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学说之中心思想,即是人性本善。其实在孟子之前,已有人论及人性之善恶。根据王充《论衡·本性》篇所云,周人世硕,就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而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辈,论调与世硕相同。至于与孟子同时之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不善。此外,也有人以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由于众说纷纭,所以孟子不能不有所辩。
  ◎论性善
  “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其他如行为哲学、教育主张、政治思想等,无不渊源于此。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他人受害的心。古代的国君有了不忍别人受害的心,于是就有了不忍别人受害的政治,拿不忍别人受害的心,施行不忍别人受害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似的轻易。”
  吃古通今:清人陈澧《东塾读书记》上说:“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性善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扩充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陈氏之说甚是,人的善端甚微,必须经过自觉反省,才能使人的德行圆满无缺。
  本刊小语:恻隐之心等都是善端,并非善的完成,善的完成还需以实际行动去实践。人最怕的是万一此心丧失,麻木不仁,无从感受别人的遭遇、痛苦,那就是“非人”了。麻木和不仁可以说互为表里,一个在位者,如果对人民漫不在意,对社会病象麻木,就会被盲目的自私所支配,亦即所谓不仁。反之,如果能扩充善端,从事于个人的修养、人群的服务,就可以推恩,以保有四海。
  ◎论行为
  孟子既主张人性本善,以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但如何存养扩充,则有待个人的修为。
  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四五)
  孟子说:“君子对于草木禽兽,有爱心而没有仁心;对于一般人,有仁心而不亲爱。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而仁爱一般人,由仁爱一般人推而爱惜草木禽兽。”
  吃古通今:儒家对于现实人生是采取肯定的态度。孔子有一次遇到长沮、桀溺两位隐士,暗讽孔子不如去隐居,孔子很感慨地说:“我无法跟鸟兽一起生活,我不跟这些人一起生活,要跟谁呢?”因此,儒家的理想,是要在这个现实的世间来实践的。
  本刊小语:由对亲人的亲爱向外推,亲人是人,我应当爱他,一般人也是人,我也应当爱他。但是一般人和我究竟少了天生的血缘关系,因此我们会仁爱他,但是不会亲爱他。由仁爱一般人再向外推,则是爱育草木、禽兽。
  ◎论教育
  孟子的教育思想,乃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认为教育之道,应重潜移默化,使其自动自发,扩充善性,自然成德。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说:“君子教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化育草木一般加以教化的,有顺着学生本有的德性加以裁成的,有因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的,有随着学生的问题给予回答的,还有后学者由于内心向慕君子,而私下拾取君子的才学道术以修养自身的。这五种,都是君子用来教人的方式。”
  吃古通今:教学活动本来就不限于课堂,不须固定于某一地点、某一形式。教学的内容固然是丰富多元;而学生的资质,也有上、中、下之别。用心的老师,往往随时设计适切的教学情境、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各得其所。
  本刊小语:康有为在《孟子微》中曾说:“大匠之手无弃材,良医之门无废疾。”教育事业不也是如此吗?孟子提出君子之教,进而展开了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使世人了解只要善于施教,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成,自我实现。甚至于异时异地的人,对于前辈君子,也能闻风兴起,知所奋励。可见“君子之教”真是影响深远。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和氏璧的传说  传国玉玺据说是用和氏璧制作的。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给了楚厉王,王使玉匠辨识,玉匠说是石头,卞和因此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左脚。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了这块璞玉,结果又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右脚。到了楚文王时,卞和抱璞玉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打发人去问他,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文王叫人剖璞,果
期刊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作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一首《国家》唱出了“国”之真谛。提笔写下个简体的“国”字就能明白,有玉定中央,得四方拱卫,便可得疆域安定,海内升平。可见,国之基础,实为美玉。  玉是国之基础,这一观念是先秦文明的传承。玉在华夏大地上自古就有着非凡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一直倍受珍视。翻开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你会发现里面记载的座座名山都富含矿藏,
期刊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坦然面对一切,并把这一切看成磨炼人生品行的机会,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他的学生,耿直的子路撑不住了,直接到老师那里,问了一个问题:君子亦有穷乎?孔
期刊
◎玉图腾  中华文明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美器,其中以陶瓷和丝绸最为闻名。然而所谓闻名,却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广漠和风沙,在张骞及其后人孤单而又疲惫的脚步中缓缓走出中华版图,进入陌生的话语系统,这也许是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第一印象,细密、精致而又深刻、绵长。但在这个庞大的版图之内,丝绸和瓷器却远不如另一种宝器在文化长河和民族心理中所占据的分量沉重,这便是玉。  玉几乎同所有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发生过极其自信的
期刊
一个如玉品性的人,无论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都会彰显出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的风格。经得起人生辉煌时的顺风顺水,也挺得住潮落时的寂寞和悲凉。高潮时的举止言行决不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懂得与人为善、平和待人的处世方式;潮落时则又能如一块璞玉,尽管尘土蒙住了光泽,内里依旧能晶莹剔透,并在再次出世时焕发出淡定后的温润光泽,如莲花吐芳,幽然无形,绵延不绝。这样一种玉的人格特质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推崇千百年来,玉这东西
期刊
◎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在中国的牌匾文化中,匾额被分为两类,官方的和民间的,其中官方出现的比较早,从秦代就已经有了,而民间的要等到唐末才出现,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破墙开店,于是人们开始挂出各自的匾额招揽生意,到了宋代匾额更多了。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期刊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少伯的诗是写给当时远去洛阳的友人,也是写给千年后在此寻找生命中脱颖而出的那一点灵光的我们。  内心的清澈安宁、忠善恬淡正是人们千百年来在玉的品格中汲取的。玉本身也非寻常物,其质、其色、其纹、其泽,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诚可谓天然自成图画,无声有韵音乐,一掌中可把握天发灵慧,不言之物却令人心动心幻美意顿生。世人重玉不妄玉,玉有奇特,玉是值得珍爱的。  若无七千年前河姆
期刊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诳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冥昧!丛林寺院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森田悟由的钟声  一天清晨,住持方丈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走廊两边朩樨花瓣露珠纷纷坠落,整个空气仿佛都跟钟声发生着共鸣。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
期刊
黄老起始于稷下学宫  张良谋取天下计谋、陈平的白登山脱围之计、让韩信自立的蒯彻……这些汉初名臣都是修习黄老之术的。但是黄老之术究竟是什么?史籍资料语焉不详。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揭开了黄老之术的神秘面纱。学术界根据这批出土文物考证出所谓的黄老之术乃是黄帝与老子学术的代称,并认为黄老起始于齐国稷下学宫。  同期出土的《伊尹·九主》被确认是《汉书·艺文志》所载《伊尹》五十一篇之佚篇,属于黄老
期刊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疏朗清秀的“未名湖”三个字为北大教授侯仁之先生所题写。侯仁之先生已过百岁,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北京城研究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唯一还健在的与季羡林、张岱年先生同辈的学界泰斗,北大最后一位世纪学人。  侯仁之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爱国、敬师、激情洋溢,侯仁之先生夫妇给我最深的印象则是恩爱、默契、待人谦和而礼貌。先生的家在北大佳木葱郁、清幽僻静的燕南园内。侯仁之先生可以说是燕南园里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