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是高职会计人才教学引入公司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设置会计岗位模块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职业特色培养人才。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来评价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标准为准绳,才能真正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现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高职教育在校学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2.3%,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而我们如何面对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人才培养,同样是对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严峻的考验。要真正保证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主体是教师的素质。可见,既要具备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即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素质。可见,社会需求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实现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如何真正体现其公司式职业模式。是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者们应面对且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较快,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还需研究、探索和实践,是当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发展的重点。因此,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认真研究和确定培养职业性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适应客观的社会环境,有机地把握市场高等职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以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确实转变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就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却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家经济、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术教育自身的生活与发展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会计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工作主动性、灵活性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应根据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如我院从创办以来,会计专科的在校生逐年递增,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自今已达到两千多人次。在办学过程中,我院始终紧紧地瞄准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云南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学院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结构,使会计专业方向化、细节化的发展。从而更贴近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可见,我校从创办高职高专会计学科以来已收到教育部、社会各界专家和有关人士的肯定,并在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系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进行高职高专会计技能培养,实行多证制度,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009年,全国共有610万高校毕业生,还有100万2008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尚未就业。<1>目前,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我们看到在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间,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都纷纷召开会议或发出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各高校及各企业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因此,在社会职业岗位(群)的总体结构的变化下,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行多证书制度,使会计专业学生对应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应的职业资格。将逐步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这样能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为依托,我院不断提高职业技术鉴定的级别和拓展种类。几年来,共开展了多个专业岗位、上千名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如初级会计职业资格、市场营销职业资格、文秘职业资格等技能鉴定。可见,要想提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需进行会计技能培养,实行多证技能制度。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初探
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种教育层次,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还需具备高职业技能。而会计专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会计专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理论“基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社会市场情况来看,高职高专会计学科的发展尚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层次,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现在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设置的课程不是中专课程的升级,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简版,在人才培养 目标上较为模糊、笼统,更多地重复着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本文就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可划分为三类模块。
(一)知识与素质的培养。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三年里能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只能精选一些有用的、必需的、并有助于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来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
传统会计教学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践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学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授课时间较短,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实用的基本原理给于重点讲授,确保学生理解和运用。
1、从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来看,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好会计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包括:(1)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作为会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其次是价值观和职业观。(2)计算机文化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人员要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就要把计算机文化作为一项基本知识来掌握。(3)财经应用文。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同时也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会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写作常识。(4)根据“基础、够用”的原则,还要辅之以英语等知识的学习。
2、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来看,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理论,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理论打好就业基础。主要包括:(1)会计学原理。是学生理解会计知识的第一个台阶;(2)经济学常识。是学生在校必须掌握的经济知识,它可以提高自身阅读经济资料的综合能力;(3)管理学知识。学生要学习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向高中层领导提供预测和决策的管理信息,对市场进行经济指标的分析;(4)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是学习会计实务的最基本的知识;(5)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是与会计专业知识关联最密切的相关知识。
3、提高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基础理论到应用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创新综合知识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颁布的新政策、新准则和新制度。可预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新技能的目标。
(三)争取获得会计职业资格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初级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技术资格等证书是检验会计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标准,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能力身份证明。可见,会计专业人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当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是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试用期,大大降低企业的顶岗培训成本。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育目(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的的实现,因此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按照以专业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也就是确保专业课,安排好专业基础课,适当安排为专业服务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课。同时,可重点强调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2、实验室配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外环境,以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即“双师”素质。
4、实训基地(校企联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延伸,具有业务需要的真实资料,真实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教师的一线指导,使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有实践经验的内行。
参考文献:
「1」卢晓春,姜远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
「2」卢红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3」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4」陈兆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构想(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1).((.))(())
「5」曹海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商场现代化,2008(3).
「6」郑利群,赵建军.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07(7).
「7」王桂云,谷振海.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应突出职业性(J).职业与教育2009(21).
注释:
<1>袁新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创业能力的培养(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3).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现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高职教育在校学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2.3%,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而我们如何面对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人才培养,同样是对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严峻的考验。要真正保证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主体是教师的素质。可见,既要具备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即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素质。可见,社会需求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实现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如何真正体现其公司式职业模式。是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者们应面对且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较快,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还需研究、探索和实践,是当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发展的重点。因此,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认真研究和确定培养职业性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必须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适应客观的社会环境,有机地把握市场高等职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以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确实转变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就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却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家经济、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术教育自身的生活与发展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会计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工作主动性、灵活性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应根据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如我院从创办以来,会计专科的在校生逐年递增,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自今已达到两千多人次。在办学过程中,我院始终紧紧地瞄准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云南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学院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结构,使会计专业方向化、细节化的发展。从而更贴近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可见,我校从创办高职高专会计学科以来已收到教育部、社会各界专家和有关人士的肯定,并在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系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进行高职高专会计技能培养,实行多证制度,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009年,全国共有610万高校毕业生,还有100万2008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尚未就业。<1>目前,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我们看到在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间,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都纷纷召开会议或发出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各高校及各企业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因此,在社会职业岗位(群)的总体结构的变化下,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行多证书制度,使会计专业学生对应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应的职业资格。将逐步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这样能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为依托,我院不断提高职业技术鉴定的级别和拓展种类。几年来,共开展了多个专业岗位、上千名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如初级会计职业资格、市场营销职业资格、文秘职业资格等技能鉴定。可见,要想提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需进行会计技能培养,实行多证技能制度。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初探
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种教育层次,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要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还需具备高职业技能。而会计专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会计专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理论“基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社会市场情况来看,高职高专会计学科的发展尚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层次,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现在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设置的课程不是中专课程的升级,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简版,在人才培养 目标上较为模糊、笼统,更多地重复着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本文就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可划分为三类模块。
(一)知识与素质的培养。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三年里能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只能精选一些有用的、必需的、并有助于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来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
传统会计教学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但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践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学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授课时间较短,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实用的基本原理给于重点讲授,确保学生理解和运用。
1、从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来看,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好会计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包括:(1)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作为会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其次是价值观和职业观。(2)计算机文化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人员要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就要把计算机文化作为一项基本知识来掌握。(3)财经应用文。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同时也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会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写作常识。(4)根据“基础、够用”的原则,还要辅之以英语等知识的学习。
2、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来看,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理论,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理论打好就业基础。主要包括:(1)会计学原理。是学生理解会计知识的第一个台阶;(2)经济学常识。是学生在校必须掌握的经济知识,它可以提高自身阅读经济资料的综合能力;(3)管理学知识。学生要学习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向高中层领导提供预测和决策的管理信息,对市场进行经济指标的分析;(4)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是学习会计实务的最基本的知识;(5)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是与会计专业知识关联最密切的相关知识。
3、提高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基础理论到应用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创新综合知识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颁布的新政策、新准则和新制度。可预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新技能的目标。
(三)争取获得会计职业资格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初级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技术资格等证书是检验会计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标准,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能力身份证明。可见,会计专业人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当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是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试用期,大大降低企业的顶岗培训成本。
三、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育目(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的的实现,因此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按照以专业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也就是确保专业课,安排好专业基础课,适当安排为专业服务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课。同时,可重点强调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2、实验室配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外环境,以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即“双师”素质。
4、实训基地(校企联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延伸,具有业务需要的真实资料,真实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教师的一线指导,使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有实践经验的内行。
参考文献:
「1」卢晓春,姜远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
「2」卢红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3」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4」陈兆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构想(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1).((.))(())
「5」曹海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商场现代化,2008(3).
「6」郑利群,赵建军.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07(7).
「7」王桂云,谷振海.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应突出职业性(J).职业与教育2009(21).
注释:
<1>袁新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创业能力的培养(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3).