。有些学生能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现一些规律,并能用这些规律掌握更多的知识。数学知识是融会贯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找其中的变化。如,在“角度”的学习中。初级阶段要求学生掌握180°角以内的画法。可是有的学生会思考1900角该怎么画。对于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以这种思维来学习数学,然后对他们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这不仅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也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